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乘“碳达峰、碳中和”东风打造核心竞争力
2021-12-06陈向国,刘京佳
孙小亮认为,节能工作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也是能源系统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是一方面靠国家政策,一方面靠创新。
节能是大规模降碳减排的最主要途径
记者:您认为,节能工作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孙小亮:我们认为,节能工作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也是能源系统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国际能源署的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要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2050年前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40%~70%。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从目前的330亿吨下降到2050年的100亿吨左右,2050年前节能和提高能效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是37%,高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的贡献,位列第一。从中可以看出节能工作的极其重要性。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资源节约基本国策,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做好节能工作,不仅仅有利于节的能源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企业来讲更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其行业竞争力。更大的讲,节能工作的持续推进还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升级,同时有力地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环境安全。
助力“节能优先”国家战略
记者:目前,节能服务企业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找项目,推广自己的技术,之后还要与多个部门沟通,导致一些节能潜力大、回收期短的技术无法快速大规模推广。请您谈谈造成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何在?该如何解决?
孙小亮:这种情况确实不同程度的存在。首先主要是意识问题,用能单位对节能工作的认识不足和意识转变不到位,用能单位主动节能意识的形成以及节能服务企业综合技术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制约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瓶颈之一。为推动节能工作开展,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了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的压力,倒逼用能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同时给节能服务企业创造诸多市场机会。不可否认的是,用能单位对节能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期以及绿色市场蓬勃发展期作为企业降成本、提效益、增强竞争力和促进转型重要抓手的认识还不够,大多数用能单位的主动节能意识仍有待提高。与此同时,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突破,节能服务企业也要不断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升级。其次是市场机制不健全、诚信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也是制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障碍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健全节能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化和完善节能与能源的管理措施,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化节能机制的作用,加大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持续扩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强全体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记者:“节能优先”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不完善,节能量难以准确计量等原因导致“节能优先”无法充分实现。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应如何使“节能优先”国家战略充分、顺利执行?
孙小亮:“节能优先”是能源科学发展之首,是未来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头等措施,也是我国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的最重要途径。根据多方测算表明,节能和提高能效对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的贡献在70%以上。
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角度看,“十三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迈上新台阶。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累计新增1620家,总计达到7046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新增15.9万人,总计达到76.6万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新增5700多亿元,形成年近2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相当于5亿吨二氧化碳的年减排量。2020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比2019年增长了13.3%,达到5916.53亿元。
可以说,节能服务产业从“十一五”初期的起步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最具市场化、最具成长性、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朝阳产业,不仅在我国节能技术应用和节能项目投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提质增效、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之一。
可以看出,进一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节能机制,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更加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一是政府加强政策引导,释放节能市场潜力,鼓励政府机构率先垂范,采用能源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二是进一步助推绿色金融政策落地,将绿色原则进入银行信贷审批核心环节,鼓励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给予利率上的优惠,同时鼓励设立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节能项目投资基金。三是鼓励超级节能服务公司的组建和发展,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超级节能服务公司可依托资金、品牌和人才等优势,支持小微型节能服务公司共同发展。
产业要乘风破浪
记者:您认为,“十四五”时期节能服务产业如何乘“碳达峰、碳中和”的东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孙小亮: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后,节能服务产业迎来了新一轮春天。面对“30·60”双碳目标的东风,节能服务企业作为我国节能工作的“排头兵”,应该积极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升级、手段升级、模式升级,即“三新”上下功夫。
一是技术要创新升级。技术创新是全面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和根本动力。近年来一系列节能技术的推广和项目的实施,简单、单一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深度节能、脱碳的需要,必须要从传统技术节能向创新性、系统性节能转变。要进一步深挖各方面节能潜力,需要通过对整个用能系统进行合理组织优化,系统节能将是未来重要节能方向。
二是手段要创新升级。“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将节能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能大幅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能源系统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促进能源消费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用能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围绕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智慧用能,建设园区和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进一步挖掘升级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平台和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功能,大力发展智能终端高级量测系统及其配套设备以及基于能源大数据的节能服务新业态。
三是模式要创新升级。“十四五”期间,综合能效和综合能源服务将成重要业务模式,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工业、交通、建筑等用能场景的智慧化和绿色化提升,分布式能源、微网、储能、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需求侧响应等,这些对于提升能源系统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节能服务公司除了在技术、手段、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外,还应在“服务”的本质上持续下功夫。要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满足用能单位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要目标的节能服务业务,才能更好的乘东风快速发展。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才能取得开门红?
孙小亮: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EMCA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全面扎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体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力度研究节能服务产业相关政策与标准,积极推动各部门出台节能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能源服务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做好相关政策宣贯工作。深入开展节能服务企业普查和调研工作,推动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产业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行业白皮书等出台。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在工业、建筑、公共设施等应用研究与推广。
二是促进行业规范,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项目、企业、人才的评价认定体系,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产业黑红名单制度,发布行业公约,强化产业自律健康发展。
三是开展节能技术项目示范工程。示范推广一批节能效果好、应用前景广阔的重大、关键节能技术。实施一批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清洁供暖、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提升等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领先的节能服务企业。
四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搭建技术交流、项目交流、融资对接、企业合作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企业家高峰论坛”“优秀节能技术合作论坛”“节能服务产业投融资对接会”“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等品牌活动,促进交流与合作。
五是实施“十四五”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师、节能服务公司运作、碳资产管理与碳交易等相关内容的班训活动,培养一批节能服务公司紧缺的技术、项目管理、财务等专业人才。
六是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效合作。围绕“引进来”和“走出去”,召开国际能效研讨活动,开展国际合作,踏实推动双边合作项目。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战略机遇,助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将产品、技术、服务等带到发展中国家。重点推动中美、中德、中日等双边能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