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民俗体育旅游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21-12-06周传志喻丙梅
周传志, 喻丙梅
(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在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后,2021年2月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即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乡村振兴建设要立足乡土社会,建设既有地域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要求在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盘活,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鼓励在传统节日开展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武术、舞龙、舞狮等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1].可见,乡村振兴要着眼于建造符合时代需要和未来发展,城乡协调、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民俗体育旅游通过整合乡村体育资源,通过体育产业市场开发,满足人们健康消费需求,对文化生态重建有重要意义.
1 文化生态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生态主要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状态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发现生物环境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2].在此基础上,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的概念.哈里斯在20世纪70 年代进一步将社会人口结构、宗教文化仪式、人类生产模式等纳入文化生态研究视野中[3].随后学者认识到,生态和文化之间并非简单的单向决定的,而是发生着双向互动影响,属同一系统的不同方面,因此认为,文化生态就是“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习俗、语言文字、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感情等多个变量所构成的体系”[4].通过文化生态观来分析社会文化现象,将其置于复杂多样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审视,这种研究视角受到学者关注.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共存共生、相互促进的现象;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之间既区别又联系的现象;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一定时空内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和状态.这三方面其实是统一的,前两个方面实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延续性和差异性上的表现.脱胎和发展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经验的传授,对动作结构、轨迹等精雕细琢(和农业社会的农耕有相似之处).而游牧民族的传统体育则更强调实用,重视速度、力量,强调自我实践的积累,并不着眼于动作的精细化,这与该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经济模式及价值取向等相联系.
2 乡村民俗体育旅游及文化生态问题
2.1 乡村振兴促进了民俗体育旅游
民俗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的充分发展,乡村民俗体育旅游近几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这背后是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人口城市化流动和国家扶持带来的乡村发展.这些变化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和价值观.
乡村振兴为民俗体育发展带来良机.市场经济下,资本的逐利性会使旅游市场管理者关注到民俗体育这个巨大的宝藏.通过开发民俗体育和文化旅游,旅游管理者可以售卖相对游客而言较为新奇的产品,赚取市场利益.这种文化市场的开发在赚取回报的同时,也促进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机会,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
如黔东南地区有30多个少数民族,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拥有芦笙舞、板凳舞、赛马、斗牛、舞龙、秋千、摔跤、高跷、舞狮、抢花炮等百余项民俗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民俗体育旅游开发者在传统节日组织体育表演,开拓体育文化旅游市场,取得良好收益.其他如云南的香格里拉和西双版纳傣族园、贵州梵净山、湖南张家界天门山和凤凰古城等名胜景区也通过各种民俗体育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2.2 民俗体育旅游背后的文化生态问题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开拓了市场,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开发者由于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重开发轻保护,损害了当地民众的利益.过度开发会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属性丧失,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葬送文化本身.
总的看,乡村民俗体育旅游带来文化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2.1 部分项目出现失传危险
城市化发展使农村青年在推拉作用下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脱离了乡村生活和民俗生活氛围的年轻人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如今,各地区、各民族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主体多为中老年人,经常参与和负责组织者以各项目传承人为主.但很多传承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青年人不了解,特别是不愿意了解民俗体育文化,致使民俗体育传承人断层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濒临失传.
研究发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主体传承的断裂、人们敬畏之心的丧失和对自身身体健康的疏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消失[5].历史上的乡村,由于需要强化宗族意识、增进族群认同和强化宗族力量,往往重视在重大节日进行包括民俗体育在内的各种活动.而随着社会发展,维持这些活动的动力逐渐减少.现在一些地方虽然在诸如端午等节日举行了民俗体育活动,但人们仅仅将其作为传统仪式来对待[6],存在应付现象,其生存前景堪忧.
2.2.2 民俗体育世俗化趋势明显
多数民俗或民族传统体育,其本意是表达行为主体一定时空环境中的身心状态,如作物丰收的喜悦、亲人逝去的哀恸、男女交往的欢悦、敬神仪式的虔诚、演武活动的勇猛等等,是一种内心冲动的身体体现,配合特殊的自然环境、民族服饰,具有明显的原生态特点.
2.2 两组孕妇产后1个月的抑郁状况比较 观察组孕妇的抑郁发病率为6.67%(5/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7%(1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27)。
如海南黎族的“竹竿舞”,其原型“跳柴”原本是黎族古老的祭祀方式[7].在收获之后,所有村民就开始身着节日盛装进行庆祝.在烧柴做饭过程中也是边做饭边舞蹈,用丰盛的饭菜和美酒祭祀祖先和神灵,感谢他们的庇佑(这种仪式慢慢发展成今天的竹竿舞).而藏族的锅庄舞,据专家考察,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巫舞、祭祀仪式、盟誓舞蹈等[8].后来藏传佛教促进了锅庄舞在藏区的流行.可见,民族和民俗体育往往基于地方文化信仰基础之上,具有不同民族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
但社会变迁导致民俗体育的自然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经济制度等发生变化,必然导致民俗体育文化生态出现问题.
