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作孚: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2021-12-06

记者观察 2021年28期
关键词:北碚敦刻尔克民生

人物介绍: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卢作孚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才,他于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卢作孚的一生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且在这几个方面都卓有成就。

卢作孚

卢作孚先生不仅是一位爱国实业家,更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用什么样的方式改造中国的效果最好,社会成本最低?对这个问题,青年卢作孚曾无数次地和友人争辩。他的朋友说:“我要做一颗炸弹。”卢作孚说:“炸弹力量小,不足以完全毁灭对方。你应当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力量才是特别大的,使人无法抵抗。”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炸弹方式改造中国的故事艰苦卓绝,无数英雄出生入死;同时,用微生物方式推动中国进步的故事也多坎坷曲折,其间不乏殚精竭虑的精英人物,卢作孚便是其中一个。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北碚建设

20世纪初的嘉陵江三峡地区(因为当时的区署在这个地区的北碚乡,所以又将这里称为北碚地区),跨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共辖三十九个乡镇。峡区内山岭重叠,形势险要,交通困难,主要依靠嘉陵江水路与外界相连接。

当时,四川境内军阀割据,内战不绝,北碚地处四县之交,兵痞盗匪,长年啸聚峡中,沿江据险行动,致使河运梗塞,商贾难行,生产能力低下,窄小的街道肮脏而混乱,整个北碚没有工厂、作坊,庙宇、烟馆和赌场却比比皆是。

1927年春天,卢作孚来到这里,担任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把中国内地的这个贫穷而混乱的乡村地区当作了他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试验平台。他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建设是破坏的前锋,建设到何处,便破坏到何处”“造公众福,急公众难”等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明确又脚踏实地地启动了这一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1932年年初,著名爱国活动家杜重远来到重庆,触目是衣冠不整、横行霸道的军人以及遍地的烟馆和妓院,随处有面黄饥瘦的瘾君子出现。他看到深受烟毒之害的轿夫,用每日的血汗钱换取鸦片,他们“衣不蔽体,食不充饥,而青脸长发,酷似城隍庙中的鬼卒”!但是,当杜重远来到距离重庆市区不过几十公里的北碚时,顿感耳目一新。

杜重远在给《生活周刊》的通信里写道,北碚不但地方基本安宁,经济建设与民众教育“虽粗具规模,均著有成效”,已建起中学、小学和民众学校,已有美丽的温泉公园、民众俱乐部、图书馆、地方医院、公共体育场、乡村电话局,三峡染织厂每月已能生产一千二百疋、袜子二百打,还有全国少有的民办科研机构西部科学院、农场、博物馆、动物园以及北川铁路。

上世纪40年代北碚街景

虽说北碚的染织厂、铁路以及科学院十分简朴,但都是当时四川的第一。这时,距离卢作孚先生到北碚工作不过5年。1936年,黄炎培先生到四川考察后,在《北碚之游》里写道:“北碚两字名满天下,几乎说到四川,别的地名很少知道,就知道有北碚。”那个时期,一般外省人都把军阀混战不断且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的四川视为“魔窟”,但小小的北碚地区却以它的安宁、整洁、进步和人的精神振奋而闻名于省内外。

这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杜重远先生说,北碚“昔称野蛮之地,今变文化之乡”,正是北碚地方建设的真实写照。仅从器物层面看,北碚的进步并不是特别快。用1938年北碚的全景照片与1927年的对比,新增加的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只有兼善中学与西部科学院的两座砖楼。北碚试验的特点除了在刚起步时就因地制宜建起上述文化设施外,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人的训练。

当时,一些有心的参观者已感觉到,北碚试验里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还是卢作孚先生对人的改造教育。杜重远说,北碚的“种种机关皆为卢公训练出来之二十岁左右青年所经理”,他亲自访问了这些青年,不胜敬佩。卢作孚先生的社会改造思想的核心是人,他说:“建设的第一桩事,是把人建设起来。”

卢作孚决心把嘉陵江北碚地区做成当时中国现代化的样板,要利用这里的资源,建起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建起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机构,建设一个清洁、美丽、安宁的居住环境,而这一切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这里的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嗜好,皆无不良习惯”。

尽管当时生产力低下,在开发山区和城镇建设上,北碚依然注重保护性开发,在抗战时期北碚急速发展时,市镇建设也做了很好的整体规划。这一切,又与卢作孚先生在北碚开展的科学活动分不开。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人的教育和训练,是卢作孚先生事业的最主要内容,也是他事业的支柱。在卢作孚先生社会改造的另一个实验——民生公司里,职工教育被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是相当全面的人的教育与训练。其中最突出的是民生精神的教育。

