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毒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021-12-06赵孟丹
赵孟丹 张 涛 刘 艺 阎 蒙 孟 琦
(1 天津市静海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天津 301600;2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静海区分校 天津 301600)
舞毒蛾隶属于鳞翅目,毒蛾科[1],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北部大部分地方,比如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陕西、山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华北平原的河北、山东、河南。国外则一般分布于朝鲜、日本、欧洲等[2~3]。舞毒蛾食性杂,可以危害多种针叶阔叶林木和果树,还可以为害杂草和农作物。在1974~1976年间,此虫在辽宁省的南部有大面积发生,导致许多蚕场的栎叶被食尽,山楂、杨、柳、苹果叶等也受到不同面积的严重危害;在1981年,绰尔局的森林中落叶松、白桦林舞毒蛾大面积发生,虫口密度最高已经达到了300多条。在1987年,山东枣庄市的柿树虫株率更是达到100%,平均虫口密度达到312头/株,危害最严重地区的最大虫口密度竟高达1634头/株,导致柿树的产量大幅减少,农民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4];1995年~1997年5月,图里河、根河相继发生了大面积舞毒蛾危害情况;1996~1998年在黑龙江伊春地区的红星林业局等地相继发生大面积危害;1999年在陕西省局部地区舞毒蛾更是暴发成灾,在杨树、柳树上平均每株就有20~50头,最高的可达7100余头[5],林木受害非常严重。舞毒蛾多在针阔叶林及果树中生存,迁移性很强,所以导致舞毒蛾经常周期性的发生,属于世界性林业害虫。舞毒蛾大发生的林区,树木生长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大面积死亡[6~7]。
舞毒蛾在林下品种单一的林区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近年来在多地发生频繁,不仅大大危害了各地区的林木发育及林下经济作物的生长,更是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各地种植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
1 形态特征
1.1 卵。卵的形状为圆形,两侧稍扁,直径1.3mm,初产时为杏黄色,后渐渐转变为褐色,一般情况下会将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一起,形成卵块,并且在卵块上会覆盖一层厚厚的黄褐色绒毛。
1.2 幼虫。幼虫一般分为7龄,不同阶段形态特征不同。1~2龄体黑色或黑褐色,头宽0.5~1mm,胸腹部有黄色斑纹;3~4龄黑灰色或褐色,头宽1.8~3mm,头部有2条黑斑纹,胸腹部花纹增加;5~7龄黄褐色,头宽4~6mm,头部有黑点分布,背部为灰黄色,背面2列毛瘤颜色鲜艳,前5对为蓝色,后7对为红色。
1.3 蛹。蛹长一般为19~34mm,雌蛹大,雄蛹小。体色由红褐色加深变为黑褐色。
1.4 成虫。生长为成虫时为雌雄异型。雄成虫:体长约20mm,前翅茶褐色,翅外缘有4~5条波状横带,中室的中央有1个黑点。雌成虫:体长比雄成虫稍大,约25mm,前翅灰白色,每2条脉纹间有1个黑褐色斑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2 生活习性
舞毒蛾1年发生1代,成虫平均寿命12d。以卵块在树皮、石头及土地的缝隙中越冬;在次年4月20日~5月15日幼虫孵化,一般集中在卵块上,喜食树芽和叶片,舞毒蛾幼虫阶段一共可以分为5龄,共45d,一般情况下3~5龄藏在树下的石堆、树皮缝隙及树叶中,一般在黄昏后天黑上树为害;6~7月时成熟的幼虫开始进行吐丝、化蛹,一般在7月15日之前就可达到化蛹盛期,蛹期可以持续10~14d;6月底~7月初,成虫开始羽化,雌蛾羽化高峰期一般在7月中下旬,雌蛾的身体比雄蛾重,所以不能飞翔,为了完成交配,则通过分泌性诱剂的方式来吸引雄蛾飞来,与之交尾,随后雌蛾在树下石堆、树洞及树干等地方产卵,一般情况下,幼虫食物量与产卵量成正比,每头雌蛾的平均产卵量一般在400~1200粒[8]。舞毒蛾的卵期阶段长达9个月,卵块在林间的分布情况不同,密度高时为聚集性分布,密度低时则随机分布。
3 发生规律
舞毒蛾最常发生在以下几种环境中:干旱天气郁闭度在0.2~0.3的阔叶林或者针阔叶林;距离住宅区较近的林区或者林区的边缘地带;由于乱砍乱伐、过度放牧遭到生态破坏的林区。
