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的影响
2021-12-06韩苗
韩 苗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我们周遭生活环境急剧恶化,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严重,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草原牧草作为农牧行业的重要饲料生产原料,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是物种基因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深入调查研究旅游活动对我国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的影响对牧草资源及草原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牧草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
截止2019年底我国天然草原面积约为4亿公顷,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是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5倍,同时也是我国森林覆盖面积的2.4倍。不可否认,我国草原面积十分宽广,同时草原具有生态调节功能,为抵御沙漠侵蚀,保护草原文化、维护草原生物基因多样性及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包智明等,2020)。做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理开发利用牧草资源,不仅能改善我国饲料行业的发展现状,缓解畜牧业发展压力,减轻农牧行业发展成本,提升草原人民生产生活水平,而且对草原广大游牧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人口数将急剧增加,养殖畜牧业也随之获得极大地发展。随着人类活动愈加频繁,放牧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使得当前草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场退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草地退化直接导致草原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草原沙漠化范围逐步扩大,而随着草原沙漠化范围的不断扩大,会加剧生态区域冻土面积缩减,而冻土面积的缩减又会造成草原气候温度上升,如此一来,草原生态环境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同时过度放牧养殖也会加剧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草原生态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休养,最直接的表现是加重草地退化。
2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研究现状
在我国,随着近几年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随之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但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质量不尽如意人,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方面无法兼顾,给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与困境。
2.1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2.1.1 生态旅游发展过程 随着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早期受生态环境及保护思潮影响的旅游活动被进一步赋予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实现旅游发展的多元概念后,生态旅游符合概念应运而生。生态旅游概念的出现表明为了解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与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矛盾,人类开始从生态学领域着手研究寻找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无论是1996年提出的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又能提升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还是后来相关学者提出的既对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又能提升相关地区经济增收、缓解一定就业压力的富有环境保护责任感的旅游活动,亦或是对资源环境低开发利用,以保持生态环境原貌为主,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以观赏、感受为主,将保护生态环境理念贯穿始终的一种绿色环保旅游活动,无不体现出人类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需求。
2.1.2 生态旅游活动的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生态旅游活动的最早论述,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最先出现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生态环境研究国际会议上,并于1998年再次在墨西哥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被认定为国家战略研究对象,至此生态旅游成为西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得到提升的同时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注重生态旅游活动的内涵与发展效果,虽然研究生态旅游的学者众多,但在生态旅游概念的重要内涵上却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生态旅游重要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对生态旅游对象的定义指自然环境及由此而衍生的相关文化底蕴;二是旅游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要求要尽量减少有损自然环境的行为;三是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人情及自然习惯,并注重对自然环境教育宣传力度,尽可能改善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2.2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最初是指在某一自然环境生活的生物物种所能发展生存的最大潜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多用来指某个自然区域内所能承载人口及经济发展的能力,即生态环境的容量,它是从生态学领域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说法。随着全球人口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旅游活动持续增加,尤其是到了21世纪,旅游活动需求的增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旅游主体的旅游活动质量,一些生态学研究专家发现,限制旅游区域的最大承载游客量既可以给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一定的修复时间,又可以提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质量,因此,环境容量这一概念开始成为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到草原生态环境方面的旅游活动也是如此,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净化能力有一定限度,若人类活动超过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调节限度,就会给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无法短时间内复原。
3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以及牧草资源产生影响的一些影响因子
3.1 草原生态资源的旅游容量 就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的影响而言,研究旅游容量是实现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意义影响的必要条件。通过研究草原生态资源的旅游容量度可以准确客观的把握旅游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研究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引入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与旅游活动的各项指标联系起来,以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稳定为原则才能跟好的平衡旅游活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3.2 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特征
3.2.1 草原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草原使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家庭成员,从地理位置来看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草原生态类型,草原是地球上植被分布最广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系统大多位于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燥且风沙较大(武岳,2020)。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具体可分为5大区域:东北草原生态系统、蒙甘宁草原生态系统、新疆草原生态系统、青藏草原生态系统及南方草山草原生态系统。
3.2.2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植被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自然资源是全球草原自然资源最丰富的的国家之一,物种植被类型多样,是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调节者,草原土地有8大类,细分为42类,主要以黑土、黑钙土、暗棕壤及草甸土为主,土质自然肥力优渥非常适宜牧草生长。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分布大多是按照自然降水量的多少决定的,其中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木科植被丰富,称为疏草草原生态地区,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称为疏林草原生态地区(金亚征等,2017)。
