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竞争地位、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2021-12-06

关键词:合规权益竞争

刘 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一、 问题的提出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上市公司定期会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及时、可靠的信息会引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所以为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到《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的修订,特别是关于内部控制等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修订,都标志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但是像佛山照明等8家领头羊企业被指控披露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为什么在监管越来越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宁愿选择风险承担而隐瞒内部控制的缺陷呢?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动因主要包括大股东掏空行为、内幕交易行为、盈余管理行为以及管理层权力论等。内部控制具有很强的内在性,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管理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部分文献都是从内部治理机制来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动因。然而宁家耀和李军研究表明外部机制可以调节内部机制的作用效果。[1]信息传导和调节是市场主要的部分功能,一方面公司的股价会通过信息的传递而波动,进而调节市场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和顾客分布情况等信息,企业可以预测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进而决策和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内控信息披露多少,披露到什么程度,管理者必然会考虑市场的作用而进行决策。因此本文采用实际数据检验产品竞争地位、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产品竞争地位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关系

公司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高低不仅是公司业务战略的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内部相关制度执行效果的一种外部检验结果。[2]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压力环境下,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在行业内所处的竞争地位,促使其拥有了不同程度对抗风险的缓冲能力,所以管理层的隐瞒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动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Balakrishnan等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管理层报告盈余的重述会更少[3];李强和李恬认为当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时候,管理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管理能力有动机隐瞒财务信息[4];张文婷研究发现市场竞争越激烈,经理人会降低盈余信息透明度,以求降低竞争的威胁。[5]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自身经营不善的企业被清算或者收购的可能就越大,轻者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将会就此而改变,重者企业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会受到威胁,所以产品市场竞争会调节内部机制对信息披露的披露作用。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竞争地位不高的企业,其管理层会选择隐瞒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缺陷信息来限制信息流向现有的竞争者或者是潜在的竞争者,从而来降低企业的竞争强度。因此提出假设H1:

H1:产品竞争地位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呈负相关关系,即产品竞争地位越高,上市公司越不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行为。

(二) 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关系

真实可靠的内部控制信息,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投资效率。卢珊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对股票价格产生正面影响。[6]LIU Na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股价中包含的公司层面上的特有信息就会越多。[7]而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重大的缺陷或负面信息曝光时,无疑会降低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或是给公司的股价带来重大的影响。Dan Dhaliwal 等认为企业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最终导致企业股票价格下滑。[8]胡譞研究指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差,股权融资成本越高。[9]叶淞文发现信息披露水平越高的企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低,股权融资成本越低。[10]为了满足激烈竞争态势下的融资需求,管理层在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下有选择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甚至是宁愿选择承担违规惩罚的风险而隐瞒内部控制中的“坏消息”。因此提出假设H2:

H2: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呈正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权益融资成本越高,越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行为。

(三) 产品竞争地位、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合规的关系

从公司层面上来讲,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既会带来治理修复的显性成本又会出现大量的隐性成本,所以竞争地位较低的公司越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Datta 等研究发现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抗风险的缓冲能力较弱,还要面对外生负面冲击带来的成本压力,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更容易粉饰财务报表。[11]而当竞争地位较低的公司披露“坏”消息时,投资者会认为投资风险更大。苗丹研究表明当面临过度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的时候,竞争地位低的企业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了正向作用,进而会使得股权融资成本上升。[12]肖娟研究认为竞争地位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融资成本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13]所以企业在作出对外信息披露的决策时,会权衡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因此提出假设H3:

H3:产品竞争地位可以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与权益融资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三、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对企业产品竞争地位、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201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的选取原则如下:(1)由于金融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对金融业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要求有所不同,故予以剔除;(2)剔除2017—2018年当年新上市的公司;(3)剔除2017—2018年当年退市的上市公司;(4)剔除无法得到数据的上市公司。经过筛选最终得到4 151家样本企业。本文数据来自DIB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以及通过新浪财经网收集整理得出。

