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论探讨疫病的中医防治

2021-12-05张夏梦夏雨果梅雪峰曾文彤

西部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后防正气疫病

张 闯,张夏梦,夏雨果,梅雪峰,田 英,陈 岚,赵 娟,曾文彤△

1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610072;2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疫病”是由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广泛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352次疫病流行[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新发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2]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目前COVID-19 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做好疫情防治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疫病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中医防治“疫病”的独特理论体系。其中“治未病”思想始终贯穿于疫病的防治过程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是中华民族成功抗击疫病的经验总结。

1 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疫”字,最早记载于先秦文献。如《周礼春官》中记载:“遂令始难欧疫”;《左传昭公元年》中载:“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於是乎禜之”;《礼记月令》中有:“则其民大疫”“民殃于疫”“民必疾疫,又随以丧。”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疫病是一种对人体伤害较严重的疾病,但尚未有确切定义。《素问·刺法论篇》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提出了“五疫”及临床症状相似的特点;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指出“疫,民皆疾也”,说明了疫病广泛流行的特点;晋代王叔和在《伤寒例》中首次提出“寒疫”概念,“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皆为时行寒疫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进一步描述了疫病的病因、传染性和危害性;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曰:“治风疫……相传染为异耳”,较为完整地描述了风疫;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瘟疫的病因。因此,疫病与现代急性传染病相类似,是一类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的总称,该类疾病发病急,传染性强,流行性广,危害大,人群普遍易感。

2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渊源

《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说明养生防病之道在于“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防患于未然;还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指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抵御病邪的能力。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邪气是疾病发生的条件,但在特殊情况下,邪气同时也会成为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所以,预防疾病既要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又要避免邪气的侵害。

“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 层含义。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产生之前,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产生;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产生后采取措施阻止病情进一步传变;瘥后防复是指注重预防保健,康复后防止疾病复发。应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论指导疫病防治,对预防疫病的发生、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能起到积极作用。

3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与中医防疫

3.1 未病先防与中医防疫正如《丹溪心法》中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扶助正气抵御病邪和避免病邪的侵害,才能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3.1.1 扶助正气

3.1.1.1 调养形体 调养形体是保持人体健康,维持机体抗病能力,避免产生疾患的重要手段。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南宋洪迈《夷坚志》提及“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中医强调强身健体,逐渐发展演变出“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气功”“导引按摩”等传统强身方法,通过调养形体,促进身体气血流畅,进而加强人体御邪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此外,中医八段锦可以强健身体,调畅气血,提高普通人群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对COVID-19患者正气恢复起到协同治疗作用[3]。总之,根据个体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可以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在疫病来袭之时降低发病率。

3.1.1.2 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载:“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不仅强调外在躯体的调养,而且注重精神调畅。此次COVID-19 发病突然,传染性强,使得人群出现恐慌、焦虑及烦躁等情志表现,如果反应过度,且长时间存在不良情绪,易导致出现不理智行为[4]。因此需要和五志,调七情,保持精神内守,勿惊慌,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勿躁勿虑,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最终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3.1.1.3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应懂得并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做到生活有节律,饮食有节制,劳而不妄,才能保持正气充沛,减少疾病的发生。《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因此疫情期间,应合理膳食,食物煮熟煮透,营养搭配均衡,可食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如萝卜、芦笋、山药、蒲公英等。切记不吃野味。疫情期间需要做到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注意防寒保暖,若出汗多则热水浴并及时更衣,保持良好的状态。

3.1.1.4 中医中药预防 针对此次疫情,国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多位中医临床专家提出了各自的中医中药预防方案,建议在三因制宜的原则下使用[5]。如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2]提出,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对于处在临床观察期的患者推荐中成药干预,如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如乏力伴发热,推荐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四川省结合当地疫情,根据普通人群、体弱人群以及儿童3 类人群体质差异,制定出不同的预防处方[6]。除了应用中药汤剂辨证施治外,还有针刺、推拿、艾灸、耳穴压豆、食疗以及艾叶、苍术、雄黄等药物烟熏消毒等防治疫病的方法。尚未被疫邪侵袭的易感人群可应用中药辟瘟囊,通过佩戴香囊起到“芳香辟秽、化浊解毒”的预防作用[7-8]。此外通过艾灸足三里、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可起到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9]。

3.1.2 避其邪气 疫毒之邪作为一种侵袭能力较强的外邪,一旦超越正气的防御能力,就会产生疾病。因此,在防疫时需要强调“避其毒气”“避虚邪以安其正”。新冠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因此,避其邪气首先应隔离传染源,对确诊、疑似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其次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居家隔离,避免去人群聚集地;门窗通风换气;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等遮挡口鼻;随身物品消毒;另外可以佩戴香囊,避其邪气[10]。

3.2 既病防变与中医防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金匮要略》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因此,在防治疫病时须了解其产生及传变的规律,避免疫邪入里,使病况逐渐加重,增加治愈难度。临床应根据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以清肺排毒汤为主加减治疗。广东省结合本省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疾病发展规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5 版修正版)》基础上,制定了《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该方案指出对早期湿邪郁肺者,湿重于热选用达原饮加减治疗,热重于湿选用银翘散合三仁汤加减治疗;中期疫毒闭肺者选用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极期肺闭喘脱者选用参附汤加减治疗;恢复期气阴两伤选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肺脾两虚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11]。

3.3 瘥后防复与中医防疫瘥后防复是指病邪祛除后邪去正虚时应谨防病情反复。目前对于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复查核酸阳性的报道不断出现,国内有1 例患者治愈出院后10 日复查核酸阳性[12],韩国也出现1例患者治愈出院后5天再次出现新冠肺炎症状,复查核酸结果再次阳性[13]。因此,瘥后防复同样是防疫工作的重点。国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2]明确指出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应继续进行14 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配戴口罩,选择通风条件较好的单人房间,尽量避免与亲人近距离接触,与家人分开进餐,勤洗手,勿外出;并于第2 周、第4 周返院随诊;同时针对恢复期患者,辨证后给予指南推荐的中药治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针对此情况,在三因制宜的原则下给予不同的中药方剂巩固治疗,其中《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14]在治疗分期中单列出恢复期,强调预后的重要性,并分别针对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以及恢复期患者肺脏纤维化改变情况给予不同的中药方剂,同时提倡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中国传统功法进行锻炼,以提高抗病能力。

4 小结

中华民族在与疫病不断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中医防疫的独特理论体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凶险,传染性强,传染范围广,但是在国家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目前我国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取得了较大胜利。在国家及各地区的防控措施中始终坚持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因人、因时、因地辨证施策,对未罹疾病者做好科学有效的预防工作,对罹患疾病者采用中医中药避邪深入、祛邪于外的方法;对病愈者使用中医中药扶助正气,防止复发,取得了较大成绩。

猜你喜欢

后防正气疫病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新烟标实施后防排烟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清风正气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