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蚕桑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及企业应对策略
2021-12-06李一平
李一平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7)
蚕桑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已有 5000 a以上历史。近年来,湖南蚕桑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受新冠疫情因素影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许多蚕桑企业和蚕农在艰难中坚守,在期盼中发展。如果疫情继续持续下去,蚕桑企业能否继续坚守还未可知。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蚕桑科研与推广管理工作经验,试从企业视角,分析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探讨企业应对策略,以期为湖南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湖南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湖南自古就是农桑繁盛的乐土,从西周开始就有栽桑养蚕[1]。20世纪90年代,湖南的桑园面积、蚕 茧产量曾紧随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后,居全国第9位[2]。但由于没有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加上国有企业改制,原有20家缫丝企业被改得一家不留,结果蚕桑产业一落千丈,且出现多年来徘徊不前甚至萎缩的局面。近几年虽有一定回升,但发展速度缓慢,目前全省桑园面积仅1万hm2,全年养蚕约8万张,生产蚕茧2800 t,在全国处于第三梯队。但是,湖南蚕桑产业的发展仍有一定优势。
1.1 科研实力较强
中国的蚕生物技术和蚕丝多功能开发利用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为中国绝对领先欧美的53项硬核科技之一[3]。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是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的集蚕种育、繁、推于一体的公益性研究机构,拥有国家蚕桑产业体系长沙试验站、国家桑蚕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选育的“芙蓉× 湘晖”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奖的蚕品种,近几年又育成了“锦绣1号”“锦绣2号”等全国审定的品种,并成功转让给全国最大蚕种公司山东广通集团。同时,该所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在桑叶养畜、桑叶养人、桑叶养地、蚕桑养文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1.2 自然条件优越
据中国蚕业区划评定[4],湖南省为全国最优蚕茧生产区之一,在种桑养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尤其是全省有大量闲置的丘陵山坡地以及重金属污染耕地和石漠化、尾矿库土壤都适合种桑养蚕,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1.3 政府政策支持
近几年,国家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实施的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等战略,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省级层面来看,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了多个蚕桑特色产业园和蚕桑家庭示范农场,并成立了雅士林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程跟踪帮扶重点蚕桑项目的实施;湖南省商务厅连续两年利用国家商务部资金支持了多个集约化规模化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项目。随着蚕桑产业的务实发展,湖南省相关部门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将呈加大态势。
1.4 龙头企业引领
近几年湖南先后涌现了桑叶加、三旭、湘丝众鑫、广发等一批区域性蚕桑骨干企业,尤其是雅士林公司投资70亿元入驻浏阳经开区建设“人工饲料养蚕与智能制造产业项目”[5],为湖南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雅士林集团是一家以丝绸为主、多元化开发的浙江企业,年产领带1800万条,销量位居全球第二,是全球爱马仕等重要奢侈品牌的OEM生产基地,公司总资产超100亿元。浏阳项目达产后鲜茧产量将达45万t,能带动4万hm2以上桑园基地建设,年直接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产值接近1000亿元,为湖南打造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实现蚕桑后发赶超、创新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2 湖南蚕桑产业发展的问题明显
2.1 蚕桑基地规模不大,且布局分散
由于湖南省蚕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又多为蚕农自发投入,加上种桑养蚕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面临的茧价波动、农药中毒、蚕病暴发、污水废气排放、气候干旱等风险较其他农业产业高,而从事种桑养蚕的农户和企业很多还在试验、摸索阶段,导致不敢或不愿进一步扩大种桑养蚕规模,蚕桑基地呈“散、小、弱”的特征。
2.2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蚕农发展能力较弱
目前湖南有10余家蚕桑种养企业,除雅士林外,大多实力较差,只能为四川、广西、江浙等蚕桑主产区提供蚕茧原料,而梦洁、富丽真金、晚安等下游家纺企业目前都未涉足种养殖环节,所需蚕茧原料都来自江浙地区,导致湖南蚕桑、丝绸企业与蚕农间关系松散,未形成稳定的技术、信息服务和保底收购蚕茧格局,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企农双方互不信任、导致冲突的现象,影响蚕桑产业化发展。
2.3 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财政资金引导功能未充分发挥
目前,湖南尚未把蚕桑产业纳入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县市层次仅有花垣、凤凰等少数几个县市将蚕桑列为当地特色产业,蚕桑产业大多处于自发式的零星发展阶段,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很少,造成蚕桑基地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地方税收优惠、金融服务措施缺乏,技术推广普及受影响,蚕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难提高,不利于蚕桑产业发展。
2.4 农村人才和劳动力缺乏,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由于蚕桑企业和农业其他产业一样地处农村,加上企业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导致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难引进或留不住;同时,由于蚕桑产业在桑园采叶、大蚕饲养等生产阶段,用工量需求大,且劳动强度大,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导致蚕桑生产高峰季节劳动力十分紧缺,严重制约蚕桑产业和企业发展。