(二) 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否合规Y的取值为二分类变量,不合规取值为1,否则为0。根据被解释变量的特殊性,本文模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所以被解释变量为Logit(Y)。

2.自变量

(1) 产品竞争地位

本文借鉴魏卉和郑伟衡量企业的竞争力的方法[14]。采用勒纳指数(PCM)的中位数进行分组,大于中位数的产品竞争地位强,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其中勒纳指数(PCM)的计算方法如式(1),数值越大,代表竞争地位越高,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越小。

PCM=(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营业收入

(1)

其次本文采用“相对比较优势”(RCA)来衡量企业产品竞争地位,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RCA=(Xij/sumXij)/(sumXj/Wt)

(2)

其中Xij表示第j大类第i家公司的营业收入,Xij/sumXij表示第i家公司营业收入在所在大类营业收入总和中所占的比重,Wt表示第t门类的营业收入总和,sumXj/Wt表示第j大类营业收入在第t门类的营业收入总和中所占比重,两个比重的除数来衡量相对比较优势这个变量。其中行业的划分标准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为标准。并采取勒纳指数(PCM)的中位数进行分组,对“相对比较优势”(RCA)进行分组处理。

(2) 权益融资成本

权益融资成本的主要估计模型包括1952年William Sharpe等人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模型)、GLS 模型、Easton模型等。田高良等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真实权益资本成本的代理变量中,用Easton 模型计算得出的权益资本成本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15]。因此,本文采用 Easton 模型(如式3)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

K=(EPS1-EPS0)/P0

(3)

其中EPS1代表预期的每股收益,EPS0代表当年的每股收益,P0代表当年股价,由于每股收益是一个时期数,为了计算公式的合理,股价采用当年的平均数。

3.其他变量

本文在前期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引入公司规模(SIZE),公司成长性(GROW),公司盈利能力(ROE),财务杠杆(LEV)等变量。

(三) 研究模型

1.产品竞争地位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合规性的模型

在前面假设1分析基础之上,将Logit(Y)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产品竞争地位(PCM)等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1。

Logit(Y)=α0+α1PCM+α2SIZE+α3GROW+

α4ROE+α5LEV+ε1

(4)

模型1用于检验产品竞争地位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关系。

2. 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合规性的模型

在前面假设2分析基础之上,将Logit(Y)作为被解释变量,将权益融资成本(K)等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2。

Logit(Y)=α0+α1K+α2SIZE+α3GROW+

α4ROE+α5LEV+ε2

(5)

模型2用于检验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关系。

3.产品竞争程度、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合规性的模型

根据调节变量的分析方法,建立模型3和4来检验产品竞争地位对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的调节效应,见公式(6)和公式(7)。

Logit(Y)=α0+α1PCM+α2K+α3SIZE+

α4GROW+α5ROE+α6LEV+ε3

(6)

Logit(Y)=α0+α1PCM+α2K+α3PCM×K+

α4SIZE+α5GROW+α6ROE+

α7LEV+ε4

(7)

其中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α5,α6,α7为各自变量回归系数,ε1,ε2,ε3,ε4为随机误差项。

四、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根据研究样本选择原则,对模型中各变量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模型研究样本共计4 151个数据,其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合规企业为3 892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企业为259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均值为0.062 4,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行为数量较少,整体合规性较高。由于行业性质不同,产品竞争程度也不一样,产品竞争地位最小值为-8.374 1,最大值为0.837 2,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某企业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相对竞争优势明显;另外一方面某行业的经营企业本身不多,产品市场有垄断的趋势,故相对竞争优势更为明显。由于研究模型的设计,所以经过分组处理之后标准差为0.500 1,可见企业产品竞争地位还有一定差别。权益融资成本最高值为2.768 8,最小值为0.000 006,可见上市公司权益融资成本的差别较大,所以企业在做出对外信息披露时,必然会考虑信息释放带来的影响。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变量相关性检验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0.1的显著水平上产品竞争地位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30;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权益融资成本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96;在0.01的显著水平上产品竞争地位与权益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58。这些系数初步表明了产品竞争地位、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关系与研究假设情况基本吻合。除此之外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小于0.5,均可纳入回归模型中。