3.2.3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动物资源分布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大约包含野生物种资源1700多种,草原生态系统特有的自然环境给物种多样性创造了一定的发展条件,境内物种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湖泊、沼泽较多的地区鸟类分布较为广泛;大兴安岭山脉沿线则次生林较为密集;西北地区则牧草资源较为丰富。
3.3 草原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 随着国家“十五”规划的不断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区域的经济也得到一定提升,尤其是东北振兴工业计划、西部发开发战略等国家工程的实施建设,使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区域的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在年增长10%左右,其中一部分经济收入是旅游活动发展带来的(刘闫梅,2020)。尤其是蒙甘宁草原生态环境区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内蒙古呼伦贝尔成为全国旅游重点发展建设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国家级草原生态旅游重点开发对象之一。当前我国草原生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提升大部分依靠牧草资源的利用及旅游业的带动。
4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产生的影响
4.1 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产生的积极影响 随着旅游活动在草原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增加,会使当前草原社会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这种经济多元化发展会使草原地区经济结构增长稳定(朱琨,2018)。同时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增加,还可以全面带动草原乡土文化、餐饮业的稳步发展,不仅提升了草原地区的经济收益,还增加了就业岗位,缓解当地政府的就业压力,为当地经济市场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从业人员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还可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改善草原文化的输出环境。
首先,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加还会促使当地政府人民加大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一定的资金来源,给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大力改善当地的交通环境,使草原地区的交通便利得到一定提升,同时也使草原地区的生活水平及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其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当地知名度也会随之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升,这就给当地文化输出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民族风情的文化输出活动不仅增加了外来人员对当地风俗人情的了解传播,更能有效的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随着草原旅游活动的不断增加,还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过去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野生牦牛和野驴等自然物种在偷猎者的大量捕杀下生存受到了严重危险,但旅游活动的增加使得当地文化不仅得到了传播,还给这些生态物种生存带来了保存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及学者开始重视草原生态物种多样性保存(侯薇,2018)。不仅是当地物种,对牧草资源也是如此,为了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加大草场资源保护力度,并加快人工草场的建设,缓解了自然牧草资源生存环境的压力,为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积极影响。
4.2 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 旅游活动的增加及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也会给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外来游客的大量输入会给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及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当地居民原汁原味的风俗人情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会逐渐失去原有生命力,使得草原居民的生存方式受到严重干扰,游客的增加会给草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一定压力,如果不科学合理的限制游客数量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自然牧草资源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其次,外来游客的活动不断增加还会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严峻的污染问题,游客的生活垃圾会给当地清洁部门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清洁环境的投资费用增加,使得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方面的运营成本升高,给当地财政收入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过分的渲染、宣传为获取高额商业利益以商业旅游活动为导向,还会殃及草原生他系统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有可能侵占、分割草原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给野生物种资源的生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过度的旅游活动可能会使当地人文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原来以当地人为主的篝火庆祝晚会及赛马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商业化,失去原本的特色,而且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增加,外来资本的侵入,使得本地资本经济发展处于劣势,给传统游牧行业发展壮大造成一定的生存压力,导致牧草资源销售渠道受阻,给牧草饲料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朱飞,2020)。
5 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5.1 管理层面 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环境容量有限的生态系统,是牧草饲料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旅游活动的科学合理规划不仅能给草原地区带来资金收益,还能带动相关牧草饲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旅游活动合理开发利用与草原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在管理层面内进行科学高效的规划旅游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系统及牧草资源的消极影响。
5.1.1 旅游保护制度上加以规范 通过利用当前已出台的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科学合理的规范旅游商业经营运作方式,合理科学的限制草原地区的相关旅游项目的旅游活动路线、活动范围及活动项目,实现对旅游主体活动的全方位、科学化管理。旅游项目运营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环保知识上岗教育培训活动,让前来旅游的人员签署相关环境保护承诺书,并进行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可有效提升旅游人员环保意识的规章制度,使之成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
5.1.2 提升执行效力,加大惩处力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有效约束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加大环保意识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具有环保意识与高强度执行能力的管理人才;其次要在生态环境旅游区域建立起有效的监督预警体制机制,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根据当地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制定各种预警措施,如防火预警机制、防沙预警机制等措施,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各项指标的监管力度,通过计算机计算功能完善草原区域信息反馈机制,有效提升环保执行效力(马媛媛,2020)。同时,若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违反签署的环境保护承诺书中的一些条例要给予一定的惩处措施,加大违法成本,从源头遏制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系统的旅游行为
5.1.3 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加大当地居民环保教育宣传力度,让当地居民意识到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好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同时建立完善的放牧时间节点,给草原牧草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机制。同时要加快草原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草原区域互联网全覆盖,实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实施监管。
5.2 技术层面 建立可持续生态旅游长效发展路径不仅要加强管理层面的发展,更要加强技术层面的完善。首先要加快建设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为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的保护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要科学引进牧草资源培育技术,通过培育耐寒耐旱的优质牧草来抵御草场退化,草原沙化的风险;最后还要积极建设垃圾废品处理厂,通过引进先进的废水废品处理技术与设备,为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