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农林高校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12-06陈小志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林新生中华

顾 萍 陈小志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330045)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1]。这说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涵养新时代农林高校新生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农林高校新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其健康成长成才的前提,关系到中国未来“三农”事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农林高校新生要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成长为“一懂两爱”的合格人才。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农林高校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农林高校有些新生出现了厌农等消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其开展农林高校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加强农林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1 助力农林高校新生个体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等特点。新生期是大学生开启新学习生活的关键期,要抓好这个时期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农林高校新生要从现在做起,主动将“小我”融入祖国“大我”,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有利于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尤其是有利于弘扬和更新既有的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农林高校新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强化新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认同,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

1.3 推动农林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农林高校新生个人修养关系到未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等思想能增强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培育有良好道德观念的时代新人。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农林高校新生教育中,让他们在学习专业时将“中和”的素朴观念深植于心中,从而理解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在内心深处激发爱国情怀。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农林高校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广博精深的立德树人的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农林高校新生初进大学,处于人生拔节孕穗关键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乐群贵和和抱诚守真等有助于农林高校新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2.1 家国情怀:爱国教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中国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儒家的“仁者爱人”等爱人爱家思想是培育学生团结友爱的重要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片丹心图报国”等爱国的崇高理想,启示着学生把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

由于农林高校新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因此可以将家国情怀落实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中,落实到爱农业、懂技术、努力学习的行动中,从爱家乡做起,扎根农村、团结群众,关注家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2.2 乐群贵和:和谐教育。和是天下万物生存的准则。《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管子·兵法》中记载“和合故能谐”。和合故而能谐。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论语·尧曰》言:“君子惠而不费,老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指明了和谐教育的五类美德。

新生由于远离家人家乡,身处新的社交环境,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焦虑,还有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和志向反差较大而产生失落、自卑心理。和谐教育能助力新生正确认识自我、回归本我,启发他们正确处理与室友、师生、同学等关系,尽早调整自己适应新环境,不仅要自身身心和谐,还要与他人友爱包容、和谐合作。同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要教育学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要有乡愁意识,正确审美、造美。

2.3 抱诚守真:诚信教育。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礼记·大学》 中记载:“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河南程氏遗书》中道:“诚则信也,信则诚也。”“诚”是“不欺”,“信”是“从人从言”。诚信是人安身立命之本。

大学是诚信教育的关键期,农林高校要注意抓住时机开展诚信教育。在专业认知上,要求学生要做好农田调查,如实收集一手试验数据。在职业规划上,学生要自觉尊重所学专业,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操守上,学生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裹挟,真诚待人、诚信修睦,杜绝违法乱纪、见利忘义。

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农林高校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说明,实践是人们感知和领悟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农林高校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深化新生文化自觉、优化课程育人体系、强化载体建设。

3.1 深化新生文化自觉。费孝通[2]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新生文化自觉是新生在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进行的价值选择。

首先,农林高校要借助中华农耕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自觉汲取其中的仁、义等营养元素,将当地特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借助传统节日、习俗等,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成为知农爱农的双高人才。其次,家庭是每个个体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3]。因此,家长要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子女价值观的养成。最后,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如纪念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可以增进新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3.2 优化课程育人体系。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农林高校可以借助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等在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悠久的农耕历史与灿烂的农耕文化,开设专业性较强的“绿色中国”“中国农耕文化史”“中国农业文明史”等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华农耕文明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此外,在实践课上,可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走进乡村、企业,参观校史展览馆,组织学生到农业实践基地研学人文历史、到田间劳动体验享受耕作乐趣等,使他们真正成为爱农的“绿领精英”。

3.3 强化育人载体建设。当前农林高校的育人载体包括网络平台、校园文化等。在网络育人上,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育人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这要求高校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精品专栏”,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高水平网络文化建设,使新生思想升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注重社会知识的积累,丰富人生经验。在校园文化设计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绿化净化校园图书馆、校史纪念馆做起,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氛围,用校情校史、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事件等优秀素材装饰教室、寝室及廊道,提升校园广播、电子展示屏、宣传橱窗、校园网、雕塑、校史纪录片等的作用,激发新生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

猜你喜欢

农林新生中华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重获新生 庇佑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枯蓬新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