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高年级音乐课的教学策略
2021-12-05赵熠思
赵熠思
(河北省涞源县北石佛镇中心小学,河北 涞源 074300)
一、五年级音乐课现状
(一)课时变少了,内容更多了
五年级音乐课由原先一至四年级的每周两节减为每周一节。课时少了一半,但五年级音乐课程的内容却没有相应精简。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2011 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与四年级下学期的音乐课本内容设置为例:
四年级的学习总量仅比五年级多3%,却多出一倍的课时。其中,五年级歌曲的数量又比四年级多出将近25%。
(二)曲子变长,难度提高
1.歌曲长度增加
人教2011 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课本歌曲长度及二声部长度统计表
人教2011 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课本歌曲长度及二声部长度统计表
五年级的歌曲平均长度在27.45 小节,四年级的歌曲长度在19.125 小节,曲子更长。
2.纵向二声部合唱
五年级出现的二声部歌曲为6 首,占歌曲总数的54.5%;其中二声部合唱部分占每首歌的平均值为23.8%。四年级二声部为2 首,占歌曲总数的25%;二声部合唱平均占16%。众所周知,二声部合唱音准的和谐问题是平时学习的重点难点。五年级的二声部合唱以三度同向旋律为主,这是小学生二部合唱中相对较难的部分,比起轮唱和不同旋律相叠加的合唱编排,同向行进的三度音程,练习起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3.横向旋律难度
五年级歌曲的音程跨度较大,较复杂。增四度、减五度、小六度、大六度音程几乎每首歌曲都出现一到两次,升降变化音也经常出现。而人教2011 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歌曲《西湖美》,则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旋律。这首根据越剧创作的歌曲既要解决音准问题,同时十六分音符的稳定时值也是演唱的重点。同时,五年级歌曲的节奏型更为多样,弱起、切分、附点等节奏型出现了更复杂多变的组合。此外还有复合拍子的歌曲。一首歌曲中出现2/4 拍、3/4 拍,或者是3/4 拍、4/4 拍的乐节穿插,给音乐带来丰富多彩的变化,也增加了学习的复杂程度。以上内容被限制一节课完成,因而师生需共同攻克难点掌握知识,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长,以及音乐基础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二、五年级学生现状
(一)歌唱能力要求
根据2011 版音乐课程标准,3~6 学段“表现”中,关于“演唱”的要求,五年级学生应能做到: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等等。在3~6 学段“表现”中关于“识读乐谱”方面,要求是这样的: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
从实际上课学唱歌曲的情况中,笔者认为,对五年级学生的歌唱能力要求基本应达到:具有主动识谱的意识和识读乐谱的习惯,能够识读附点、切分、前后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对于纯四度、纯五度以内的音程准确把握;在有限的2~3 次视唱或听唱后就能够记住歌曲,音乐记忆速度相应提高;对于二声部合唱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有中等的音程感,并且愿意自觉尝试二声部的演唱;对于中西方音乐的风格能够明确区别。
(二)影响五年级学生歌唱的心理条件和生理条件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2]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变得更加丰富,在心理上他们趋向同伴认同,开始追求新鲜新奇的事物。这时期在音乐方面,动漫音乐、游戏音乐、影视音乐和流行歌曲开始在五年级孩子的心中变成主流。从心理上,他们更趋向于这些充满活力的音乐。而对于课本上的歌曲也产生了明显的区别对待:有特色的音乐更愿意接受,中规中矩的歌曲则反应冷淡。
同时,生理条件的变化也影响着小学五年级孩子的歌唱心理。部分男女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发育,对于歌唱方面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声带的变化。男生的嗓音变得低沉沙哑,女生的嗓音也不如四年级干净清脆,变得圆润丰厚。在群体中,发育的孩子因为音色变得与众不同而变得害羞,不敢放声与同龄人歌唱的大有人在。这个时期的男孩女孩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对自身嗓音的控制能力减弱。由于发育的过程中,整个发音器官如喉头、咽部和声带都会出现细微变化,唱歌费力、高音上不去等情况的出现,也会影响学生歌唱的兴趣与热情。
三、歌唱教学策略
五年级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够启发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精神,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更多,更直观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去表达和创造。在每周有限的40 分钟内,要灵活分配课堂时间,抓重点,讲方法,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充分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精心设置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越长,课堂效率越高。在五年级的音乐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设计十分重要。好的问题,能够引导孩子们的学习方向,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主动学习,课堂时效就会事半功倍。
音乐课堂的提问,首先语言风格应该是简洁又风趣的。教师的提问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启发思考,把更多发言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不是教师半节课唱独角戏。其次,问题的设置应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每一次的聆听范唱或者识读乐谱,教师都应该就音乐的相关资料、背景知识、音乐风格、演奏乐器等等设置问题,让技能练习与感受感知来同步进行。最后,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在演唱前提出本首歌曲的难唱句,在演唱中提出自己的演唱情绪要求,表达自己的感悟,以及在学会歌曲之后还要学着聆听同学的演唱,并给出恰当的评价与建议。
(二)“听唱学”与“视唱学”,分类各有侧重
“听唱学”类的歌曲,应该是教材中朗朗上口,或者比较短小的作品。比如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外童谣等。这类歌曲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不拘形式,所以学习时以感受音乐为主,通过反复边听边唱多次,个别乐句或乐节重点教唱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时间学会。这类歌曲往往可以与音乐实践、音乐欣赏和乐理学习活动“搭伴”,整合课堂模块,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
“视唱学”类的歌曲则有两大类。一类是教材中出现的经典曲目,它们旋律优美,感染力强,久唱不衰;另一类是带有二声部合唱的歌曲。这两类歌曲需要用完整的一节课细致学习,从逐句识读乐谱到完整全曲视唱,从分声部识读乐谱到二声部同时视唱,再带入歌词唱,表达感情唱。如此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加深经典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力,加大声部合唱和声的训练力度,建立更好的团结协作能力,并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美感。
(三)利用“边角”时间,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3],刚学的东西记得特别牢,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逐步下降,三天以后趋于持平。对于学过的歌曲,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找机会再现,把新旧歌曲有机串联起来,呈现出“螺旋学习”的氛围。“课前预习”并不是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而是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在本节课的末尾一两分钟,临下课时间给学生们听一遍下节课要学唱的歌曲,预告了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复习”则是在新课开始之前,指的是利用课前预备三分钟的时间,把之前交过的某一首或某几首歌曲再唱一唱,帮助孩子巩固和强化学习成果。这种呈现方法间隔约一周的时间,正是记忆曲线中最弱的时候。在这些时间里强化记忆,有助提高学习效果。
(四)不能放弃练声,巩固歌唱方法
即使时间再紧张,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练声也不能取消,甚至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发出轻柔、有共鸣的音色,帮助学生解决歌唱难题,增加歌唱信心。
练声环节可以放在课前问好歌中。在笔者的课堂上,会唱这条问候歌:把这首曲子当做练声曲,音调按照从低到高练习,可达到练声的目的。
也可以改编自课本歌曲的部分乐句。在读谱视唱的时候,结合歌曲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比如歌曲《送别》的头两句,旋律悠扬略有难度,改成以“u”母音的练声曲,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气息绵长,声音圆润;之后再结合歌曲演唱教学,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歌唱教学是学习音乐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只有高效率的完成歌唱教学,才能给音乐欣赏教学以及音乐实践更多时间。五年级音乐课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教师在实践中留心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把音乐课堂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