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气应用超声检查诊断的临床意义研究
2021-12-05王宁宁
王宁宁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超声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腹股沟疝气作为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又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等,但从临床研究报道与临床实践中看出,斜疝是主要的类型,占比达到95%左右[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股沟疝气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甚至高达15:1,且好发于右侧,但是股疝则好发于女性[2]。既往诊断腹股沟疝气患者多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且并无客观证据,导致无法有效判别疝内容物的性质[3]。腹股沟疝气因其类型不同,选择的手术切口位置与方法也不尽相同,为此术前明确诊断腹股沟疝气及其类型,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4]。超声诊断在临床应用广泛,多种疾病诊断中证实有不错的价值,为了进一步探究超声检查诊断腹股沟疝气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6例腹股沟疝气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6例腹股沟疝气患者进行研究,纳入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股沟疝气[5],且均接受超声检查诊断,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严重心肝肾病变、妊娠期或哺乳期、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以及不愿意配合研究者,伴有其他影响超声检查结果疾病的患者。66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8.13±5.21)岁;术后病理证实斜疝49例、直疝12例、直疝+斜疝4例、1例斜疝伴嵌顿。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诊断,所用仪器采用GE E8、GE P9、迈瑞M9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探头频率设定为5 MHz~10 MHz。检查时,要求患者取仰卧位,将外阴与腹股沟区充分暴露,将探头置入患者的腹股沟区,明确疝气发病部位,对疝囊的外形、走行及其与腹股沟韧带关系或与精索关系进行观察;同时往上扫查,找出疝囊和腹腔相通处,明确疝囊颈和腹壁下动脉关系;往下扫查阴囊,对疝囊和阴囊关系进行观察。此外,叮嘱患者屏气后扫查或站立位扫查,进一步对疝内容物有无滑动进行观察,取平卧位扫查,了解是否可完全回纳入腹腔。在超声检查期间,应和健侧情况进行对照,以便进一步明确疾病诊断情况。
1.3 观察指标
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超声检查诊断腹股沟疝气的临床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22.0,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66例腹股沟疝气经手术病理证实有斜疝49例、直疝12例、直疝+斜疝4例、1例斜疝伴嵌顿,超声检查诊断检出腹股沟疝气65例,检出率为98.48%,而误诊1例为股疝伴嵌顿。经统计学分析,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无显著差异(χ2=0.057,P>0.05)。
2.2 超声检查腹股沟疝气影像学特点
超声检查腹股沟疝气可见囊内回声不同,多为网膜样欠均匀质地的高回声或肠道回声;易复发性疝肠层次分明,蠕动性好,探头加压内容物后可进入腹腔,可见肠间少许液体;难复性疝内容物无法进入腹腔,有绞窄或嵌顿时,肠管活动消失,且回声减少、管壁增厚,液性内容物则明显增多,疝囊无回声。
3 讨论
腹股沟疝气作为外科常见疾病,可分为斜疝、直疝等类型,但又以斜疝最为多见。其中斜疝可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然后扩散后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外环,甚至滑入阴囊,好发于小儿与成年男性;直疝则主要是腹壁下动脉内侧直疝三角往后突出,未经过内环或滑入阴囊,好发于老年男性。股疝则多因疝囊经股环,同时股管往卵圆窝突出形成,好发于中老年经产女性,且容易出现嵌顿,而发生嵌顿后容易进展出绞窄性疝[6]。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气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不同的疝气选择的手术类型与切口入路等均有不同,为此术前明确诊断,对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判断,但并无典型症状,临床误诊率较高,无法对疾病及其类型进行鉴别诊断,从而无法有效提供可靠的依据[7]。超声诊断在临床应用广泛,证实有不错的价值,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在腹股沟疝气检查诊断中的价值,我院实施了相关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就收治的66例腹股沟疝气进行了研究,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且接受超声检查,发现超声检查诊断检出腹股沟疝气65例,检出率为98.48%,而误诊1例为股疝伴嵌顿。同时,对其超声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囊内回声不同,多为网膜样欠均匀质地的高回声或肠道回声;易复发性疝肠层次分明,蠕动性好,探头加压内容物后可进入腹腔,可见肠间少许液体;难复性疝内容物无法进入腹腔,有绞窄或嵌顿时,肠管活动消失,且回声减少、管壁增厚,液性内容物则明显增多,疝囊无回声。从文献报道中看出,典型腹股沟疝气主要有疝环、疝内容物、疝囊、疝外被盖四个部分,其中疝环是腹壁筋膜缺损,疝囊从疝环突出于腹壁外;疝囊则是腹膜壁层于疝环外突形成的囊袋,在疝环和腹膜连通处则为疝囊颈,其余为疝囊;疝内容物和疝的部位有关,也可能和小肠或大网膜活动度,以及腹腔脏器活动程度等有关,而升结肠、盲肠、阑尾等均可成为疝内容物;疝外被盖则是疝囊外各层组织总称,比如筋膜、皮下组织、皮肤及肌肉等。超声诊断(特别是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疝气四个部位,根据影像特点可判断内容物为肠管还是大网膜,从而为临床鉴别提供参考,若为肠管,则显示肠壁结构,肠腔有液性无回声区或肠内容物杂乱回声光点或气体样强回声光点,且有肠蠕动表现,彩超血流还可探及肠壁短线或星点状血流信号[8]。
结合文献与临床实践还发现,不同的疝气类型在超声图像上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可按照如下几点进行鉴别:第一,疝囊的外形明显不同,其中斜疝为椭圆形,上部为蒂柄状,直疝则为半球形,基底宽,股疝很小,为半球形,但基底窄。第二,疝囊走行差异明显,其中斜疝走行和腹股沟管一致,从外上往内下斜行,而直疝则为从上往下垂直,股疝则为从上往下垂直或环绕腹股沟韧带。第三,疝囊和腹腔相通处有所差异,斜疝疝囊在腹股沟管内扣和腹腔连通,而直疝则是直疝三角和腹腔连通,股疝则在腹股沟韧带后方股环和腹腔连通。第四,疝囊和阴囊之间的关系有所差异,斜疝疝囊在阴囊外上方,可滑入阴囊,而直疝则在阴囊上方但不滑入阴囊,股疝则在阴囊外侧,且不入阴囊[9]。第五,疝囊和腹股沟韧带关系有所差异,其中斜疝疝囊在腹股沟管韧带上方,二者走形几乎平行,而直疝则在腹股沟管韧带内上方,和腹股沟管韧带呈“V”形,股疝则在腹股沟管韧带前方,且股疝颈在腹股沟韧带后方,环绕韧带走行,呈“U”形。第六,疝囊颈和腹部下动脉关系有所差异,其中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则在腹壁下动脉内侧,股疝则在腹壁下动脉近端内下方。通过这些特征,一般可以进行不同腹股沟疝气的鉴别诊断,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此外,在临床诊断中,还需和腹壁脂肪瘤、鞘膜积液及隐睾等进行鉴别,因为部分疝气可误诊,尤其是隐睾[10]。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诊断腹股沟疝气有较高的检出率,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值得应用到腹股沟疝气诊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