表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三) Logistic回归分析

运用SPSS 16.5统计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根据模型1回归结果可知产品竞争地位(PCM)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的回归系数是-0.217 6,在0.1显著水平下负相关,即产品竞争地位越高,上市公司越不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行为,假设1通过显著水平为0.1的显著检验。根据模型2回归结果可知权益融资成本(K)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的回归系数是0.462 2,在0.01显著水平下正相关,即企业权益融资成本越高,越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行为,假设2通过显著水平为0.01的显著检验。根据模型3和模型4回归结果可知,产品竞争地位和权益融资成本的交互项回归系数是-0.210 8,并且权益融资成本的回归系数由0.455 6增加至0.473 3。这表明产品竞争地位对权益融资成本(K)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关系具有强化作用,即当企业竞争地位较低时,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增强,所以假设3通过显著水平为0.1的显著检验。

表3 回归结果

除此之外,还发现在4个模型回归结果中公司规模(SIZE)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在0.01显著水平下负相关。即上市公司规模越大,上市公司越不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行为;财务杠杆(LEV)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在0.01显著水平下正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大的上市公司,越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行为。然而公司盈利能力(ROE)和公司成长性(GROW)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综上所述,研究假设H1、H2和H3均通过检验,说明企业在作出对外信息披露的决策时,会权衡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即企业为满足激烈竞争态势下的融资需求,管理层会有在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下有选择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或者隐瞒信息的动机。

(四) 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勒纳指数(PCM)衡量上市公司的产品竞争地位,进行了分组处理,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了产品竞争地位对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关系调节作用。为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相对比较优势”(RCA)代替勒纳指数(PCM)来衡量产品竞争地位进行模型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为0.1的情况下,产品竞争地位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回归系数为-0.208 4,呈负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其交乘项系数为-0.200 1,并且权益融资成本的回归系数由0.458 8增加至0.463 2,即产品竞争地位能够强化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然而当两种衡量上市公司产品竞争地位的指标不进行分组处理时,各相关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模型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更高。如产品竞争地位和权益融资成本的交乘项系数在显著水平为0.01的情况下可以达到-4.098 9。

五、 结论与启示

市场具有信息传导和调节功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必然需要考虑市场作用及其竞争的不确定性,所以研究产品竞争地位、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7—2018 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对产品竞争地位、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行为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首先,产品竞争地位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在0.1显著水平下负相关,即产品竞争地位越低,上市公司越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行为。即竞争地位不稳定的企业,其管理层会选择隐瞒内部控制中的缺陷信息来限制信息流出,以降低竞争风险和竞争成本。因此假设1在显著水平为0.1的情况下通过检验。其次,研究发现企业权益融资成本越高,越容易出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股价的高低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股价下降,一方面表示股东的财富在“缩水”;一方面表示公司的实力可能在下滑。这会让上市公司的信誉备受质疑,进而会使融资越来越困难。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就有选择性或违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假设2在显著水平为0.01的情况下通过检验。权益融资成本的高低一定程度反映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所以检验了产品竞争地位对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关系调节作用。分析发现当企业竞争地位较低时,权益融资成本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合规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增强,假设3在0.1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综上所述,企业为满足激烈竞争态势下的融资需求,管理层会在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下有选择性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或者隐瞒信息的动机。而这种动机会让企业错失优质的管理资源,同时也会降低企业的社会形象,更会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所以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地位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良策。

猜你喜欢

合规权益竞争
合规不起诉在企业犯罪中的适用及边界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通报: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84款App
漫话权益
合规视角下的“功夫债”新画像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六步法创建有效的企业合规管理体系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感谢竞争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