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杂粮杂豆产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张家口某县杂粮杂豆产业为例
2021-12-06李明远宋建新王书芝
李明远 宋建新 许 宁 王 淼 李 佳 王书芝
(1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肥料与农业节水技术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000;2 河北省畜牧总站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1 杂粮杂豆产业扶贫成效
1.1 产业发展有基础成规模。攻坚期内,全县通过对资源、区位、市场的综合评估,选择杂粮杂豆作为县域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不同杂粮杂豆优势产区,形成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种植格局。全县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0万亩以上,约占县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主要涉及绿豆、谷子和黍子等几大品类。同时为提升产业组织程度,扩大产业覆盖面,全县着力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其中某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发展杂粮杂豆的省级龙头企业,集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于一体,企业累计内销各类杂粮9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极大的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1.2 产业扶贫模式清晰。作为攻坚期内全县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重点向全县6乡3镇60多个贫困村2000多户贫困户推广种植。这些地方大部分处于干旱少雨地带,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调查,享受政策的脱贫户其年龄主要在50~70岁,部分贫困人口因病、因残或年龄过大等失去劳动能力,占总调查人数的1/5,属于深度贫困人口,依赖于杂粮杂豆生产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全县扶贫模式清晰,一是推广“保底收益+股份分红”模式。在贫困村鼓励支持建立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变资金到户帮扶为权益到户帮扶,将帮扶贫困户的扶贫专项资金折股量化,投资龙头企业、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将原先的单户帮扶变为贫困户与带贫主体组成利益联结体共同致富,确保贫困户每年都能获得产业收益。二是对贫困户进行杂粮籽种无偿供给。项目运作按照“农户申请→村庄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的程序实施,该模式通过新品种引入提高产量、降低种子成本和增加种植面积3个途径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1.3 品牌助力“以销带产”。全县将产业品牌作为重要抓手,推动杂粮杂豆高质量发展,依托县域内杂粮杂豆丰富的产品资源,通过树立农产品形象,以提升产品质量、精准宣传营销、完善品牌标准为重点,按照企业主体、市场动作、政府指导、强化服务的思路,打造产业品牌。目前,全县完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拥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扶贫公益品牌、河北省著名商标等品牌标识,获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荣誉称号,形成了以京津市场为重点,面向全国的品牌宣传格局。其中某绿豆品牌凭借有机绿豆河北省优质产品认证和绿豆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荣誉,获得上海某商贸公司220万元小米订单,带动当地乡镇产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大幅盈利,鼓舞提高了当地贫困群众种植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的杂粮产品已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解决了当地农户杂粮销售问题。
1.4 政策支撑产业发展得力
1.4.1 强化规划指导。由分管县领导牵头成立产业专班,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领导和推进,以全县2018~2020年脱贫攻坚规划为基础,制定印发精准脱贫产业全覆盖实施方案,明确对发展杂粮杂豆产业的政策措施。
1.4.2 强化产业投入。攻坚期间,全县制定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将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用足用实,投入整合资金近400余万元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其中一半资金支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杂粮杂豆收购,剩余资金通过实施杂粮杂豆千亩产业片区建设,为农户提供免费的籽种,支持产业生产,通过项目推动种植区农户户均增收1000~2000元。
1.4.3 强化科技投入。组织农业技术力量引育新品种,实施新技术。张绿1号绿豆品种、张杂3号和13号谷子新品种,在贫困农户中的推广种植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抗性和丰产性,其中张绿1号绿豆比当地传统小粒鹦哥绿豆,增产率达20%~30%,通过实施覆膜栽培技术,提高土壤保湿度,实现产量增加。
2 杂粮杂豆产业问题分析
2.1 产业帮扶模式单一,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①攻坚期内,当地通过实施免费籽种供给和保底价原粮收购,在短期内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但随着原有帮扶政策调整,政策红利减少,势必打击脱贫户种植积极性,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调研,某杂粮杂豆种植村,70%以上的脱贫户反映杂交谷子籽种成本太高,如果没有免费的籽种供应,他们会因为买不起种子而减少种植面积或者恢复种植传统品种。②脱贫群众受到老龄化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劳动生产能力,单一的直接以杂粮生产为着眼点的帮扶模式将难以满足日益老龄化的农户需求,对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2.2 产业主体培育不足,带贫和产业发展能力不强。总体来看,全县产业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培育了多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总体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提质扩模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有效抵押物不足,常遭遇贷款难的困境。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总体较大,但仍存在经营效益不高、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且合作社多分布在生产领域,产业增值收益低,带动群众增收能力弱。以该县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以保底价收购贫困户原粮和贫困户用工优先的带贫模式,同时使用扶贫资金入股分红,但受资金和加工生产线限制,合作社原粮收购能力有限,每年还需承担入股分红,经营压力较大,挫伤了农户及合作社的生产积极性。
