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给孩子快乐学习的力量
2021-12-05李艳刘华
李艳 刘华
自国家明确反对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到强调“去小学化”要求,再到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如何进行科学的幼小衔接已经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小幼衔接”课程也成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探索中的新问题。“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问题,本文仅从小学教育的视角,从小学一年级课程游戏化的角度,谈谈如何构建“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在促进课程改革中助力小学新生的生命成长。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刚走出幼儿园的一年级孩子),他们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模仿力强是其身心特点。基于儿童的成长规律,其课程设置和实施要尊重孩子的认知特点,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使之成为孩子生命过程中一段美好的成长旅程[1]。美好的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路径和载体,其设置和实施的适宜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命成长。为此,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力图从明晰“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的显性特征着手,开展“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的显性特征
(一)趣味性
“小幼衔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首先要考虑趣味性,即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运用游戏的方式把书本知识、能力发展和个性养成融入课程中,寓教于乐,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和实施游戏化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培养习惯,提升能力。
(二)主体性
“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中应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游戏化课程的实施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学习局面,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简短的“精讲”外,其余时间都应交给学生开展游戏化学习。游戏学习、交流体会、上台发言、组内讨论等应是课堂学习的主旋律。
(三)开放性
“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是对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的一次挑战,其生命力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出来。所谓“开放性”,是指在一定的系统理论、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吸取已有的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课堂的教学过程,采用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育方法,以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启迪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开发和实施“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的目的,是使课堂教学在“绘声绘色”中,达到外部环境与学生内部身心的和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四)实践性
“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更倾向于将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游戏实践中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五)综合性
“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学习环境中,基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学习形态。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综合地获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体现的是学生的智慧和精神,也是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方式之一[2]。
二、“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小学低年级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如果立刻面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常常难以适应,甚至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此时需要及时补充构建能够激发其兴趣的课程,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小幼衔接”。
(一)绘本类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实践中,我们将“绘本閱读”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拓展课程,并“以儿童为本位,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以审美功能为主,娱乐、认知、教育功能并重,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并着眼于儿童精神成长”作为绘本课程选择的宗旨,从描写长大经历、体会爱和亲情、行为习惯、自我保护等方面开发绘本课程,利用主题班会等时间实施绘本课程,开展快乐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以期培养终身的阅读爱好者。
(二)数学游戏课程
依据“小幼衔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采用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实践中,我们把数学游戏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数学智力游戏”“数学游戏题”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历史、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数学的有趣和博大精深,进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我们还开发了数学主题游戏活动,如“我是数学家”“搭积木”“猪八戒分西瓜”“小小课程表”“生日分蛋糕”等,配合课堂教学和校本教材的实施,促进游戏化课程的实践。
(三)识字、拼音类游戏课程
低年级有大量的识字任务,“小幼衔接”阶段的孩子在识字、拼音学习过程中有诸多的不适应。实践中,我们利用儿童喜欢游戏、表演、猜谜语的特点,开发识字、拼音类游戏课程,让儿童在游戏中识字、学拼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结合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通过竞赛类、展示类、生活类、声音类、形体类等游戏课程形式,设计主题情境游戏,让儿童在“开火车”“千里眼”“小小快递员”“拼音密码”“超级识字玛丽”等游戏活动中,激发识字、学拼音的兴趣,改变识字、拼音教学“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游戏化课程。
(四)活动类课程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孩童时代培养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学校可以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专业的教师团队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低龄社团活动,依据学校特点,将国家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构建相关活动类课程[3]。社团活动类课程主要为拓展型兴趣课程,主要采用選修的方式,集中时间进行。此类课程涵盖面广,涉及类别多,主要有语言类、数学类、美术类、书法类、体育类、音乐类、手工类等,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为主。
(五)体验类课程
一是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活动、毕业礼、成长礼等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整合成品德养成课程。二是开展校园节文化活动课程。每学期一个文化节,五月、十一月的最后一周为展示周,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依次循环进行。三是开展传统节日实践体验活动。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五大传统节日,选择适宜的主题,注重课程活动教育性、趣味性、生活化,在活动中发挥文化课程的陶冶功能。
(六)环境类课程
从整体环境以及班级具体环境着手,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课程。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将幼儿园环境课程、班级环境课程的开发及创设相结合,注重倾听孩子的建议和点子创意,开发了场馆类、雕塑类、廊壁类等游戏化课程[4],如“快乐小舞台”“小小足球场”“孔子游春园”“书香小广场”“可爱的长廊”“美丽的墙壁”“有趣的地面”等。
三、“小幼衔接”游戏化课程实施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一)常见误区
1.不能处理好游戏和教学的关系
游戏化课程是将游戏和文化知识学习有机融合的课程,游戏和教学必须相互兼顾。游戏与教学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游戏能促进教学,也只有将适合的游戏融入教学中,才能实现“小幼衔接”的目的。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用游戏辅以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但也应避免出现因游戏而忽略教学的情况。
2.不能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热闹好玩的游戏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其真正的作用是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益。为此,教师要从游戏化课程内涵、内容着手,立足实际,聚焦问题,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内容,把握有效的方式方法,确保既有形式又有内容。
(二)注意事项
1.加强学习教育理论,厘清游戏化概念
首先,在加强理论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游戏化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情景化、生活化、经验化。建构游戏化课程,应注重建设小学一年级课程资源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好当地课程资源,如社区艺人、种植园、各行各业的家长等。其次,加强游戏化课程的校本化系统建设。比如,课程结构可以由主题加领域或主题加区域组成,确保游戏的时间,寓学习于游戏化的情境教学中。
2.加强小学和幼儿园的有效合作
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需要小学与幼儿园的有效沟通,共同完成。任何一方的独立行为均不可能完成,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更需要二者通力合作。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小学不同,相关课程的延伸、设置和实施需要两个学段的教师形成合力,交流探索,共同实践。
3.加强游戏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管理
开发游戏化课程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尊重并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活动、开展游戏,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处于极其关键的地位,他们是课程开发和建设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核心力量。但一线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他们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却不会利用,因而必须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课程意识。比如,可邀请专家,包括学前教育的专家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指导,也可充分发挥区域内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作用,与普通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或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为教师综合能力发展提供支持平台,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以儿童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开展游戏化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在动手、动脑中,促进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为孩子的健康愉快成长注入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骆玲芳,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5.
[2][美]弗雷斯特·W·帕克,埃里克·J·安科蒂尔,戈兰·哈斯.当代课程规划[M].孙德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8-51.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25.
[4]裴心连,汪涵.小幼衔接“入学周课程”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40-41.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基于‘小幼衔接‘的‘游戏化课程‘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L147)、2020年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小幼衔接课程设计与实施”(获批时间:2020年1月31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