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大豆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12-05秦艳春
秦艳春
(偏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山西偏关 036400)
1 国内外大豆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大豆,古称菽,是我国传统的粮食油料兼用作物,可制作加工成豆腐、酱油、豆油等,从豆油脚料中可提取出具有医用价值的大豆磷脂,大豆经脱脂并去除碳水化合物则可得到与动物蛋白相媲美的高营养大豆蛋白质产品,它还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大豆国际国内双循环产业链,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三农”经济创新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举足轻重之意义。
1.1 国内外大豆行业产业环境
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小、品种弱、产量低、需求旺,经济效益却不高,严重依赖进口。尽管我国已步入同世界深度互动、深度开放的新阶段,但全球大豆产量波动变化快,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直接波及大豆产业链,影响我国大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2 发展定位及政策法律依据
2019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目前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政策成基石,法律为准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强大豆区域产出能力建设,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让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
1.3 国内大豆行业运行现状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牢固,种植业结构矛盾突出,大豆自给率非常低,需求量和进口量都居世界首位,供求偏紧的格局高位运行,依赖进口调剂。大豆行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特别是田间配套设备不健全,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不通畅,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1.4 大豆行业前景及趋势分析
大豆在营养、药用、食用、饲用、工业价值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大豆市场发展前景广,潜力大。拓宽深挖产业链,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实现自主可控迫在眉睫。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农业双循环产业链,优化大豆进口链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保障国内粮食需求。
2 偏关县大豆种植资源与现状
偏关县位于黄河之滨,地处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资源丰富,光照足,全县播种面积有2.8×104hm2,杂粮种植面积大,豆类作物占比高,但整体种植呈分散状,尚未形成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点多面广,商品率低,品质不高。
3 偏关县大豆种植存在的困境与短板
老百姓的农耕思想陈旧、农商经济观念淡薄,大豆种植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投入人力成本过高,科技含量水平不高,种植方式粗放。耕地资源分散,产区不集中,农机具配套设备滞后,生产效率低,投入产出失衡,导致农民种植豆类的积极性不高,好的地块舍不得种豆,撂荒地、坡耕地、偏远贫瘠地成了大豆种植地。大豆品种缺少抗病、耐旱优质品种。施肥不合理,肥料总体利用率低。播种环节的品种选择与播种时间、适宜区域不科学,导致种子出苗率低。轮作制执行力度疲软,重茬种植导致植株矮小、生育慢、根瘤数少、根部病害重。药剂除草配方单一,忽视苗间除草。收割环节上无法把握最佳收割时机,人工作业时早收导致果实灌浆不饱满,晚收导致果荚开裂,影响收成。精深加工方面力度跟不上、附加值低,缺乏加工技术人才与机械设备。产销链环节聚力不够,产销脱节,没有形成统一收购平台,区域间供求不平衡。
4 解决路径对策
革除百姓传统耕销观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改变粗放种植思维惯性。借政策好机遇,大力推进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拓宽连片种植区。统筹利用好撂荒地、坡耕地、偏远贫瘠地等零散地种植,挖掘大豆种植面积潜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提升田间作业管理能力,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升科技含量,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有效增收。生茬地、轮作地适合种植大豆,翻、松、耙三结合深整地,改良土壤。选择适合偏关县种植、适宜机械化作业,通过审定或者引种备案的高产、高蛋白、高油、抗病、抗倒伏、抗逆、旱熟、耐密的优质品种。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温度湿度墒情择时精量点播,大垄双行栽培。推广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耕前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苗前苗中除草时精准施药,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发挥大豆高产集成技术促进加工环节提质增效。产销链方面深度挖掘加工产业环节,提升产品利用价值。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多元化市场,推进“合作社+双平台”建设,农民凝聚物力人力财力向合作社靠拢,扩大杂粮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依托平台发展线上线下订单农业,帮助农民增收。
5 结语
大豆种植事关国计民生,重视发展大豆产业,长远来看,是富民之策,亦是强国之略。产业富民能够持续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利于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农民获得感。产业壮大能够切实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整体保障能力,更好地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统筹好国际国内种植产业双循环市场,积极去应对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