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以《西方会计学(双语)》课为例
2021-12-05张岩佳
○ 文/ 张岩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培养双语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会计教育的热点,但是从目前来看,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西方会计学(双语)》课程为例,结合调查问卷,对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试图探究有效的改革思路与解决措施,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一带一路”建设、海外企业“走进来”、国内企业“走出去”、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所有这些构建了一种新的时代背景,这就需要更多的懂专业、懂外语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充实会计队伍进行有效工作。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的双语财会人员,是我国财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教育部对双语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双语教育”。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因此,基于全球化形势要求和教育改革要求,为了高质量培养双语会计人才,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一、《西方会计学(双语)》课教学问卷调查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与部分学生交谈的形式,对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31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为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其中实地发放会计学专业学生调查问卷223份,考虑到数据的真实性,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且当场收回223份,另外90份财务管理专业问卷通过问卷星发布,其中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为93.3%。本次问卷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英语授课比例、会计双语教学目的、会计双语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对《西方会计学(双语)》教学的意见等几个方面。
从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反馈结果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被调研的223位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中有2.5%的学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49.3%通过四级;而财务管理专业生源的英语基础较差,84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有1%的学生通过六级考试,28.5%通过四级。根据交谈了解到这些学生上双语课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学生刚开始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是由于自身英语水平以及会计专业基础都较差“难上加难”。再有,同一专业不同班次,英语水平和双语课程授课程度也存在差异,教师的讲课进度难以顾及到所有学生。
从英语授课比例的调查结果来看,有3.8%的学生接受全英文授课方式;接受使用40%—60%英语授课的学生占比最高,达到50.2%;有36%的学生认为英语授课比例应该控制到30%,中文解释为主更易获取知识;剩余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差,看专业英文教材很吃力,缺乏学习自信心。
从会计双语教学目的来看,除了小部分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会计双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了解掌握西方国家会计知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与双语课程设置的初衷基本一致。
从会计双语教学方法来看,40%的学生习惯于陈旧的“一言堂”、单一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越来越变成“懒”学生。另外,还有学生认为双语课就是“翻译课”,导致课堂不“活”,学生不“动”,因此出现了学生从刚开始的前排抢座到后来的前三排空座的情况,教师的成就感降低。调查信息反馈中显示,学生对《西方会计学(双语)》授课方式的使用异议最大、建议最多。
从考核方式来看,目前《西方会计学(双语)》这门课的考核比例为“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出勤率的考核,期末成绩依然是采用传统的书面考核,虽然这样的比例设置已经改变了过去“一锤定音”的现象,但这种考核方式仍然忽略了对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据学生们反映,《西方会计学(双语)》这门课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会计专业双语课程,不但需要时间适应、消化以及自信心的建立过程,更需要课后付出比其他中文专业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期末考试内容仍只局限在一些“点”上,考核不够全面,会造成勤奋认真学习的同学心理不平衡,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通过总结以上调查情况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西方会计学(双语)》课程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部分学生受英语水平影响,对学习这门会计双语课缺乏自信,增加了双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讲授的难度。第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现行教学模式影响到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第三,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发挥。第四,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提高会计学双语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针对《西方会计学(双语)》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开设“桥梁课程”为双语课程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考虑到中外文化背景的迥异以及学生英语水平一般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学校可以在专业课和《西方会计学(双语)》课之间开设一门选修课作为过渡的“桥梁课程”。这门选修课的具体学时、学分可以灵活设置,比如16学时/1学分。需要注意的是这门作为专业学习前期的基础性服务课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该门课程编写或选用的教材和教师授课的具体内容要和《西方会计学(双语)》课紧密联系,不能偏离其教学目标,避免出现“两张皮”的尴尬现象。具体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相关会计英文专业词句讲解;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会计专业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英语思维转化的培养等。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前进入和适应双语学习模式,同时还能提升专业英语能力,进而缓解《西方会计学(双语)》课程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改变传统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
如前所述,如果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往往一堂课下来,部分学生觉得太简单,而另一部分学生又没有听懂,两级分化严重。如果教师只是采用统一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就会对双语课教学的进度和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同一学期上课的学生,应该先进行英语水平和会计专业能力摸底测试,然后划分授课班级,根据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班次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组织差异化教学。
针对英语水平和对双语课程接受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大英文运用的比重,加强课堂上的英语互动,锻炼学生口语能力,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例如鼓励学生用英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个学生描述不完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对他们要有奖评,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另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选定会计实务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供各学习小组利用课上、课下时间进行分析、研判,互相讨论,寻求出解决方案,然后由教师进行集中点评;对于英语水平及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用以上授课模式,则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跟不上课堂进度,一节课下来,陷入了“学生累,老师更累”的窘境。正如古代教育家墨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此课程和教学设计要符合这个专业或这个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避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要接纳和理解学生的差异,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多肯定,少否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要求。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双语课的本质是专业课,而不能当成英语课,讲授内容也不是以教给学生几百个会计专业英语词汇和会翻译语句作为最终目标,不能为了单纯训练英语而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教材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不认识的语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难免出现语法、用词错误的情况,教师不必过分地纠结而把时间主要放在这类问题的讲解上,除非在理解上造成误解时需要做适当纠正。如果只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自身素质,引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或者将部分方法结合使用,打“组合拳”,及时灵活调整,不断探索适合、多样化的会计双语教学方法,以“己变”应万变。例如,教材主要介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比和结合相关实际案例分析会计实务处理的差异,通过生动活泼的财会现象事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问题,对传授的知识点更容易理解,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课堂上还可以穿插讲些海外的趣闻和国外大学的生活,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其更加科学完整
双语课程考核时应该多维度进行,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应占到40%,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并且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评估方式,融入“素质教育”,摒弃原来一次性期末终结性考核的笔试方式,积极构建合理的《西方会计学(双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设计如下:课程总评成绩等于“平时成绩的40%+期末成绩的60%”。其中平时考核总评成绩包括“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两部分组成,线上考核成绩占30%,线下考核成绩占70%。
线上考核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发布形式多样的考核任务和开展互动等。这些线上活动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计入平时成绩。线上成绩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章节测试、随堂测验、期中测试、模块考试,特别注意的是测试试题数量要适当,质量要符合学生能力水平,且测试时间不宜过长,可以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可以从题库中随机抽题、组卷,具体操作时可以打乱顺序,尽量预防或避免学生抄袭。二是构建讨论区进行点赞、讨论互动或者匿名习题分组互评等,给学生提供安全保障又打破了课堂上互动的局限性。还可以设置“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的学生都将作为提醒对象”等操作,予以预警。对于学习能力不高,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外界的这些“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分数比例分配设计如下:测试成绩70分和互动成绩30分。
线下成绩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加分激励、学风考核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前三项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使用英文进行,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英语应用能力;加分激励不计对错,主要是对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的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风考核主要包括课堂出勤、诚信、学习态度、课后作业完成等情况,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分数比例分配设计如下:课堂提问10分、小组讨论10分、小组汇报15分、加分激励15分、学风考核50分。
通过这种“线上线下”,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的方式,以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多层面的综合评价学生,改变过去“一卷定乾坤”“一锤定音”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而不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主动地反思和总结。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调整教学行为,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也让教师明明白白地教,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成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