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2021-12-06李嘉丽袁晓环
陈 盈,王 猛,杨 威,张 蒙,李嘉丽,袁晓环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糖尿病肝病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可分为糖原性肝病 (Glycogenic Hepatopathy,GH)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GH是1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罕见并发症,以肝细胞因糖原过多累积而镜下表现苍白肿大为病理活检特征[1]。NAFLD被认为是一种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MS),以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进而发生脂肪样病变为病理活检特征,且常见于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NAFLD的主要症状有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肝功能异常、肝脏肿大、纤维化程度增高,并且可能由于血脂代谢异常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疾病,以及腹部肥胖等生理状态[2]。由于NAFLD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并且治疗困难,因此NAFLD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问题[3]。本文主要针对NAFLD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并对其治疗做出展望。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肥胖是引发IR的主要原因,IR是代谢综合征和T2DM发病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IR可导致肝细胞内脂质沉积,进而发生肝细胞损伤。脂质 (Lipid)主要分为脂肪和类脂。在正常情况下,脂质参与体内多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但当体内脂质过多,则会引起脂肪沉积、脂肪肝,从而导致NAFLD的发生。
1.1 疾病进程NAFL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普遍认可的理论为“二次打击假说”,即脂质蓄积在肝细胞内,加重肝脏负担形成第一次打击,在此基础上,脂代谢紊乱产生的内源性损伤因子进一步诱发氧化应激等反应,加剧肝细胞的损伤,并导致肝脏炎症反应,这些因素构成第二次打击。当肝脏仅仅是脂肪累积而无炎症产生时,称为非酒精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若不加以控制,会造成肝内大球状和大泡脂肪沉积并伴有炎症发生,进而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而此过程累积纤维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可导致肝癌[2]。
1.2 调脂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对NAFLD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apoB100)可识别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将脂质从肝脏输送至肝外,Cefalù等人的[4]研究表示apoB100的p.K2240X变体可抑制VLDL从肝脏运输至肝外,从而导致脂质累积在肝脏中,因此,此基因的变异可造成脂肪肝的发生。Zhu等人[5]认为不同基因型的PPAR-γ和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GTR1)相互作用,可能通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缓解IR的发生,进而影响NAFLD的进展。最近的研究表明,马铃薯糖蛋白样磷脂酶结构域蛋白 (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PNPLA3)也被称为脂联蛋白,对NAFLD患者的纤维化水平有重要影响。PNPLA3是由肝细胞与肝星状细胞表达的酰基转移酶,可将溶血磷脂酸转化为磷脂酸,有研究表示PNPLA3的148M表型可激活肝星状细胞,引起视黄醇的释放,从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分泌,导致肝脏纤维化[6-7],且PNPLA3的148M变体不会被泛素化作用降解[8]。因此,脂联蛋白基因PNPLA3的p.I148M变体可作为肝纤维化的遗传决定因素,导致NAFLD患者晚期发生肝纤维化,增加脂肪肝疾病发生的风险。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以上蛋白的基因多态性可导致脂质沉积于肝脏内,并且这些蛋白的基因多态性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纤维化水平进一步影响NAFLD的进程。
2 脂质堆积影响的信号转导通路
从NAFLD的病理特征可见,肝细胞脂质沉积,呈脂肪样病变,脂肪的堆积可能对机体实质器官产生一定损害,机体的能量代谢也发生了改变,在病变过程中,脂质堆积可影响AMPK、JNK、PPAR-γ、NIK等信号通路,进而造成能量代谢紊乱。