2.3 产业发展缺乏保障,科学技术技推广示范不足。
2.3.1 农技服务团队建设有待完善,全县农技推广队知识结构老化、从业人员不足,近300名技术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足40%,县级农技推广、农资供应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体系创新专家团队建设有待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技术服务跟不上。
2.3.2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还需深入,14个乡镇虽已全部建成农村科技服务站,但人员多忙于行政事务,指导生产能力不足,对实际生产问题多遵循传统经验,技术创新不足,全县科技承载能力弱,技术上对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较少,缺乏像农业创新驿站这类综合性农技服务平台。
2.4 产销对接有待提高,生产农产品优质不优价。①全县部分农产品销售仍以分散销售为主,议价能力低,一家一户分散种养的生产模式导致难以实现集中收购、统一销售,千家万户创市场,形不成规模优势,没有议价能力,价高价低商贩说了算。②有效的销售体系少。有些地方市场建设和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开发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下功夫不够,农产品以零散销售、地头销售为主,信息不灵和对接市场不畅,缺乏有效组织。③品牌意识还有待增强,部分企业对农业品牌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农业企业不注重外观包装、品牌宣传,许多优质农产品还在田头卖、在路边卖,好产品没有卖出好价钱。
3 杂粮杂豆产业发展建议
3.1 发展完善帮扶模式,有效衔接乡村产业振兴。立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求,依托杂粮杂豆产业,发展多种帮扶模式,对有土地、有能力的脱贫户开展资金帮扶,实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帮助解决产业发展资金困难,对无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支持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托管,强化农民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带贫主体开展长期订单帮扶,与脱贫户签订3年以上的长期种植协议,政策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按照“主体+农户”模式,招收脱贫群众务工,带动脱贫就业,鼓励脱贫户将生产资料、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带贫主体,依法签订股份合作协议,实施“保底收益+股份分红”模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3.2 强化产业主体培育,着力提升产业带动能力。高度重视引领主体,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使龙头企业成为市场的引领、产业技术输入输出的中转站、产学研一体化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平台。对龙头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制定出台操作性强的扶持办法,鼓励其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品牌打造等,提升其发展和带动能力。同时,为促进生产企业抱团发展,建议由政府出面支持和引导建立校企产学研联盟或行业商会组织,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合力,引导跨产业企业间合作,以杂粮生产、加工、收购企业建设杂粮生产基地为纽带,与驴、牛等饲养企业联合,通过保底或高于市场价收购脱贫户杂粮原粮和秸秆的双重效应实现脱贫户收益水平再上新台阶。
3.3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发挥农技推广示范作用。实施特聘农技员计划,落实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完善县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人员建设,加强县技术人员与省市专家团队对接,参照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农业科技创新驿站、农业科技小院建设,打造一批零距离、手把手的科技服务平台,采取专家技术人员包县、包园区、包基地、包产业经营主体、包脱贫户等形式,建立人员帮扶和工作台账,村级技术指导员实行挂牌承诺服务,实施针对性技术帮扶,在水源供给比较充足或者大白谷种植区域,支持推进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改变传统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在水源严重匮乏区域,以杂粮杂豆新优品种推广为切入点,推广渗水地膜覆盖技术,在土壤瘠薄的坡梁旱地,实施土壤改良项目等,促进生产能力提升。
3.4 落实产销衔接举措,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体系,将全县的杂粮杂豆产销由分散逐步集中,实施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逐步打造杂粮杂豆产品的规模优势,培养全县销售市场议价能力,细分消费销售市场,在相应市场设置配套的营销网点、设施和模式,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将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分成不同规格等级,通过分级销售让各等级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实现优质优价与低质低价并存,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在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上加大力度,培育发展营销专业合作组织,强化与省内外重点终端市场的产销对接,适时参与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销活动,组建特色优势产业产品供销信息中心和销售网络,不断扩大扶贫特色农产品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