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生物学特性与防控措施
2021-12-06焦建春
焦建春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观音林场 甘肃 天水 741038)
1 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松毛虫主要为害马尾松、油松、落叶松、赤松、云南松等松柏树种,以松针为食,可造成枝叶枯黄,引起树木死亡。松毛虫1 个世代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 种形态,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每年发生的世代也不同。我国北方地区1 年发生1~2 代,南方地区1年发生3~4 代。在南方地区松毛虫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在北方老熟幼虫会隐藏在树皮缝隙、土壤石块下面或者针叶丛中进行越冬。
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很强,雌蛾平均产卵量在300粒以上,而且90%以上都可以孵化。卵多产于树冠中下部的针叶上,为块状,每个卵块有10~800 粒卵不等,以300~400 粒的卵块较多。
卵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成幼虫,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以卵壳为食,大约12 h 后就可以转移到树梢上采食针叶,使针叶卷曲枯黄,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到了2~3 龄,就可以吃掉整个针叶。10 月中下旬,4~5龄的幼虫寻找越冬场所进行越冬。整个幼虫期,1~3龄的死亡率达75%,从4 龄开始,趋于稳定。幼虫食量很大,尤其最后1 龄采食量高达幼虫期总量的70%~80%,对森林造成的危害最大。
3 月中下旬,越冬的老熟幼虫开始活动,采食针叶,5 月中下旬开始结茧化蛹,6 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6 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7 月上中旬出现羽化盛期。松毛虫的成虫具有趋光性和一定的飞翔能力,其飞翔距离和当地的地形、松林的分布、光源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成虫的迁飞是松毛虫传播的主要方式。
2 防控措施
2.1 预防措施
2.1.1 选育高抗性树种。预防松毛虫危害的关键措施就是选育抗松毛虫危害的树种。健康松林的抵抗力较强,能够抵抗病虫害带来的威胁,并且在受到威胁后能够很快自我修复,保持松林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在培育树种时,要把对松毛虫的抗性作为选育的重要指标,科学的培育新品种,同时还要培育抗逆性较强的优良树种,满足不同的立地条件。
2.1.2 营造混交林。混交林的自我调整能力要高于纯林,能够更好的发挥其预防功能。如松阔混交林要比纯林的生物群落丰富,林区内天敌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可以抑制松毛虫的生长繁殖,防止松毛虫灾害的发生,因此,营林要尽量以松阔混交林为主,提升森林对松毛虫的抵御能力。据邓试龙等[1]研究,1978~1990 年间,松阔混交林松毛虫危害发生的频率为5.3次,而纯松林的危害高达18 次,营造松阔混交林可以显著降低松毛虫的危害。
2.1.3 加强监测预报工作。积极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进行松毛虫的预报工作,了解松毛虫的发生情况和发生规律,掌握发生区域、害虫数量、危害程度等,并根据检测数据做出相应的决策。
2.2 治理措施
2.2.1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治理松毛虫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树干距离地面100 cm 高度处捆上塑料薄膜或者涂上一定宽度的毒环,防止越冬后的幼虫向树上爬;在松树不高、虫口密度不大的幼林中,可以人工清除松毛虫的茧和卵;还可以人工捕杀松毛虫幼虫来降低虫口密度,但是幼虫的毒毛会引起人皮肤过敏,要注意防范。
2.2.2 物理防治。应用比较多的物理方法就是采用灯光诱杀松毛虫成虫,将高压电网灯、白炽灯、黑光灯等放置在开阔的地段,诱杀成虫;也可以利用性信息激素吸引成虫,以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目的。
2.2.3 化学防治。到目前为止,利用化学药物防治松毛虫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段。常用的化学药物有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为了防止大面积喷施化学药物对环境造成污染,避免长期施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和杀死天敌,要合理的利用药物。一般尽量不采用喷雾、喷粉、喷烟的方式,可以在松毛虫春季上树、秋季下树前,在树干上直接涂上药剂或者捆上利用药剂制成的毒纸、毒绳,将幼虫杀死。在虫害大暴发的初期可以对小面积的虫源地采用喷雾等方式,以利于迅速将害虫杀死。
2.2.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防治方法,利用松毛虫的天敌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不成灾的状态下,而且无污染、无残留,防治效果持久。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的是利用赤眼蜂、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捕食昆虫的鸟类等防治松毛虫,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