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技术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1-12-05崔岩春
崔岩春
(集安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吉林集安 134299)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农业机械的革新,也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国家的战略政策也纷纷向农业倾斜,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脱贫攻坚战略,都对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和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促进农机技术的发展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进而扩大农村产能,成为农业相关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门考虑和研究的重点。因此,需要通过应用和推广农业机械,改革农业生产技术手段,将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作为农机化推广人员,必须加大培训思维的创新力度,以促进农机技术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农机技术培训现状
从改革开放至今,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一直是地方农业部门发展的重点,虽然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已经开展了40余年,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离预期目标还存在着差距。这是因为我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对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缺少系统性的农机技术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另外,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培训范围和培训效率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许多乡镇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被裁撤或合并,其中的农机技术的服务、管理、维修功能遭到取消或削弱,导致农机技术在农业地区的培训和推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另外,农机培训工作无法适用于技术更新,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农机的种类和农机本身的复杂程度给农机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一些农业机械的操作员、使用者、维修人员和保管人员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条例、维修保管要点和相关法律条文并不熟悉,缺少相应的安全意识,对农业机械的使用一知半解,不能做到及时发现故障原因和保养,导致农机的使用效率低下,极易出现故障甚至报废,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2 农机技术培训模式的分类
2.1 理论培训
理论培训是农机培训的主要模式,是其他培训的前提,开展方式为农机相关专家和人员先对当地的农用机械种类和数量进行调研,然后总结这些机械使用的共通点和区别之处,在农时时节前,组织当地农民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例如,北方地区的小麦玉米轮种模式,要在玉米收割后小麦种植前和小麦收割后玉米收割前进行农田秸秆的处理,需要使用深松机、旋耕机、旋耕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10余种大中小型机械。在培训时,农业专家会先总结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互补关系的理论,从工作原理出发,到机械构造,先拆分后合并,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帮助农民朋友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掌握到精髓。
2.2 场地培训
场地培训是实地培训的试验阶段,是由于农业机械型号、数量不足等一些客观因素受限而应运而生的一种前置培训模式。实际的培训方式和驾校的培训方式类似,学员们在掌握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实地学习,先由教练或农机专家进行演示,然后学员们再亲身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难点既可以得到迅速解决也可以记得更牢固。在培训时还常常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几个学员轮流使用一台机械,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率。
2.3 实地培训
实地培训是农机技术培训的最后一步,也是对培训结果的验收,因为农业活动具有时效性,农业机械具有特异性,因此实地培训工作通常要做到快、准、稳。具体培训时,根据作业情况的不同,分为耕田作业、整地作业、播种施肥、灌溉作业、中耕管理、植保作业和收获作业。
3 农机技术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团队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力量不足是农业的各项发展中由来已久的一个重大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财政的相关资金短缺,目前的教师团队主要来自农业部门、农业院校和农业研究所,高水平的专业人士较少,团队整体的业务水平偏低,知识架构老化,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式机械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培训资源没有资金进行更新,培训样机和实际用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市场上的大型农机均采用国II发动机,但是随着国III发动机强制标准的出台,农业机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教师却没有深入了解新型发动机的原理和培训方式,导致教学质量严重受限。
3.2 培训内容和教学形式过于传统且不合理
从理论培训的实际效果调研中可以看出,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理解能力差,对培训中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往往不能牢固掌握。传统的培训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引起农民朋友的兴趣。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农机培训部门采用的“三分理论培训、三分场地培训、三分实地培训”的培训模式要比全盘理论培训模式的培训效率高。长久以来,学员把培训看作是获取农机使用、驾驶证的一个手段,将其当作过场来看待,培训内容也局限于法律法规、农机机械原理和操作维护方法,对于农机技术的发展更新完全无法适应,无论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形式上均没有做出及时调整,培训效果不佳。
3.3 社会对农机技术培训的了解和认识不足
目前,社会上对农机技术培训存在一些原则上的误区,认为农机技术培训就是单纯的车辆驾驶和操作,对于机械的保养、故障维修、工作原理等方面嗤之以鼻。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农业机械的拥有者或者集体机械的保管人员,在农闲时节,农用机械处于闲置状态,既不保养也不进行故障筛查。等到农忙时再进行紧急检查,如果农业活动的时间比较紧,则会大大影响农业生产的节奏,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还要相当一部分人以为农用机械只要懂得操作技巧就可以驾驶,既不办理牌照也不办理驾照,更不参加驾驶培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也说明农机技术培训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
4 农机技术培训模式的改良
4.1 全方位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精细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大的导向,目前来说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但是也初具一定的机械化规模,而精细农业除了将工业的发展成果反哺农业外,还需要将信息和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大量运用到农业中,就需要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需要转变思路,从落后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一改传统农业的笨重机械、单一机械的平均投入做法,向农民灌输精细农业中个体、小群体、小区地块的择地、择时、择机思想,在减少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产量,通过让农民见到实惠、见到利润、见到效益,间接的利用宣传成果扩大农机技术培训在农民用户间的影响力。
4.2 加大对大功率联合式农用机械的培训力度
通过研究农业机械的新技术和新的发展趋势时,发现传统的机械存在普适性差、种类复杂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推广大功率、联合式农业机械外,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培训走在推广之前,通过加大农用机械的宽幅、功率、动力就可以对平原丘陵地区的地块进行大规模重新整合,降低工作时间、提高生产率,降低培训难度,提高培训效率。
4.3 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高新技术的推广是农机技术培训部门需要改革的重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较慢,在农机技术培训时,要积极引入一些现代先进的国内外前沿技术,如无人机灌溉、撒药、无人驾驶拖拉机、可控农具等,只有培训部门先更新认识,才能加快推广农机的高新技术,为提高农机化自动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