2.1 脂质抑制AMPK的激活当机体正常代谢时,生成的磷酸腺苷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在肝激酶B1 (Liver Kinase B1,LKB1)的磷酸化作用下可激活AMP激活蛋白激酶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AMPK信号通路是影响糖代谢的重要通路,其激活可通过减少肝脏表达的耗能白细胞趋化因子2,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C1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1,mTORC1)途径,减少耗能,抑制合成代谢[9-10]。除此之外AMPK的活化还能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1 (Acetyl CoA Carboxylase 1,ACC1)、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oA)的活性,从而抑制脂类和胆固醇的合成。AMPK的活化还会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从胞质转移至细胞膜,发挥转运葡萄糖的作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Hu等人[11]的研究表明,游离脂肪酸 (Free Fat Acid,FFA)可通过诱导miRNA-22表达,抑制肝脏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FGF21)表达,从而抑制AMPK的激活。虽然AMPK的激活本身就可以通过刺激甘油三酸酯脂肪酶 (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促进脂肪酸的生产,但AMPK可通过抑制ACC1,促进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 (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CPT1)的表达,从而转运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以减少内源性FFA的堆积。
2.2 脂质激活JNK信号Cazanave等人[12]的研究表明,FFA可通过调控p53上调促凋亡蛋白 (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的表达,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 (c-JunN-terminal Kinase,JNK)通路,促进了肝细胞的凋亡。Jung等人[13]的研究表明,脂质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肝脏特异表达的肝素酶 (Heparinase,HPS)生成,HPS一方面通过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诱导脂质进一步蓄积;另一方面可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激活JNK信号通路。Belgardt等人[14]的研究还表明,JNK信号的激活可影响肥胖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通过以上研究可知,FFA可通过调节多种靶蛋白激活JNK信号通路,JNK通路的激活对于肝脏细胞凋亡起到重要作用。
2.3 脂质通过PPARs调节脂类代谢PPARs是一类核受体超家族,激活后与视黄醇X受体 (Retinoid X Receptor,RXR)形成异二聚体,通过RXR识别靶基因PPAR反义元件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Responsive Element,PPRE)发挥调节脂类代谢的作用。目前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PPAR有α、β、γ三种亚型。内源性脂质,如FFA、花生酸类等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的天然配体。
PPAR-α主要在肝脏中表达,Vernia等人[15]的研究表明,PPAR-α可被FFA抑制,导致下游靶点FGF21表达降低,进而抑制AMPK的激活,导致IR发生。根据前文介绍FFA激活了JNK通路,从而抑制PPAR/FGF21通路,另一方面FFA通过miRNA-22,抑制了FGF21,从而促进机体发生IR。此外G0/G1转换基因2 (G0/G1 Switch Gene 2,G0S2)是PPAR-α作用的靶点之一,G0S2可调控ATGL水解[16]。因此不仅脂质会抑制PPAR的激活,影响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PPAR的激活也会影响脂质的代谢。
Barroso[17]和Cheng[18]等人的研究表明,PPAR-β有助于防止AMPK下调,且能激活PPAR-γ以及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 1α,PGC1-α)的激活,从而刺激棕色脂肪中线粒体氧化代谢。虽然PPARs家族对糖脂代谢有着促进作用,但PPARs的表达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NAFLD的疾病情况,这可能是由于PPARs家族成员在不同器官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比如PPAR-α主要表达于肝脏,促进肝脏脂代谢,而PPAR-γ主要表达在脂肪细胞,主要影响脂肪酸在脂肪细胞中沉积;也可能是由于在疾病发生的早期,PPARs家族成员反而会代偿性升高。
2.4 脂质激活NIK信号的作用Liu[19]的研究表明,肥胖者的肝脏核因子-κB诱导激酶 (Nuclear Factor-κB Inducing Kinase,NIK)能被异常激活,释放核转录因子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入核以激活靶基因的转录,诱导下游细胞因子产生炎症信号;同时通过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刺激肝葡萄糖生成。Lee[20]等人的研究表明,由脂质激活的NF-κB和脂质本身,均可诱导肝细胞特异表达胎球蛋白A (Fetuin A),损伤PAPR-α。此外胎球蛋白A还可作为衔接蛋白将FFA结合到Toll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s,TLRs)上,不仅促进脂质诱导的IR;而且也能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21]。
