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原生艺术的价值思考

2021-12-05姜洁欣

艺术品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

姜洁欣

一、原生艺术初定义

“原生艺术”(Art Brut)是法国艺术家杜布菲1首创的艺术概念。1945 年的一次偶然参观结束后,促使杜布菲付出十余年的努力在推动原生艺术的历程之中。杜布菲扮演的是“整合者”的身份,他将三种独立于学院艺术之外蔓生的艺术从被人们忽略的阴暗角落里挖掘出来,予以正名,并努力将其从边缘地带逐渐领到大众与世界面前。

杜布菲最初这样定义原生艺术,“(原生艺术包括)各种类型的作品——素描、彩画、刺绣、手塑品、小雕像等等——显现出自发与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尽可能最少地依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陈词滥调,而且作者都是些默默无闻的,与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原生艺术是源于自发的冲动,受到幻想甚至精神错乱的驱使,远离常规的艺术。”上述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自发、混乱、稚拙、想象、疯狂、私密等词语用来形容这种艺术恰如其妙,但实际作品并未那般晦涩难懂,甚至还充满别样心思;只因他们的作品中主题、题材以及表达方式从来都不受古典或流行艺术的影响,创作完全出自内心,同时原生艺术不存在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延续,“它们没有清晰可见的源头,也没有明显的传承体系”2,是一种“没有先例可循的艺术”3。“原生艺术从一开始就被创造性的图像所包围,这种图像不受任何外部形式或鼓励的影响,不是从哪里出现的,独立于任何的传统或是文化背景。从普林茨霍恩到杜布菲,学者们一再强调他们没有清晰可见的源头,也没有明显的传承体系,他们从天而降;自发创作的实例似乎构成了’没有传统的艺术’。”4

自原生艺术诞生之时,它就因创作群体的特殊性备受争议,主流艺术展览常将这些作品拒之门外,使之难以走入大众视野。但是它还是一路走过艰苦历程,最终逐渐被欧洲其他国家所接受并且推行。除了推广原生艺术以外,国外学者还结合原生艺术做了大量的精神康复的研究,跨界共同来探寻更好的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为精神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愈发展到现代,原生艺术在中国的定义范围实际上在不断缩小。中国原生艺术现在其实差不多是与精神疾病患者艺术和未被接受过艺术培训者的艺术划等号的。

二、中国原生艺术发展现状及困境

“如果说原生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隐藏面,它对艺坛的影响力有可能渗透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远、还要广。”5事实上,原生艺术在其他欧洲国家发展得确实远比想象中更加成熟,艺术理论、艺术作品甚至于构建的原生艺术收藏馆都非常完备,同时跨学科的干预精神治疗也有了相当成果。

但是这种小众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境遇却不甚乐观、甚至备受阻拦,“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原生艺术的存在,它是显得那么遥远而陌生。”6中国公众压根不清楚原生艺术到底为何物,又或者听说过但对其概念十分模糊。尽管其境遇惨淡,可还是有一部分学者执着于“小众艺术”,希望尽力来填补中国关于这一领域的空白。他们做过的努力包括翻译西方相关原生艺术书籍、成立原生艺术的相关项目、挖掘发展中国本土的原生艺术家等等,将“墙外梅香”、“无名春天”,“清泉也是巨浪”等极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词语赋予它,对它有所期待,希望它能够拥有超脱传统艺术的强大力量,迸发出新生的盛放火苗。

原生艺术进入中国后,各种“不适应”很快就表现出来。自杜布菲为原生艺术定义之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行,往日的原生艺术理论也没有紧跟时代,最后使得今日的中国艺术家们一时难以接受。毕竟最初原生艺术理论家一开始便声称“陈列在展览厅和画廊里的那些传统艺术是缺乏个体独创性的寄生替代品”7,并且坚信“真正的艺术在别处”。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这种艺术理念正确或者错误,这种艺术美丽还是丑陋,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时代更迭,艺术更新是社会遵循的正常规律,但要人们顷刻放弃传承已久的传统文化艺术或者说是古典艺术,还要被迫安上“假艺术”的名号,未免也太过残忍。更何况这与中国深厚的文化理念实在相冲,而且文化艺术的观念也不可能更新得那么迅速,一时难以接受完全在情理之中。

那么在中国,推崇原生艺术的最大困难便在于原生艺术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层理念发生冲突碰撞,且国人难以在短时间内面对、接受。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一直过分强调要以世俗社会为中心,在中国人隐藏的惯性思维当中,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社会、依附社会。所以导致中国传统艺术不是为自己服务的,它们通常围绕着社会、经济、政治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中国人的内心、情绪通常内敛,认为不加掩饰地自由表达很危险。中国人大抵已经习惯了用某种特殊意象来进行特殊情绪表达,文人画便是一个很好例子。同时中国传统艺术还讲究传承与派别,离开了传承就无所谓谈艺术,这也与原生艺术完全相悖。

