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信息化系统工程在气象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2021-12-05张富华
张富华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拉萨 850000)
现阶段,随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气象装备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均得到了增强,对气象装备保障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各级气象部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传统粗放式的装备保障管理朝着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需要不断加强管理部门与业务单位之间的横向协作,将气象装备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为了确保气象装备保障工作可以顺利开展,需全面了解气象装备保障流程,增强保障时效性,确保气象装备保障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同时积极构建科学、规范以及信息化的气象装备保障工作体系。
1 信息化系统工程与气象装备保障概况
当前,信息化技术建设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系统工程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信息化工程技术实践,属于组织管理系统技术。信息化系统工程属于信息工程技术类范畴,可以直接影响客观世界实践活动,改善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在很多技术难度较大、规模庞大且安全性能高的实践工程建设中应用信息化系统工程,可以有效提升实践系统建设的安全性、技术延续性和建设经济性。
现代化气象观测是天基、地基和空基相结合的综合性观测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自动气象站、不同种类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定位系统等。气象装备保障主要是对地面、高空及水文常规观测气象要素设备进行保障维护,是观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同时还能为观测工作提供器材供应、仪器维修维护、检测计量等多种服务。根据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工作的保障要求,应确保投入到业务运行的技术装备性能同气象业务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各种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运行环境具有安全、可靠性,同时还能保证在气象观测业务中各种观测仪器设备可以持续稳定运行,不断增强气象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水平。同时,对运行中的观测仪器设备进行及时更新、补充各种材料备用库存,以确保在突发情况出现时,可以及时更换观测仪器设备进行及时更换。
2 信息化系统工程在气象装备保障中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确保天气预报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降低灾害性天气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积极构建具有信息化水平的气象装备保障工作体系很有必要。将信息化系统工程应用到气象装备保障工作中,可以有效提升气象预报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增强气象装备保障工作效率,确保观测工作可以顺利开展。气象装备保障工作作为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他气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气象现代化发展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自动化观测阶段,智能化和高集成化的技术设备在气象业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相关气象业务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自西藏自治区成立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以来,为区域内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供应、气象装备检修、气象仪器计量检定等做出了大量贡献,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有效推动了当地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气象部门比较关注新技术装备保障维护工作,通过对传统观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加强人影作业有关设备的安全技术性能检测和重点维修,使得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达到标准规范要求。将信息化系统工程应用到气象装备保障中,有利于气象装备技术保障信息化发展,满足气象装备体系理论和实际客观需求。
3 信息化系统工程在气象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3.1 自动运行监控
当前,西藏地区基本建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除了国家统一部署的国家站网外,还建设了大气负离子观测网、农村雷电观测网等。全天候、自动化和立体化的观测格局,需要匹配与之相适应的装备保障技术和能力。借助于西藏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装备保障综合业务平台,将全区综合气象观测网站点的运行监控、维护维修、器材储备、计量检定、分析评估、信息发布等业务以及台站历史沿革展示进行集约化管理,形成装备保障业务,有效解决了装备保障系统分散的问题。例如,通过信息化技术使得气象装备保障运行监控时效得到了增强,监控时效由“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主控系统部署在自治区级业务单位,业务流程集约高效,全天候、无缝隙地智能分析与研判设备运行健康状况,提前判识故障,实现自动监控和自动报警。全区各级台站通过省级综合观测运行监控系统app实现移动化办公,在手机上就可以对各类观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维修保障管理,打破限于地点、时间、手段的被动监控保障模式。
3.2 开展维修维护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坚持综合气象观测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根据气象防灾减灾和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通过优化布局、调整业务分工、完善业务流程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气象观测业务的集约化水平,在保障观测业务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地面气象观测无人值守业务改革。由于西藏自治区大部分气象观测站都是局站分离,且观测站远离城区,对装备运行维护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气雷达在监测暴雨、冰雹等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中极为重要,但其维护维修的难度也较大,雷达远程网络智能控制系统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雷达远程网络智能控制系统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系统工程,使雷达可用性得到了提升,能够自动采集雷达工作环境信息,远程控制雷达开关机、发射机预热、高压开关及故障复位,使空调运行智能化,雷达站运行监控真正实现无人值守化。通过视频和语音,对雷达故障进行远程会诊,指导台站进行维修,或多台站共同会诊,有效提升了维修维护的工作效率。
4 气象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4.1 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思想认知方面,相关部门提出的推动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想,各级气象部门需深入贯彻,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将中央部署的相关任务尽快落实,进一步提升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的规范化水平,不断增强整体业务质量,为气象探测工作保驾护航。始终坚持综合统筹、统一业务建设布局,将自然环境与技术装备保障工作进行相结合,确保两者可以协调发展。同时,可以同步建设气象探测业务和装备保障工作。完善业务程序,提升制度的规范化水平,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不断增强气象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和业务化水平。在制定相关目标的过程中,应在技术优化、功能完善和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对业务体系进行构建,同时明确不同部门的目标,确保运行策略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4.2 积极构建信息化建设平台
对气象部门来说,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综合网络系统、通讯专线和高性能计算机应用到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来,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监控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共同构建共享数据库,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结合气象部门实际,构建预报系统,在紧急情况出现时,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将故障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信息技术人员则要加强建设和管理NOTES系统、视频会商系统等,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气象技术装备业务建设工作中全面渗透。
4.3 优化装备保障业务总布局
气象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和气象部门的协同配合,并加强省、市、县三级布局和运行监督、管理、检定、供应的四级布局。调整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强化技术、指导、评价、业务等标准。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和开展奖惩制度,实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增强气象装备保障业务的效率,通过构建远程监控系统,以对终端进行远程指导和诊断。应结合实际开展装备维修业务,在业务标准明确的情况下建立气象探测站,完善简易装备技术。若技术装备的难度较高,为了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购买对应服务,以更好地维护设备工作性能。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气象装备保障信息化系统工程正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应对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确保气象装备保障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同时密切关注气象与系统科学间的联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将科学技术与气象事业有效融合,确保气象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