以上研究表明,脂质累积可能是导致肝脏产生慢性炎症的原因,脂质在肝脏堆积的过程中,通过多条通路激活炎症信号,进一步加重了肝脏的负担。
3 脂质对肝脏巨噬细胞的影响
根据上述内容,脂质沉积除了导致的代谢紊乱外,也激活了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了肝脏的糖脂代谢负担。同时脂质与肝脏免疫细胞 (Kupffer Cells,KCs)的相互作用将进一步导致肝脏产生慢性炎症。
3.1 KCs肝脏免疫细胞KCs是存在于肝脏中的巨噬细胞亚群,会因环境的改变发生表型和功能转换。通常,KCs主要分为两种表型,一是由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s,LPS)或干扰素 (Interferon-γ,IFN-γ)引起的经典活化M1型巨噬细胞,此表型可促进炎症发展;二是由白介素4 (Interleukin 4,IL-4)、IL-13刺激激活的M2型巨噬细胞,此表型可降低炎症反应。目前发现,TLRs家族的TLR9、TLR4活化、IFN基因的刺激物 (Stimulator of IFN Genes,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22],均可引起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而PPAR-γ的活化则有利于巨噬细胞向M2极化并降低炎症反应。
3.2 KCs的极化脂质与KCs极化的相互作用对NAFLD的进展有很大影响。棕榈酸 (Palmitic Acid,PA)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并上调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如脂肪酸合酶 (Fatty Acid Synthase,FASN)、ACC1、SREBP-1c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而Wu等人[23]的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DHA)可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并上调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L-10和脂质分解相关基因,如CPT1、酰基辅酶A氧化酶1 (Acyl Coenzyme A Oxidase 1,ACOX1)。因此,不同类型的脂质可影响KCs极化,从而调控脂质的合成与分解。Jager等人[24]的文章综述了当KCs极化为M1表型后,除了升高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还可产生促炎性、促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释放,这些细胞因子放大肝脏炎症并减弱肝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Esteves等人[25]的研究表明,TNF-α、IL-1β还可通过NF-κB通路激活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1,11β-HSD1),进而增强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GC),调控SREBP-1c,影响脂质合成,增加脂肪堆积,诱导IR发生。但是当KCs极化为M2表型后,也并不一定可降低炎症反应,控制NAFLD的进展。IL-13是一种抑制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Hart等人[26]的研究表明,肝脏中IL-13和TGF-β协同作用的情况下比单纯的TGF-β更能加剧纤维化的产生,从而恶化NAFLD。
4 展望
综上所述,脂质在体内的累积受基因多态性的调控,且通过影响AMPK、JNK、PPARs、NIK等信号通路加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以及调控KCs细胞的极化,促进肝脏炎症,并减弱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通过研究脂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机制,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比如吉格列汀 (Gemigliptin)促进AMPK磷酸化,减轻高脂喂养小鼠的肝脂肪变性和IR,对NAFLD发挥保护作用[10]。也有研究表明,可通过抑制肝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治疗代谢紊乱,但肝内细胞因子可影响T细胞的分化[27],从而引起全身反应,因此调控肝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对治疗NAFLD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通过转换M1/M2巨噬细胞表型控制巨噬细胞活化,可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NAFLD。由此可见并非所有脂质都会对NAFLD带来负面影响,除了可引起KCs细胞向M2极化外,植物甾醇酯也可以调节PPARs的表达,并且能有效降低肝内脂质水平,下调炎症细胞因子[28]。但需要注意,部分抗炎因子协同作用的情况下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
综上所述,脂质对NAFLD发挥着重要作用,单纯的脂质累积即可诱导肝脏发生病理改变,进一步还会通过激活炎症加重肝脏负荷。因此,除了调节血糖,改善糖脂代谢之外,也许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达到治疗NAFLD的目的。基于脂质影响糖尿病肝病的机制,进行多种靶点药物的开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