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甘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12-06朱春生肖才升巩养仓张雪林陈泽南刘絮宁
朱春生,曾 球,肖才升,巩养仓,张雪林,陈泽南,刘絮宁
(1.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湖南 常德 415101 ;2. 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 湖南 长沙 410009)
甘薯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旱粮作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之一。湖南是甘薯种植传统优势区,也是我国甘薯种植的主产省之一,甘薯种植历史悠久,主要以丘陵山坡地和平原旱地为主要种植区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有营养和保健功能的甘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饮食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甘薯种植直接收益高,又适宜间套轮作,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该产业还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因此,发展甘薯产业意义重大[1-2]。
1 湖南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属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 h,平均温度在15~18 ℃之间,无霜期260~310 d,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 mm之间,雨量充沛。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甘薯种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甘薯生产的目的及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3-4]。
1.1 甘薯种植发展趋势
甘薯是湖南省除水稻之外,在旱粮作物里面仅次于玉米的重要粮食作物。20世纪70年代末湖南省甘薯种植面积达到6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0%。进入21世纪后,甘薯面积呈现阶梯状下降。近3 a来,湖南甘薯种植面积、平均单产、总产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7年种植面积11.2万hm2,2018年种植面积11.9万hm2,2019年种植面积12.6万hm2,在粮食、旱粮、薯类的占比逐年增加。2019年甘薯面积占粮食生产面积的2.73%、旱粮生产面积的16.27%、薯类生产面积的69.61%,分别比2017年增加0.48%、0.9%、9.72%[5]。
1.2 甘薯产品功能从饱腹鲜食向多样化需求转变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甘薯的产品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一是饱腹鲜食需求退出市场。20世纪50、60年代甘薯主要以鲜食饱腹为主,所占比例在50%以上,加工比例为10%左右,饲用比例在30%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期,鲜食、饲用和加工比例各占1/3左右,此后以饱腹为目的的鲜食消费逐渐递减并退出市场需求[6]。二是健康鲜食需求快速上升。甘薯市场需求向高端化发展,以健康为目的鲜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加,所占比例超过30%。三是精深加工蓬勃发展。甘薯除用于淀粉、粉条粉丝、甘薯干等传统加工之外,多样化、高端化的新兴产品也在加快发展。有企业对特色香薯进行深加工,推出了紫薯小花片系列、紫薯片系列、紫薯烤饼系列、香薯片片情系列、紫薯曲奇系列;有企业以甘薯为原材料开发的珍珠芋圆,含熟化甘薯达60%,日消耗甘薯7 t,产品直供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奶茶店,深受年青人的喜爱。
1.3 甘薯产业布局由边远山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拓展
随着甘薯产品功能的转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甘薯产业布局也发生变化。一是湘南和大湘西地区种植规模占比较大。湘南和大湘西地区是甘薯传统种植区,包括永州、郴州、衡阳、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娄底这8市州,甘薯种植面积达9.85万hm2,占全省种植面积的78%。其中,湘南地区的永州、郴州、衡阳3市种植面积为4.02万hm2,占全省种植面积的32%;大湘西地区的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娄底5市州种植面积为5.83万hm2,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6%。二是长株潭和洞庭湖区种植规模增长较快。2017年长株潭和洞庭湖区种植面积为2.09万hm2,占湖南省的18.7%;2018年种植面积为2.79万hm2,较2017年增长33%,占全省的22%,其中长沙市面积超过0.67万hm2。三是区域布局呈现差异性发展。大湘西地区作为传统初加工产品产区,种植的甘薯多用于制作甘薯粉丝、粉皮、粉条、干薯脯和淀粉。湘南地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为鲜食型与特色加工产品产区。以江永、新田、宜章为代表,土质以砂土或砂壤土为主,种植的鲜食甘薯,产量高、商品性状优;以甘薯为原材料加工的薯泥、薯块、红薯酒、甘薯全粉等特色产品,市场前景好。长株潭和洞庭湖区多为叶菜型特色种植。茎尖菜用甘薯具有茎叶生产快、再生能力强、采摘周期长、食用安全健康等特点,在长株潭和洞庭湖区发展势头较快。湖南省11个叶菜类甘薯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均来自长株潭和洞庭湖区,其中长株潭占8个、岳阳1个、常德2个。
1.4 甘薯产业发展由单一粗放向规模化优质化转变
