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探析

2021-12-06颜新跃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颜新跃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6)

2019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承担的光荣使命和时代责任。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正确把握其核心要义。通过整理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本文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有三方面。

1.1 两个共同。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两个共同”思想在中共早期的民族思想、民族政策中就有体现。1950 年,毛泽东为赴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的中央访问团作的题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2],1952 年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指出“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不要压迫、剥削你们,而是要帮助你们,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3]。但完整提出“两个共同”思想却是在21 世纪。2003 年3 月,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这是党中央首提“两个共同”。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阐明“两个共同”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考察新疆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4];在云南贡山提出“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5];党的十九大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赤峰座谈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6]。“两个共同”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地位,推动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1.2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2014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离不开”,既是对我国56 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生动全面反映,也是对我国56 个兄弟民族现实关系的真实写照,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心愿,是新时代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1.3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2015 年,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8],形成了“五个认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既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让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就是要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伟大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共同创造和发展了5000 多年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56 个民族血肉相连,休戚与共,谁也离不开谁;增强“五个认同”,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念,也是全国各族人民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昌盛中国。

2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骨肉相连、唇亡齿寒的命运共同体,其既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继承,又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超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磅礴伟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培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高校、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推动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很大成效。但笔者依托腾讯问卷平台和智慧思政平台全国群,对全国84 所高校4 065 位学生(其中,汉族学生占比89.2%,少数民族学生占比10.8%)进行网络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2.1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经典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认知主体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并达到理解的心智活动,行动是需要由认知过程或知识来解释的经验现象[9],认知与行动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要铸牢各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必须让各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基本的认知。但调研显示,只有29.5%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较深了解,65.4%的学生不了解具体内容,5.1%的大学生不知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说。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若没有“身份意识”,缺乏“民族认同”,必定瓜分鼎峙、分崩离析。调研显示,有89.2%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较强归属感,83.2%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五个认同”;有3.7%的学生对“三个离不开”思想持否定态度。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当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最大限度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从深层意识层面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纽带,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才能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但调研发现,只有29.5%的学生表示主动参与过学校开展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活动,46.9%的学生表示想参与但没机会,9.6%的学生表示没有参与过也不想参与;在“是否会主动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情况”问题上,只有49%的学生表示会,48.9%的学生表示偶尔会,2.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可见,当代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2.4 各高校思政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聚焦党和国家、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贡献[1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国际上反华势力无时无刻不在借力民族分裂分子搅扰我国稳定与发展大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自然也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调研发现,只有51%的学生表示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多次讲授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6%的学生表示偶尔提到过,9.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还有3.1%的学生表示思政课教师没有讲授过;在“贵校是否组织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学术活动或实践活动”问题上,只有30.1%的学生表示多次组织过,46.3%的学生表示偶尔组织过,还有23.6%的学生表示没有组织过。可见,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 高校思政课教学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也是新时代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用情用心打造教学引导“强磁场”,教育引导各族大学生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各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3.1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定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亟需精心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引导者的职责。在调研中发现,89.9%的学生表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是教师,位列第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主要受影响的因素”调研中,78.7%的学生选择“思政课”,排名第一。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中,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特别是在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三期叠加”,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所谓涉疆、涉港、涉藏问题罔顾事实,干涉我国内政,诋毁我国人权状况,攻击我国政府治疆治藏治港政策,挑拨我国民族关系、破坏我国的繁荣稳定,企图遏制我国发展壮大。我们唯有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将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前进路上可能遇到的惊涛骇浪。

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旗帜问题上站稳立场,面对错误的、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言论要敢于亮剑,面对鱼目混珠的信息要循循善诱,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有力的正面宣传增强各族大学生的信心,凝聚人心,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3.2 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在对“您认为下列哪种教育方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最有效”的调研中,72.5%的学生选择“理论学习”,88.1%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71%的学生选择“主题活动”,66.8%的学生选择“新媒体”。可见,铸牢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人人参与的教学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心理认同、价值认同,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3.2.1 要找准切入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贯穿全过程,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学生珍惜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为例。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统一战线时,我们要以史为据,着重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包括56 个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一起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共同改写了近代中国丧权辱国的耻辱历史。如,在东北,是汉族和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新疆,是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组织发动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族人民,兴起了抗日募捐运动,极大地支援了抗日前线,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转折点。

在讲授中国梦时,我们可以以“新冠抗疫”为例告诉学生,各族人民大团结是我们战胜新冠、战胜风险挑战的制胜密码。如在湖北“战疫”中,广西派出的912 名医护人员中,少数民族就有329 人,几乎涵盖广西大部分世居民族[11],内蒙古派出的841 名勇士中,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队员就有220 余名[12],是他们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一道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战争,生动诠释了我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民族团结时代内涵。

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我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更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平等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其在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3.2.2 要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高校思政课要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如举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开展“家乡美”民族风书画摄影展,举办少数民族手工创意设计大赛,举行“音律之声”民族乐器联谊晚会,组织学生观看少数民族优秀电影,撰写观后感等等。

3.2.3 要注重新媒体传播。利用新媒体技术,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思政课教学规律,及时将党的民族政策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关心、关注、关切的焦点、难点深入剖析,全力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舆论氛围,坚决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工作。

3.3 用心用情,加力打造教学引导“强磁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是属于情感、属于价值观的东西,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建设各族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用情,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3.3.1 用心,就是要全身心投入教学中,真心、细心、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呈现出群体差异。相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族大学生对民族问题敏感度弱,铸牢共同体意识弱,上大学前与少数民族学生接触较少,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知之不多,很容易与少数民族学生因误会而发生冲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乡基本都接受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铸牢共同体意识能保持积极心态,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少与汉族大学生共同生活的经验,之前接受的理论教育可能与现实有差距,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铸牢共同体意识出现抵触情绪。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学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学生内心体验其情感、思维,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出相应的合理疏导。

3.3.2 用情,就是要有感情。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生活、深植时代,讲好各族人民的故事。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谈心”式、“聆听+ 疏导+ 关怀”式教学,了解各族学生的诉求、困难,及时帮助解决,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将各族大学生紧紧地凝聚在自己周围。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