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鳜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要点

2021-12-06胡文娟李彩刚阙江龙张燕萍伍恒岚

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3期
关键词:催产鳜鱼鱼苗

○胡文娟李彩刚阙江龙张燕萍伍恒岚

鄱阳湖鳜鱼品种多样,有翘嘴鳜、大眼鳜、斑鳜、波纹鳜、暗鳜等鳜类资源。目前江西开展繁殖鳜鱼种类有翘嘴鳜、大眼鳜、斑鳜,这3种鳜鱼肉质优、生长快、售价高,市场需求大。现将近年来,鄱阳县鳜鱼良种场鳜鱼规模化人工繁殖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 亲本培育

1.1 亲本选择

鳜鱼亲本选自鄱阳湖水域,雄鱼为2冬龄、体重在0.75kg以上,雌鱼为3冬龄、体重1.5kg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1.2 养殖环境

培育池塘为土塘,面积40亩,平均水深1.5m,水质优良。

1.3 开口饵料

以鲢、鳙、鲤、鲂、鲮鱼和野杂鱼等为饵料鱼的活体鱼类,应体质健壮、无疾病,其规格为鳜鱼种全长的5.0%~6.0%;饵料鱼是从配套饵料鱼培育池中分期分批培育成的或外购的小鱼种。每667m2放养40~50尾鳜鱼亲鱼,同时投放约10kg的饵料鱼。

1.4 培育管理

日常管理中始终要保证池塘内有充足的饵料鱼,投饲时应采用“四定”投喂。冬季和早春每月注水1~2次,春季应增加冲水次数,刺激亲鱼性腺发育。加强巡塘时间和次数,观察亲鱼的摄食、活动、水质、水位变化情况,检查进出口设施和池埂,并做好记录。

2 人工催产

2.1 催产时间

长江流域地区为5~6月份。繁殖水温为22~32℃,以24~28℃为宜。平均水温达18℃持续1周后,通过下水捕捉亲本判断是否适合催产。雌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雄性生殖孔松弛,有精液流出,则可进行人工催产。江西地区一般5月上旬进行催产较为适宜。

2.2 药物注射

采用 DOM、LRH-A2等催产药物进行人工催产均较为稳定,只要剂量适宜,单独、混合使用均可。采取自然产卵法时用LRH-A2药物催产较好,人工授精采用LRH-A2加DOM药物催产为宜.采用胸腔一次注射,每尾注射配制药剂溶液不超过3mL为宜。雄鱼用量减半,一次注射。在催产期间,鳜鱼8:00注射1次,16:00注射第2次,间隔7~8小时。

2.3 孵化管理

可采用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将受精卵附着在人工鱼巢上。孵化用水的溶解氧量应在6mg/L以上,用24孔/cm2的尼龙或乙纶网布制成的密网过滤,严防敌害生物进入。流水孵化的密度为5×104粒/m3。鱼卵的出膜时间随水温的变化变动。孵化水质pH值为6.9~7.6,溶氧在6mg/L以上,一般采取流水与采用空气压缩机向水中充气增氧相结合方式进行孵化。

3 开口饵料

鳜鱼培育难过“开口关”和“寸关”,成活率较低。当卵黄囊消失时,鱼苗由上下游动转为水平游动并开始摄食,一般鳜鱼苗出膜后72小时后开口,抓住开口高峰才能稳定生产。饵料鱼催产一般在鳜鱼苗出膜后开始,白鲢、草鱼催产一般在鳜鱼苗平游12小时后进行,为了抓好开口关,最好能连续催产二批开口苗备用。

4 夏花培育

4.1 鱼苗放养

出膜后的鳜鱼苗(由开口摄食至全长3cm)留在孵化环道培育,放养密度为100~150尾/m2。每隔3~4天左右(全长增加5mm)分池1次,当鳜鱼苗长至全长2cm时,换用网孔0.8mm的滤水纱罩。转入大规格鱼种培育。

4.2 投饵管理

苗种规格为 2~2.5cm,放养密度(50~100)尾/m2为宜,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无畸形,体质健壮。鳜鱼苗开口摄食后的3-5d,投喂适口鱼苗,当鳜鱼苗全长达9mm后,投喂饵料鱼的全长应控制在鳜鱼全长的60%以下。饵料鱼应经筛选达到规格一致,体质健壮,无疾病。投喂时对饵料鱼应预先进行消毒处理。

5 讨论与小结

本年度鳜鱼产卵一组约10万粒,鲢、鳙一组约50万粒,草鱼一组约40万粒左右。鳜鱼出苗成功率约85%,开口饵料鱼苗鲢、鳙及草鱼出苗率为95%;夏花鳜鱼苗成功率约70%,鲢、鳙出苗率95%及草鱼出苗率80%。

鳜鱼苗种应及时销售,这与生产安全密切相关,及时销售减少鳜鱼苗种库存量,能够提高鳜鱼苗种成活率,减少经济损失。规格与价格密切相关,苗种优劣决定市场占有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取多规格培育,以满足市场需求。

(通联:1.330039,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南昌;2.333128,鄱阳县乐安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催产鳜鱼鱼苗
不同催产剂型对人工培育巴马拟缨鱼性腺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臭鳜鱼——时间转化的美味
鳜鱼26元/斤,中大难求!是继续等还是卖?就地过年,鳜鱼能否“贵”起来?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鳜鱼肥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泰山螭霖鱼全人工催产繁殖技术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