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资源配置 提高水肥利用率确保黄河供水区粮食安全
2021-12-05河南省土壤肥料站孙笑梅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孙笑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 次赴河南调研,要求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强调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2019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提出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明确要求。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以及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国家分配给河南省的用水指标有限,引黄供水总量扩展空间不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合理调节农业用水,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是沿黄地区粮食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
一、河南黄河流域及黄河供水区
黄河是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河流,全长711 km,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1.68%,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6.10%,包含三门峡市、洛阳市、焦作市、新乡市、济源市、濮阳市、郑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共计29 个市县。就缺水的河南而言,黄河水不仅担负着流域内的供水任务,还肩负着沿黄及周边地区的供水重任。黄河供水区涉及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周口市、平顶山市、许昌市13 个省辖市和1 个济源市示范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8%,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1.8%,其中节水灌溉面积占全省节水灌溉面积的86.8%。
二、黄河供水区土肥水资源利用与农作物生产现状
(一)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黄河供水区年平均降水量694 mm,为全省年平均降水总量的90%;地表水资源量119.67 亿m3,地下水资源量115.84 亿m3,水资源总量191.98 亿m3。黄河供水区平均用水总量176.72 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92.37 亿m3、工业用水量42.58 亿m3、城乡生活用水量38.44 亿m3,分别占总用水量的52.27%、24.09%、21.75%。 2014年以来,黄河供水区用水总量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增幅较大,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总体上呈下降的态势。
(二)耕地与农业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实现了从粮食输入省到粮食调出省的转变。在5 个粮食调出省中,河南省水资源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均为最低,而农田灌溉面积约达66%,位居第2 位。黄河供水区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2.6%,其中,水田占全省水田的10.3%,水浇地占全省水浇地的84.3%,旱地占全省旱地的41.4%。2019年,黄河供水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5%,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77.7%,承担了河南省约66%的粮食、75%的瓜果、70%的蔬菜与食用菌生产的重任。
(三)肥料施肥现状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自2016年以来,河南省化肥施用量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2019年全省化肥施用量666.7 万t(折纯,下同),其中,单质氮(N)190.0 万t、磷肥89.7 万t、钾肥55.3 万t、复合肥332.5 万t。黄河供水区化肥施用量454.9 万t(折纯,下同),占全省化肥施用量的68.2%,其中,单质氮(N)128.9 万t,占全省单质氮(N)的67.8%,磷肥60.1 万t,占全省磷肥的67%,钾肥36.9 万t,占全省钾肥的66.7%,复合肥229万t,每667 m2平均施肥量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总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径流集中
黄河供水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山区和南部地区较大,北部平原较小;汛期水量偏多,非汛期水量偏小。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191.98 亿m3,2018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5 m3,耕地每667 m2平均水资源量279 m3,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4.5%、全国平均水平的13.7%。自然降雨不足且呈明显的时空分异,汛期(6—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山地丘陵区占总面积的1/4,集中了70%的地表径流。
(二)引黄供水保障度不高,水资源分配不协调
根据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河南省黄河用水指标55.4 亿m3,其中,干流35.67 亿m3,支流19.73亿m3。引黄灌区及其他用水区域引黄调蓄工程总库容不足4 亿m3,不能满足用水需求。近年,引黄灌区年均引水34.08 亿m3,2019年引水量46.30 亿m3,其中,干流36.39 亿m3,支流9.91 亿m3。受季节性以及取水难易程度等影响,出现了水资源分配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协调,干流、支流引水不均衡,引黄调蓄能力不足,引水与农田需水时间不匹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造成了“黄河水可用而不可靠”的局面。
(三)干旱高发频发,危及粮食生产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第五玉米种植生产大省。小麦自播种至收获历时8 个月,生育期内自然降雨量不足全年降雨量的50%,天然供水量严重不足。玉米虽然生活在雨季,但易发生阶段性干旱。相关资料统计显示,1960—2020年,河南农业气象干旱高发频发,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大。时间上,多次暴发春旱、夏旱;区域上,西部重于东部,北部重于南部。旱情发生时,若不能及时灌溉,将严重影响小麦、玉米产量。
(四)地表水保障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
黄河供水区覆盖全省大部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产区。全区尤其是豫北、豫西山地平原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农田灌溉供水保障程度低。在地表水不足或不能在农作物需水关键保证供水的情况下,多数地区不得不依赖开采地下水来满足农业用水需求。当前,黄河供水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平均达80%,开采程度较高,豫北、豫东平原的开采程度甚至达120%~140%,超采区面积达428.16 万hm2,占全省超采区总面积的96.4%。黄河供水区已形成了温县—孟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等较大漏斗区,其中,最大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漏斗区面积达67.60 万hm2,中心埋深达40.41 m。
(五)旱地占比大,粮食生产短板突出
黄河供水区内耕地面积510.99 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2.6%,其中,水田7.76 万hm2、水浇地386.57 万hm2、旱地116.65 万hm2,分别占黄河供水区相应面积的1.5%、75.6%、22.8%。旱地雨量不充沛时,由于没有及时的地表水、地下水供给,将成为粮食生产的洼地。
(六)水肥一体化投资大,大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小
喷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发展较快,但受其投入高的影响,主要应用于园艺等高附加值的作物上。近年,虽然粮食生产水肥一体化面积有所增加,但其投入高、收益低,主要依赖国家项目投资。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水肥一体化面积小麦10.9 万hm2、玉米7.81万hm2。
四、建议与对策
(一)工程蓄水,提升地表供水能力
充分挖掘地表水资源。一是进一步加强、完善引黄工程建设,尤其加强支流引水建设,留住过境水,为粮食丰产、稳产提供水源。二是在地下水超采区或丘陵坡地,以蓄积和高效利用自然降水为核心,配置集雨窖(池),蓄积自然降水,减少地表径流。三是在城镇以及农村居民区实施雨水、污水分离,并将收集的雨水应用于农业灌溉,缓解供水压力。
(二)引(浇)水补源,提升地下应急供水能力
近年,河南省补源用水增加,对地下水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分布一般呈点状、线状,补源面积小,收效甚微。耕地分布区域广、面积大及地表水丰沛时,应给予粮食作物灌溉补贴政策,平原区施肥前期适当增加农田灌溉量,既能提高农作物产出,又能对地下水进行有效补充。若遇干旱时,有充足的地下水可抽取救急,确保农作物生长,粮食稳产高产。
(三)水肥一体化,提升水肥利用效率
当前,由于劳动力转移以及作物后期株高的限制,全省小麦追肥率不足50%,玉米则以一次性种肥同播为主。增加对粮食生产大省的节水设施投入,不但可以给作物供水,肥料也可以随水带入,在粮食作物上实现水与氮肥的轻简化、分次化、及时化、高效化供应,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四)四水协调,均衡满足各业用水需求
我国用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28%的肥料生产出占世界20%的粮食、30%的水果、50%的蔬菜供养占世界20%的人口。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仍有较大缺口。2020年1—12 月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4 262.1万t,同比增加3 117.5 万t,增幅27.97%。在现有技术与设施以及不确定的气象因素条件下,粮食用水不能一味压减,限定灌溉模式,应合理调节农业用水,将超量用水压下来,将不足水补上去。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多方面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根本,全面、均衡调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及粮食用水、油料用水、蔬菜用水、果树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