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毕业生“稳就业”对策研究
——以衡水市为例
2021-12-06王晶
王 晶
(衡水学院学生处 河北 衡水 05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引。2020年,面对形势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国家坚持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位,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为市场主体减压,尤其是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为“稳就业”“保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为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大学毕业生的稳就业关系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教育部于2020年12月1日召开了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2021年3月16日召开了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二次调度视频会议,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调度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21年6月3日召开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三次调度视频会议,抢抓毕业生离校前工作关键期、冲刺期,调度推进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看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毕业就业工作,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衡水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社会水平发展现状,从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社会和政府等多个维度出发,探索了地方院校毕生“稳就业”和更充分就业的对策。
1 稳就业内涵
稳就业首先要确保失业率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就业,应该是运用积极有效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充分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其主要内涵包括就业岗位、扩大内需及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在就业岗位方面,我国有着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各项微观和宏观政策的制定都应当以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倾斜,如通过投放财政资金,制定向中小企业倾斜的财政政策以此刺激就业岗位供给,以使失业率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在扩大内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稳就业依赖于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则依赖于国内内需的稳定增长。一方面通过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以此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形成“稳就业—扩内需”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得到保证的重要社会行为及良性机制[1]。
2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择业现状
2.1 择业渠道多样化。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共享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机遇,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还丰富了就业种类,给新时代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多渠道灵活就业。
2.2 “慢就业”趋势加剧。在就业心态上,近一半大学生坚持优先选择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就业,如果岗位不满意他们表示可以多等一等;而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在升学深造方面,不就业拟升学的比例剧增,毕业生深造的意愿持续增强。
2.3 “功利化”就业表现突出。为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国家出台了“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政策,但在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下,催生了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通过相关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到艰苦的基层中工作的就业意向,也有部分大学生仅把这个机会作为下一个工作的跳板,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2.4 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毕业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生理缺陷和心理问题等情况,而导致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残疾毕业生就业困难更加凸显。
3 新时代影响大学生“稳就业”的因素
3.1 学生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活跃的思维方式,其优越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他们在吃苦耐劳、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欠缺。在新时代背景下,他们更加侧重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择业时倾向于兴趣选择及工作福利待遇,而忽略了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
3.2 学校方面。高校是培养人才的输出基地,也是企业招聘争夺的重要阵地。在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交互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而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弱势也日益凸显,就业认知的缺乏也导致了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3.3 就业单位方面。一是就业单位管理及保障体系不健全,对毕业生人员招聘不够重视,缺乏对所招聘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及长期培养,这些对毕业生“稳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就业单位存在就业歧视现象。学历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各种不合理的现象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三是就业单位社会责任意识不够。有些就业单位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侵害员工合法权益,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4 地方院校毕业生“稳就业”的对策分析
4.1 政府层面。2020年衡水市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运行持续回稳向好。在全省较早搭建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出台政策找企业服务市场主体十措施,为复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725.4亿元,全年减税降费53.5亿元。全市市场主体达到39.3万户,增长13.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家,扭转了逐年减少状况[2]。未来衡水市政府要抓牢增进民生福祉这个根本,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着力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突出抓好衡水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4.1.1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力度。一是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加以规范,强化对人才市场竞争的有效监管,实现市场良性及有序竞争;二是依托河北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精确掌握毕业生群体就业创业、企业复工复产和就业稳岗等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服务;三是充分利用新兴就业资源,促进就业渠道更通畅。当前,直播带货等灵活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新职业、新就业机会,已成为稳就业的“新引擎”。政府部门应完善新就业形态下的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着力打造孵化基地,用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渠道。
4.1.2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一是打造技能特色品牌。立足衡水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行业,发展品牌,有侧重性的提质增效、扩大规模,培养行业及专业“技能能手”。二是通过高校、职校、社会机构及制造型企业的协同努力,培养技能人才队伍,共建长效保障机制。
4.1.3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促进稳就业的保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教育部印发了《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明确了五方面23项任务举措,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各级政府也要根据当地实际,积极推进政策落实措施:一是要增加企业招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打破户籍、区域壁垒,满足不同毕业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加大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对于用人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要从财税、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使民营企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需求,从而进一步支持本地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就业[3]。
4.2 高校层面。高校要将“稳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立足点,要提高站位,群策群力,增强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就业稳则民生稳、民生稳则社会稳”的意识[4]。一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就业育人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去,引导毕业生服务社会、到基层就业,减少“慢”就业和“功利”就业。二是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要具有特色。一方面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与指导,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输出。三是聚焦毕业生特殊群体尤其是残疾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建立帮扶工作台账,通过宣传扶持政策,优化就业保障,发放就业抚慰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心理咨询、“一对一”精准帮扶等措施,实时监测、动态化管理,定期对其进行跟踪并关注其发展。
4.3 用人单位层面。无可厚非,学历证书作为大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实力,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筛选及测评时应当立足于岗位实际及职业特点,从而达到人职匹配,避免唯学历带来的人才流失。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科学可行的人员晋升机制,激励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实现自身价值。
4.4 学生层面。一是要从大一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二是通过创业课程及创业实训等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新形式及实习实践等方式增加社会经验;四是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价值观,合理定位自己,摆正心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及自身素质提升,让自己尽快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