从以往创作的原生艺术作品来看,单从绘画方面来讲,那些无规则、无章法、“无意义”的笔触、画面就很难敲醒中国人的内心,主题、题材、创作过程的相对陌生化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郭海平8曾经用“真善美”来简单阐释分析过两者的差异,“(我们)常常听到的(中国传统艺术)’美就是善,善就是美’。正因为如此,以’真为美’的原生艺术在中国不被理解,甚至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也就不足为奇了。”9“善为美”的中国传统艺术和“真为美”的原生艺术本质上也是有差别的。同时,中国传统艺术是对技术、技法、理论知识的继承之后的自我语言的再创造、而原生艺术是没有技法、规则的,是自发产生的,是对生活、情感、两性关系、自我认知的表达,它不是用来满足任何人的。

在中国漫长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中,人与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至逐渐消失,内心鲜有喘息表达的机会。传统的宣传教育不断导致天性被扼杀,而最为惊厄的是,大部分人在现实中的这种丧失是不知不觉的。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的今天,在应试教育日益重技轻道的今天,强调审美的创造性尤为重要。”10其实不光审美需要创造性,包括其他方面更需要谈创新。

以上种种原因堆积,原生艺术的出现确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史提出严峻的挑战: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人人为艺术还是艺术为人人呢?针对此种疑问,我认为原生艺术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来打破束缚已久的囹圄桎梏,发展创造性艺术。“要相信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始终蕴藏着一种渴望摆脱各种定式束缚的潜能,潜能一旦被激发,灵光便顿时能乍现。”11

三、机遇期望

原生艺术在西方也并非最初就饱受赞誉的,它也曾遭受过“专业(西方)艺术世界的主流的排斥”,还有“支撑主流艺术市场的文化的排挤或是边缘化”12。那么换个维度思考,当今原生艺术在中国的境遇如同当初西方的情景重演,那它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是否也能取得成效呢?这也是最初推进原生艺术的中国前辈们的共同期许吧。

在当时的欧洲前卫艺术界,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精英分子都给予杜布菲非常有利的支持。所以原生艺术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西方艺术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当时世界格局的剧变,西方文化已经走投无路,在原有的艺术经验当中已经完全找不到新的创作动力和灵感来源。那么同理所得,中国是否也可以吸取这一方面的既有经验,重新挖掘其有利优势,重新运用到中国领域呢?初始提出这一艺术概念时,原生艺术理论家们就向大众提出以下问题。“原生艺术对我们人类文明走向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是对人类艺术史缺失部分的补充?原生艺术是否促使我们对患者产生了新的看法?我们又当如何定义?这也是原生艺术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同时,这也在向中国发问。我们的当代艺术应当怎么办?“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已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既当他们的传统文化艺术难以应对现代文明诸多严峻挑战的时刻,原生艺术则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养分,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原生艺术的推动就不可能有西方现代艺术的繁荣。”13

“我们的社会中对那些独特的勇敢者敞开一扇门,这些人躲开了露面的机会和灯光,在内心需要的感召下,力图降入黑暗中寻找自我。”引入原生艺术的文化,挖掘精神障碍康复者的艺术天赋,通过这些艺术去改变公众的感知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也许是改变和完善我们现存法律、教育、社会管理机制之前必做的工作。只有将艺术从专业和标准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艺术才有可能发挥它为人心灵服务的最大作用,反之,它必然会导致人的精神越来越空虚、孤独、分裂和压抑。

原生艺术是长期被中国人忽视的一种反映人天性的珍贵视觉形式,其中蕴藏的精神便是人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和崇敬,挖掘和推广原生艺术表达的就是人对自己内在自然的尊敬。在对这些视觉形式的凝视中进一步发现心灵世界中存在着一道紧闭已久的门,透过这道门的缝隙让人们能够从这道门外看见原来还有着一个无比广阔的自由世界存在,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有可能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残缺,以及修复这个残缺的重要性,这也许就是一种生命的觉悟与觉醒。

原生艺术对于今天中国人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让艺术恢复为人生命服务的原始功能,即通过这类艺术的表现来了解一个生命的真实需要,我们才有可能为这个生命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另一方面,这些原生艺术可以帮助人类找回与自然的联系方式,这时,我们才有可能走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泥潭。共同呼吁,共同期待。

注释

1 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年7月31日生,法国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二战后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其创作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并广泛使用各种手段(材料)创造多种风格。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称为原生艺术(粗、生、涩艺术)、涂抹派或塔希主义。被称为“原生艺术之父”。

2 约翰·梅泽尔斯,《原生创作》(Raw Creation),1996。

3 维克多·马斯格雷夫,《边缘者》(Outsiders),1979。

4 大卫麦克拉根:《原生视觉》(Raw Vision),1997。

5 洪米贞,《原生艺术的故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第6页。

6 张天志在《原生艺术手册》序言,《无名的春天》 。

7 杜布菲,1948年10月。

8 郭海平《原生艺术手册》,序言二《迟到的艺术》。

9 郭海平《原生艺术手册》,序言二《迟到的艺术》。

10《美学是什么》。

11 郭海平,《中国原生艺术》,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12 科林罗兹《边缘者艺术自发的非世俗标准性》(Outside Art Spontaneous Alternatives)。

13 郭海平,《中国原生艺术》,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纸的艺术
少年力斗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