民生精神是一种群团精神,包含一种对人的自觉自为意识的训练,绝非那种仅仅为了加强一个企业集团内部的凝聚力或是塑造企业外部形象的团队精神。职工一考进公司,在北碚的三个月集中训练中,就开始学习参加会议。

民生公司有各种会议,总公司全体参加的朝会在每周的一、三、五早上举行。会上,各部门干部要做简明的工作报告,接受职工监督,任何职工都可以在朝会上对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朝会上常常有知名学者专家和抗日将领的讲演。

卢作孚

杜重远、马寅初、陈独秀、冯玉祥、郭沫若、茅盾等都在民生公司做过讲演。更有各级干部会议、各船的船员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卢作孚先生放弃了预定的欧洲之行,全力投身于反侵略战争的工作,提出“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亲自指挥民生公司运送出川抗日的川军部队。他改变了一向不肯做官的态度,临危受命,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军事委员会第二部副部长兼农产、工矿、贸易调整委员会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

在南京失守之前,他不顾个人安危,指挥抢运撤退的人员和物资,在最后时刻才离开硝烟弥漫的血腥危城。1938年年初,他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在武汉,两个月内完成了所有兵工厂和钢铁厂的撤退运输。

最为紧张的是1938年秋天,武汉已沦陷,三万多人员和九万多吨重要物资还滞留在宜昌。此时,日本侵略者已占领了战前中国经济最发达、工业最集中的地区。而处于中国西部的大后方,还谈不上有现代工业,在宜昌江边的炮火下,堆积着的便是卢作孚在北碚创立的现代化的设备、材料和技术工人,这些物资和人员将是抗日战争中最坚固的大后方,是中国薄弱的兵器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

通往后方重镇的交通要津川江恰逢不能行走轮船的枯水期,情况万分紧急。这时,中国内地长江边的小城宜昌狭窄的沿江码头,恰似1940年5月法国海边小城敦刻尔克的海滩,而宜昌不利的条件却远超敦刻尔克!

卢作孚先生临危不乱,发动民生公司职工群策群力,使这些待运人员和重要物资在40天内转危为安,全部运走。若是没有民生公司长期训练这一支具有高度爱国热情、不怕牺牲、讲究效率又有创造性的职工队伍,这些物资便极可能被毁于危难中的宜昌,甚至落人敌手。那么,在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艰苦时期,中国长江上游的大后方便不可能有一批现代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这样快地投入生产,抗日前线急需的各种武器和军需品便无所出,这很可能对抗日战争的前景造成重大影响。

日本侵略者后来认识到中国的这次抢运在整个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叹道:“假定昭和十三年(1938年)攻占武汉作战的同时就攻占宜昌,其战略价值就大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民生公司那时从宜昌运出的一船船物资,真要胜抵百万甲兵!宜昌抢运的紧张程度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其英勇悲壮也甚于后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这一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是由中国一家民营企业牵头并为主要力量创造的,尽管这

上世纪30年代的北碚温泉公园

1936年,在中华民族风雨飘摇之际,卢作孚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要鼓起勇气,坚定信心!凡白种人做得来的,黄种人都做得来;凡日本人做得来的,中国人都做得来。只要学会了他们的技术和管理,便会做出他们的事业。”可见,卢作孚先生无论是办教育还是办实业,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他一生都在爱国、救国。为使祖国繁荣富强,他不惜废寝忘食地工作,一生矢志不移。正如人们所说:“卢先生全部活动的推动力,是为他的祖国和他的同胞服务,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地位。”卢作孚一生从未为自己和家人谋过利益,没有财产,没有储蓄,没有片瓦,没有寸地,个人收入除了民生公司为数不多的工资外,其余一个不留地统统赠给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

今天,再提及卢作孚先生,更有利于理解“中国梦”以及“乡村振兴”。卢作孚是一位既有梦想、又有奋斗、更有实践的人。他是一位创造无数奇迹的人,也是我们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人。我们讲中国现代史、抗日战争史,不能忘记他;我们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不能忘记他;我们讲中国乡村建设史、中国农村发展史,不能忘记他;我们讲中国航运史、近代民族工业史、中国近代交通史,更不能忘记他。有朝一日,当中国实现现代化,我们回溯历史,一定会想起,在中国,有一位为中国现代化奉献一生的人,他就是卢作孚。

猜你喜欢

北碚敦刻尔克民生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大章鱼”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骇图
敦刻尔克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谁人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