3 湖南蚕桑企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3.1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两条腿”走路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蚕桑产业发展缓慢,蚕桑行业的企业主和蚕农们要坚定意志,不忘初心,根据蚕桑行业发展大势和各自拥有的蚕桑资源及相关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传统适度规模化养蚕模式或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模式,坚持“两条腿”走路,通过3~5 a努力,打造优势特色千亿蚕桑产业集群,实现湖南蚕桑产业的后发赶超、创新发展。
3.2 瞄准市场需求,开发高端产品
蚕桑产品具有环保、舒适、保健、美味和适合科普研学、文化教育等独特功能。如蚕丝被,是以蚕茧为原料加工而成,富含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其成分和人体肌肤成分十分相近,被誉为“人体第二皮肤”,具有轻盈、柔软、保暖、透气、吸湿、不刺痒以及抗静电等特点,既可呵护肌肤,又可促进睡眠,是消费者十分青睐的产品;桑叶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具有降糖、降脂、增强免疫力作用,既可做茶叶,又可做非常规饲料,生产桑叶土猪、桑叶鸡蛋、桑叶鱼等,还可直接加工成菜肴,桑枝可用来培养食用菌,市场容量大,产业化开发价值高,适应了我国大健康产业的需求;蚕桑在休闲农业与科普教育上优势十分突出,桑椹非常适合采摘,桑林是富有诗意的场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代表了我国汉初丝绸织造的最高水平,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苗绣、土家织锦一同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湖南的艺术名片与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蚕业特色资源,打造蚕桑休闲农庄、蚕桑村、蚕桑科普研学基地,推动蚕业与旅游、教育的良性互动,提高蚕业综合效益。围绕高消费群体需求,打造独特的高端蚕桑产品,是发挥行业优势、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3.3 打造特色品牌,畅通营销渠道
改变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努力打造蚕丝品牌,创新营销渠道。一要搞好策划包装。构建与蚕桑产品相适应的形象识别系统,包括品牌名称、价值定位、广告语、符号系统和支撑体系等,重点讲清楚“是什么商品”“顾客为什么要购买”;二要选好、用好宣传工具。传统的营销渠道主要靠门面、超市、大卖场等,在信息时代和新冠疫情常态化条件下,主要靠电商,但电商的成本也在逐年高涨,像淘宝、天猫、京东这样的大平台,其驻场费和广告费已逼平大卖场,达到36%~40%,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比较实用靠谱的宣传工具是微信,包括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自有APP(如沃尔玛、KFC、蒙牛、燕谷坊、雀巢等)及社交电商(如拼多多、云集、贝店、小红书、小狗鲜生等),利用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营销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主流;三要开展体验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一个体验为王的时代,谁让顾客更舒服,顾客就会去谁那里消费。要设法让消费者先体验,试吃、试穿、试用,感觉到愉悦,然后才能成为粉丝,粉丝再转化为客户,客户转化成会员,会员升级为合伙人。
3.4 实行联农带农,创新发展模式
合作与联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模式。为解决湖南蚕桑企业与蚕农生产、经营脱节问题,一是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由蚕桑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蚕桑家庭农场、养蚕小农户跟进,科研、生产、加工、服务、金融等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企业作为产业链牵头单位,通过契约形式把蚕桑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最终实现联农带农、共同富裕;三是示范推广蚕桑高效种养技术模式。着力示范推广“一个家庭2个主要劳动力,承包20亩(1.33 hm2)桑园,通过多批次养蚕、桑园套种套养、蚕桑资源多层次多元化开发等措施实现年收入20万元”的 “222”蚕桑高效种养模式[6],促进蚕桑产业由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延伸、由平面蚕桑向立体蚕桑转变、由有边有形向无边无形拓展,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既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功能,又发挥蚕桑生态涵养功能和休闲体验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最终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稳定发展。
3.5 注重规范管理,争取项目支持
蚕桑产业像其他农业产业一样属于弱质产业,需要政府从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为此,蚕桑企业应做到:一要主动汇报。要围绕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争取相关项目支持;二要多学习了解项目申报政策。尽可能掌握各种项目对申报主体的条件要求、申报程序、支持方向、验收标准等,如一些项目可能支持桑园基地建设、优质桑蚕品种示范推广、小蚕共育、机械化省力化养蚕、烘茧设备添置、蚕桑产品多元化开发利用、企业品牌打造以及蚕业科技培训、龙头企业和农户无抵押贷款、政策性保险等;三要提前准备。在平常工作中切实增强规矩意识,尽力按照政府项目实施要求,做好规范管理,有利于争取政府项目后补助,弥补企业资金实力不足和联农带农方面的额外费用支出。
3.6 加强人才引进,打造精干团队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针对人才难引进的问题,蚕桑企业主要主动作为:一是主动出击“招才”。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广泛发布招贤纳士的信息,对看准的人才应想方设法招进企业;二要提升人格魅力“留才”。以开放的胸怀和务实的举措如通过建立股权激励池等办法吸引人才,以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感召、留住人才;三要适当降低要求“育才”。在企业初创期,不能一开始就对员工要求太完美,对有正能量心态、工作有激情的员工,能力差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先用起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提升其能力。只有引进、培养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团队,企业才能行稳致远,产业才能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