3 民俗体育旅游文化生态问题的根源
3.1 民俗体育主体和环境的脱离
文化需要环境滋养.所谓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是指那些未经特殊的雕琢,浑然天生、清新质朴,并与民间文化有着浑然天成联系的民间原始文化,它同时具备了环境、生物、人和文化的统一性和完整性[9].环境变化影响了文化本身,也影响了文化生态.
随城乡流动加剧,原长期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民俗体育参与者、传承人,脱离熟悉的日常生活,到“民俗村”专业表演舞台从事体育表演.脱离了滋养生存环境,这些“新艺人”日复一日进行表演的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同时,缺少了传统民俗艺人的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文化生态遭受破坏.这种情况在地处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普遍.可见,环境与人的脱离,使民族传统体育陷入传承和发展的困局.
3.2 民俗体育文化出现断层现象
文化断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上述传承人离开或者缺失导致的代际断层;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文化缺乏创新,旧民俗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被淘汰,而新民俗体育文化尚未成长起来导致的内容断层.
出现文化断层的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本地位;社会变迁过快使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之间缺乏有效结合点,文化传承和接续难以为继;人们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存在差异及与之对应的文化认知的断层[10].虽然文化发展史上,文化断层为常见现象,甚至因为文化断层还可能出现文化突变和创新[11].但长期、普遍存在的文化断层,对民俗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是危险的.
民俗体育文化断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文化主体的断层.由于青少年学习传统体育动力不足,传统体育无法有效传承.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离去,不少群体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如“艺阵”、龙狮运动等)面临因选手太少而无法组队困境,导致民俗体育慢慢被淘汰.其次是因创新乏力而带来的内容断层.主要流传在乡村世界的民俗体育,主要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原有的民俗体育缺乏持续的时代元素滋养而慢慢失去了活力.
3.3 民俗体育旅游中真实性体验的消失
求异性是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提供有特色的产品成为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重要目标[12].但这种“新奇性”的获得是以“真实性”感受为前提的,不论是“客观性真实”还是“主观性真实”.当游客感受不到真实性时,其旅游体验和重游意愿会受到影响[13].
3.4 伪民俗文化盛行
所谓的“伪民俗”指的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趣味低俗的、粗制滥造的“民俗”[14].伪民俗作品不是来自田野,而是对已有文献和报道材料不断进行系列的循环反刍的结果,有的甚至纯属虚构,“在误导欺骗大众”[15].针对民俗旅游市场乱象,有学者指出“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16].“伪民俗”经常在旅游市场出现,如千篇一律的“古街”、“民俗村”、大同小异的民俗旅游纪念品等.还有一些地方出现杜撰传说、冒用历史名人故里、套用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民俗或民族文化的现象.
在健康、休闲成为普遍需求时,体育“伪民俗”被部分旅游行业不良从业者“开发”.于是在民俗景区,出现不少披着民俗体育伪装的诸如“吞火”“上刀山”或“舞(武)阵”的表演.这严重破坏了民俗体育文化生态.
当然,“判断一种所谓的新民俗是真正的民俗还是伪民俗,关键看它是不是表现了民众的生活愿望,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民俗学家的意见,而是人民的意见.”[17]例如,在东北观陵山风景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政府包装,“被发明”的传统得到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认同,促进了旅游的发展[18].台湾客家桐花祭也是客家人在2003年包装出来的“伪民俗”[19].但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系列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活动,属于相对成功的“伪民俗”运营案例.
因此在民俗体育旅游中,我们鼓励创新和发展,但反对那些和自身文化相违背,粗制滥造、欺骗游客、破坏文化生态的做法.
4 改善文化生态,促进民俗体育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4.1 扩大旅游市场吸引传承人回归乡村
民俗体育传承人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其身心投入的回报率过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民俗体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将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下,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扩大民俗体育旅游市场,增加从业者收入,将漂泊在外地的年轻人重新吸引回家乡,为建设自己的美丽乡村和文化乡村而工作.这样必将提供更加纯正的民俗体育文化,带来更好的民俗体育旅游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加民俗体育旅游的影响力,也必然会提升当地青年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动力.
4.2 和教育部门合作推进和强化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为避免文化断层、提升民俗体育文化层次,旅游管理部门可以和教育部门、研究机构等合作,一方面培养民俗体育文化的新生代,另一方面根据时代发展挖掘和升华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使之与当代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促进文化生态的进化和发展.
4.3 保持民俗体育旅游的原生态发展
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是民俗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原生态”是民俗体育旅游的重要亮点,因此在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时一定要尽力保证民俗体育展演的真实性和本原特征,让游客获得更满意的旅游体验.
4.4 鼓励恰当的民俗体育文化创新
民俗必然随着时代发展和主体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呈现既延续又发展的特点,因此民俗体育也应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既是尝试性的,也会是水到渠成的.说它是尝试性的,是因为这种创新要经过消费市场和旅游市场的检验,不宜改得太多、太快;说它会是水到渠成的,是因为这种民俗体育的创新动力来自消费者的需求或引导,当这种市场需求和民俗体育主体创新意愿统一时,创新行为就自然发生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民俗体育旅游必将进一步促进乡村的文化、产业和乡风建设,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民俗体育也将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