一是政府引导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甘薯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如祁东县将红薯产业纳入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县粮食生产方案中明确给予集中连片、种植优质红薯基地的农户给予200元/667m2的奖励,推进建设黄土铺镇食品加工工业园,欲将其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产业园;耒阳县、苏仙区将甘薯作为“一特两辅”产业纳入湖南省乡村振兴产业指导目录;张家界市发改委牵头制定慈利县长峪铺甘薯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以“南方大寨”为样板,打造甘薯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全市甘薯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发展。有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为甘薯,其中6家是2018年以后认定的。祁东县是甘薯种植大县,有甘薯加工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祁东吉祥食品有限公司与15个合作社和28户甘薯种植户创办祁东吉祥薯业联合体,产业基地涉及23个行政村,带动农户3550余户,人口14230人,经营耕地面积1667 hm2;联合体业务范围涵盖优质甘薯种植、收储、甘薯产品加工、农技、农机服务、物流配送、市场销售、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推进甘薯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三是“两品一标”提升优质化水平。甘薯绿色生态种植、加工越来越受到企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的重视。截至2021年1月,湖南省认证了45个甘薯绿色食品,其中2020年认证29个,占认证总数的64.4%,较2019年增加17个,增长率141.7%。祁东吉祥食品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了高效节能全自动粉丝加工设备,应用真空增筋增亮生产工艺,结束了几百年加工粉丝使用明矾的历史,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打造了第一个粉丝品牌——“祁富”,通过了绿色食品认定,获得农博会“金奖”。
2 湖南甘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甘薯产业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而且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局部地区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明显。但整体来看,对甘薯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在生产、加工、科研等各方面缺乏有效支持,产业发展尚未形成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业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
规划层面缺少宏观设计,政策层面缺少系统支持,湖南省甘薯发展整体上停留在各自为政阶段。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由于栽种在山坡岗地、石边隙地上的甘薯面积往往被忽略,甘薯实际种植面积高于统计面积。
2.2 种薯种苗繁育体系空白
一是种薯种苗繁育体系缺乏。甘薯种植属于无性繁殖,容易造成种性退化,感染甘薯病毒病,一般发病可造成减产10%,严重的甚至可减产80%以上。而培育甘薯脱毒苗可为市场提供无病毒优质苗,能有效避免病毒病。一般薯苗价格为0.12元/株,脱毒薯苗价格为0.25元/株,特色鲜食甘薯健康种苗可达0.3~0.5元/株,脱毒种薯价格一般为16元/kg。由于湖南省没有种苗脱毒繁育平台,全省优质脱毒种苗自给率为零,多从河南、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调入[7]。从外省购买的薯苗(种)普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脱毒种薯种苗以劣充优等问题,如江永县今年外购种苗有70%发病。跨区域调种也容易导致南虫北移、北病南迁。二是种苗质量监管缺乏。湖南省外购薯苗(种)多为企业、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自行从外省调运,缺少正规的引种生态测试。调研中发现,桑植、鼎城等地盲目引进日本红肴品种,但引种后表现出不适应性,产量大幅下降。盲目自行调运种苗还导致全省甘薯品种杂乱。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田间基础建设薄弱。现有的甘薯种植生产基地建设粗放,特别是在山区,生产条件成为制约甘薯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旦夏秋旱情严重,有效灌溉得不到充分保障,直接影响甘薯产量和质量。二是专业贮藏设施不足。目前仍然以农户分散贮藏为主[8],采用小型土窖或室内堆贮,大多中小加工企业也缺少贮存设施条件,导致烂薯损失率在5%以上,严重时达10%。
2.4 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一是组织化程度较低。甘薯生产加工仍多为“散户种植+小作坊式加工”模式,专业化合作社少且规模小,示范带动力不强。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合作,也多为松散式的收购形式。加工所需甘薯以农户、合作社或生产农场自种自繁为主,达不到企业所需优质原料的要求。二是加工水平不高。红薯粉等初加工产品占加工产品的80%,加工工艺水平不高,现代化流水线加工设施设备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利用少。三是品牌建设滞后。福建省连城县创建“连城红心地瓜干”品牌,全产业链年产值近80亿元,品牌价值达35.92亿元。周边省份纷纷加速推进甘薯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建设,扩大市场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而湖南省甘薯产品没有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没有一个区域公共品牌,甘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
2.5 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足