舞毒蛾喜食叶片,食叶性害虫一般食性十分广泛,经调查,幼虫期可为害500余种植物,主要为害杨树、李树、柳树、榆树、桦树、樱桃、苹果、核桃、漆树、枇杷等各类林木、果树及林下作物。舞毒蛾大面积发生,最直接的表现是叶片被啃食,从而会直接造成林木生长量锐减甚至是树木死亡,单纯依靠化学防治容易带来各类生态问题,破坏生态平衡,所以应积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加强对舞毒蛾的治理工作,避免大发生,减少农民经济损失[9]。
4 防治技术要点
4.1 物理防治
4.1.1 加强森林管护工作。禁止砍伐树木、放牧的活动,保护林下植被,从而尽量保持林间生态多样性。在培育人工林时,尽量混合种植不同品种的林木,从而形成大面积混交林。注意在培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林间水肥、病虫害管理工作,按期整枝修剪,及时剪除枯枝、残枝、病虫害枝,并集中烧毁,以便于尽快形成长势高大、发育良好、地下植被丰茂的复合型林带,从源头切断舞毒蛾的繁殖环境。如果需要采伐林木,要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并且均匀郁闭。
4.1.2 人工采集卵块。一般情况下,在秋冬和早春时,在舞毒蛾为害不是特别严重、量不是很大时,可以采取人工摘除卵块集中烧毁的方法将舞毒蛾消除。舞毒蛾幼虫有爬树的习性,所以在摘除卵块时还可以把树干绑上草,定期将藏在草下的幼虫取下,清除干净后再重新绑上。通过这种人工采集卵块的方式,可以达到降低林间虫口基数的目的,从而减少舞毒蛾的发育率。摘除时要轻拿轻放,如果卵块掉落,不但影响收集效率,更影响收集质量。
4.1.3 利用诱杀技术。舞毒蛾有较强的趋性化,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性诱剂干扰雌雄交配,从而减少下一代卵量。密切观察、第一时间掌握树林中舞毒蛾开始羽化的时间点、羽化高峰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一种方式是利用趋光性,在林间悬挂频振式杀虫或黑光灯加高压电网,有研究显示320~585nm波长的黑光灯诱杀舞毒蛾总量和雄虫量最多,380nm波长诱杀雌虫量最多[10]。这种方式操作简单,诱杀率也较高。
4.1.4 利用辐射技术。使用微波射线对其虫卵进行照射,实验证明,照射剂量与幼虫孵化率成反比,剂量越大,孵化率越低,并且这种方式具有无污染的优势。
4.2 生物防治
4.2.1 利用天敌防治。舞毒蛾卵期典型的寄生天敌是舞毒蛾卵平腹小蜂,致死率可达到30%以上;舞毒蛾幼虫期天敌有毒蜂绒茧蜂、蜂姬、松叶绒茧蜂等;舞毒蛾蛹期天敌有寄蝇类、广大腿小蜂、脊腿囊爪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有鸟类、蜘蛛等。
4.2.2 利用病原真菌和细菌。在1~3龄幼虫期,可以使用舞毒蛾质型(CPV)病毒、核型(NPV)多角体病毒(3000倍液)、苏云金杆菌(1000倍液)、虫脲(7000倍液)进行生物防治,有研究表明,采取这几种方法可以极好的控制舞毒蛾的种群数量[11]。
4.3 化学防治
4.3.1 化学农药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可以快速控制林间有害生物的数量,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较弱。最常使用的药剂有:3%高效氯氰菊酯、甲氧虫酰肼、吡虫啉乳油、植物源药剂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可轮换用药,以便于延缓抗性的产生。对3龄前的幼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3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为保护天敌,可喷Bt乳剂500~1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000倍液;在幼虫孵化前,用煤油与沥青(比例为2∶1)混合液涂抹卵块杀死虫卵。
4.3.2 烟剂防治。在林间郁闭、林龄大的林区中,主要采取烟剂防治。当舞毒蛾幼虫达到3龄阶段进行防治,为了确保出现逆温层,烟剂防治时间要选取在清晨或者傍晚,掌握好投放距离,投放点间隔7m,烟带之间的距离300m,在防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火,避免因为防治引起森林火灾。
4.3.3 喷雾防治。在林间未郁闭、林龄小的林区中,主要采取喷雾防治。一般情况下,在人工采集舞毒蛾卵块后,卵密度仍然较高,选取好卵孵化高峰期,进行喷雾防治1龄幼虫,注意密切观测,在卵孵化高峰期进行防治,提高防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