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史”教育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021-12-06王伟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四史历史大学生

杜 欣,王伟君

(浙江树人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一、“四史”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内涵

(一)“四史”教育的发展脉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深入推进了对历史的重视与学习。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的讲话中就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求,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要学习“改革开放史”,并将“改革开放史”与“党史”“新中国史”并列起来。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要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由此,“四史”学习教育的完整体系正式形成。从“四史”维度加强学习教育,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二)“四史”的内涵

“四史”涉及时间长、内容多、范围广,包括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带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建设、发展的实践史;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内实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及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这不仅反映了我们党政治奋斗的历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

二、“四史”教育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系统,而是处于一个复杂、多样、善变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环境中的教育实践。”[2]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教育对象的时代性特点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严峻挑战。“四史”当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治国理政的智慧使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因此,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一)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

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的地位是无法替代和改变的。而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3]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离不开历史思维和战略定力。所谓历史思维,就是“通过追溯历史源头、回望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判明大势、定位现在、开辟未来的反思性思维。”[4]“四史”教育就是大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最好的资料库。通过“四史”教育,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分析问题,弄清事物间的关联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5],也要学会注重事物本身的前因后果,铭记来时的路,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定。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从而坚定战略定力。

学习“四史”是为了借鉴成功经验,服务当下。但是历史不是循环往复,万事万物瞬息万变,今天世界发生的许多事情历史中未曾发生过,也就无从借鉴经验可谈。因此,开展“四史”教育,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观察的视野与思考的维度,从中得到历史的启示,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更好地把握当下、规划未来。

(二)加强理论学习,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

“四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伟大斗争中用鲜血、汗水和泪水写就的历史,不仅展现了我党、我国一路奋斗拼搏的光辉历程,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可以说,“四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6]因此,“四史”教育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全面学习了解“四史”,才能系统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才能真正体会到党的路线、政策、方针背后的智慧、精神和力量,才能真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走深走实走心。

(三)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但是在意识形态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当下,一些网络大V、公知和水军等,瞄准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鉴于他们的价值观还在形成时期,特别是对社交媒体日渐依赖的背景下,借助时事热点来攻击党和国家的政策,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信念,从而使文化自信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必须通过“四史”教育,让主流文化常驻学生心里,坚定文化自信。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四史”的关键构成,是高校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动力支撑。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培育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自觉抵制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从而进一步厚植爱党、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四)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拒绝精神“缺钙”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在人生方向和事业规划上的融合体现,关乎个人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发展未来。“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底蕴和深刻的榜样激励事例。无论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还是到各个时期涌现的革命先辈、英雄模范、杰出工匠、时代楷模等等,它们都是我党在前进路上战胜困难风险、取得历史成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政治品格、提升净化自我的重要资源和精神动力。

真虚心!与这位漂亮又有学问的姑娘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她那渊博的知识、热情的工作态度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还有什么说的呢?总而言之,来了个理想的站长。

通过“四史”教育,全面系统梳理分析我们党经历的重大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面临的国内外重大风险与挑战,大学生才会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会在内心真正建立起对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才会在面临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能够迎难而上、敢于作为,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思想定力。

(五)引导大学生身体力行,践行使命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四史”教育中,坚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就是要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作为筑梦新时代的接力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大学生要身体力行,培养高度的使命自觉和强烈的担当意识,主动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个人梦和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同时,学生不仅要志存高远,还要过好当下、行循自然。要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锤炼足以担当时代使命的“硬脊梁”“宽肩膀”。

因此,高校“四史”教育工作开展的思路应该从讲解历史知识作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作为关键点,促进学生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为着力点,最后落脚到让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不负时代嘱托。

三、以“四史”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思政课主阵地,提升“四史”教育引领力

1.做好思政课程总体规划

“四史”教育,需要以高校的育人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生的学情、学风、学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做好课程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充分构建“四史”教育的立体体系。将“四史”教育的重点放在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厘清历史脉络、弄清历史事实、把握历史规律,带领学生聚焦关键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贴地气、有针对性,应随着时代、时事和各时期学生特点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成长规律而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激发新活力、增添新动力。[7]

2.将“四史”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四史”教育不是让学生把某些故事、结论背得滚瓜烂熟,而是将“四史”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有理有据、以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们呈现我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让学生搞明白未来的人生课题,“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立志做什么事业”,从而增强信念、强化使命。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红色故事、中国故事的演绎,让学生知道崇高、踏实的职业精神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根基。

3.创新思路,增强“四史”学习吸引力

创新和拓展理论学习方式,开辟微媒体“第三课堂”,输送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有中国特色的“四史文化流”。以党团知识竞赛、思政微课大赛、“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理论型社团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青年“四史”学习和研讨活动,启发学生通过梳理历史架构而深入体悟当代中国的发展脉络,加强形式表达贴近当代生活,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高度结合,将知识点化整为零,推动青年“四史”学习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用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感召学生、赢得学生。

(二)利用校园文化主端口,提升“四史”教育鲜活力

以校园文化为主端口,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班团组织、社团组织的阵地作用,创新党团、实践活动形式,以实践作为理论学习内容的重要补充,确保“四史”教育立体有效。“四史”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需要在共同的目标下彼此衔接、融合,不能只是简单拼凑,而是逻辑相关、渐进式的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融合。因此,要加强四史教育“青年化阐释”。

1.彰显特色,让“四史”活动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高校要不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紧扣时代要求,打造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高校特色的“四史”精品活动,把红色基因、红色精神贯穿于立德树人工作全过程。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千人健步走暨“重走长征路”活动;南开大学举办爱国主义精品话剧《张伯苓》活动;南京邮电大学把了解红色校史作为学习“四史”的入口,在大一年级中广泛开展红色校史主题班会。这些都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四史”教育提供了思路。

2.开展主题教育,确保思想教育的成效性

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如建党百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国家公祭日等等,借助各类特色文化基地如革命博物馆、红色文化遗址等,开展读经典、唱红歌、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等,讲好“共产党和我”的故事,用生动的案例、真实的故事影响人、感染人、激励人,把一时的感动内化为爱党爱国之情,增强学生开拓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三)利用互联网主渠道,提升“四史”教育感染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表达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以校报、广播、公告栏、橱窗为代表的单一的校园传统媒介宣传早已见效甚微。应将“四史”教育工作融入新媒体工作链条,统筹“两微一抖”“易班”平台等新媒体矩阵,优化线下活动直播模式,使“四史”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高效传播,渗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5G时代的加速到来,借助微信生态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影响力,高校应该注重培养网络直播达人与短视频人才,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个性化需求,从而精准推出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传播性的“四史”网络优质内容,用活用好网络平台,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猜你喜欢

四史历史大学生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四史”教育——我们这样组织少先队活动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