一是良种繁育水平不高。湖南省种植的甘薯品种20余个,本地品种市场占有率仅为15%左右。湖南省没有优质甘薯脱毒繁育平台,不能提供优质甘薯脱毒种苗。二是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率不足。目前湖南省尚未制定和发布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及甘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也没有制定和发布甘薯加工产品质量标准。甘薯生产和加工标准化程度低,限制了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以甘薯为原料的精深产品研发滞后。围绕甘薯保健营养新用途,在高附加值甘薯制品研发、加工工艺、食用色素提取新技术等方面还非常欠缺。
3 推进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甘薯产业是湖南省传统产业,也是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且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提升甘薯生产经营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
3.1 加强规划引领
坚持政府引导,科学编制甘薯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在不与水稻争地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甘薯生产,培育优势区、特色区,打造规模化、特色化甘薯产业发展集群。完善甘薯统计方式方法,全面准确掌握甘薯种植实有面积,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构建现代种业体系
做好甘薯种质资源引进、收集、保存、鉴定,发掘抗病、抗逆和优质的资源;支持开展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建立省级甘薯高效脱毒技术研发中心、省级甘薯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和各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构建湖南省甘薯脱毒-鉴定-原原种-原种-良种的种业体系,解决种苗依赖外省调入、自行留种等原因造成的品种多乱杂和种性退化问题,提高甘薯优质率和经济效益;建立种薯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市场监管。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将旱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加快推进机耕路、水利设施、农电线路以及贮藏加工保鲜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丘陵地区、山区建设山地作业道路、微蓄微灌设施。在甘薯生产大县,在集中连片区域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设施配套全、生产条件好的高标准生产基地。
3.4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统筹抓好甘薯种苗育种、扩繁、推广以及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建设。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2类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载体作用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龙头作用,引导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方式,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产后加工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培育品种、拓展市场。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与甘薯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和企业品牌,支持“两品一标”建设,加大对甘薯品牌推介力度,扩大湖南甘薯市场影响力。
3.5 强化科技推广服务
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大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林下套种等耕作制度;制定甘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推广;加大适用于甘薯耕、种、收的农机具研发推广。支持科研院所围绕育种、栽培、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环节,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卡脖子”的难点、堵点问题。
3.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对甘薯营养保健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甘薯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和市场青睐。一些省份纷纷出台政策,加快推进甘薯产业发展。福建省连城县从2019年起建立甘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000万元推进甘薯产业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筹资1500万元支持甘薯优势产区发展,计划打造湖北甘薯联盟品牌,构建湖北甘薯产品全球供应链,将甘薯打造成湖北省农副产品的千亿产业。山东省泗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甘薯)建设获得山东省财政3000万元支持。广东省将甘薯作为扶贫作物,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四川省政府出台文件将川薯列入四川农业“川省政府出产业体系”。建议湖南省认真学习兄弟省的经验,出台相关支持措施,将甘薯纳入粮食补贴政策;加大对种薯种苗、生产基础、科研推广、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甘薯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力度;加快完善甘薯政策性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