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纪念性雕塑设计策略*
2021-12-05刘海岸于伟陈鹤升
刘海岸 于伟 陈鹤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美育工作的建设,强调了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学校的美育工作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行动,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在美育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校园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校园环境点睛之笔的校园纪念性雕塑,通过展示人文方面的闪光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由此可见,校园纪念性雕塑是大学校园自身育人环境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是当下高校美育建设的重要一环。
纵观近年来的大学校园雕塑设计,随着雕塑数量的增加,文脉脱离、文化缺失、创意匮乏、内容雷同、形式单一等问题凸显。造成文脉脱离的原因主要是雕塑的创作选题没有充分挖掘所在高校自身的素材资源。造成形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原因是创作者在雕塑选题的切入点方面缺乏深入思考。这些原因都最终导致校园雕塑的呈现与当下高校美育环境建设的新要求存在差距。
笔者认为,在纪念性雕塑、装饰雕塑、标志雕塑等类别中,尤其以纪念性雕塑更能发挥出校园美育的功效。在新时代美育要求下,高校纪念性雕塑在构思立意、形式推敲、情感传达、塑造呈现等方面都呈现新的内涵。具体来说,可从展现时代精神,挖掘学校文脉,提炼雕塑原型,丰富形式功能,运用数字技术五个方面去把握。
一、高校纪念性雕塑的设计应该展现新时代的精神
优秀的雕塑作为物化的精神载体,传递着一个个时代的价值方向。比如,雕塑《艰苦的岁月》传神地刻画了红军长征中的战士们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在面对艰难的生活时,没有害怕退缩,而是积极乐观、苦中作乐,对美好生活的到来充满向往。《庆丰收》组雕以建设祖国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对象,表现人民当家做主凭借勤劳的付出建设家园、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雕塑《五月的风》用动态化的优美造型以及鲜艳的颜色表现出了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时代进取精神。历史的车轮行驶到当下,中国进入了崭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比任何时代都强烈。
那么,新时代的雕塑应该体现什么时代精神呢?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其意义传达也是高校纪念性雕塑施展美育功效的载体。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建设祖国的主力军的大本营,应该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而通过雕塑形象将这种力量传达出来,融入校园环境中,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都是巨大的精神鼓舞。
二、高校纪念性雕塑的设计应充分挖掘学校的文脉
雕塑在价值传达的过程中如果表达得过于生硬,泛泛的说教式的图解意义并不能深入青年学子的内心,也就起不到美育的作用。唯有巧妙的构思,挖掘出每个高校文化中独特的闪光点,结合优美的造型才能凸显美育的意义。每一个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经过日积月累,凝结出不同的文化,其意义和新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是当下时代精神生动的注解。比如,清华大学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经历百年沧桑的清华大学孕育出独特的校园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师生的人生追求。南京大学的底蕴非常丰厚,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激励着南大人锐意进取,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奋斗。而笔者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它是中国共产党为迎接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创建的第一所正规高等学校。在大工,“学在大工”是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老一辈学者的科学奉献事迹,建校初期师生的奋斗故事,优秀教师教书育人的典型故事,这些创作的素材既是“学在大工”校园文化的有力体现,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因而,作为校园纪念性雕塑的题材来源是非常贴切的选择。
三、高校纪念性雕塑的设计应重在雕塑原型的提炼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出的艺术形象是纪念性雕塑能否打动人的关键。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从事的行业、取得的重要成就、自身相貌特征、精神气质等都是深入挖掘艺术原型的方面。雕塑设计者面对这些纷繁的素材信息,需进行综合性思考、筛选与甄别、艺术化加工,最终提炼出鲜明的艺术原型来。以笔者创作的校园浮雕《岁月如彩》为例,该雕塑是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已故教授侯毓汾为表现对象。侯毓汾教授是新中国老一辈染料学科的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她在染料化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将这位温婉尔雅的科学家的风采通过典型的艺术原型展现出来呢?笔者认为孤立的人像雕塑样式较为单调,已不能满足在校师生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侯教授的艺术原型应该是优美而鲜活的,应多一些人情味,让雕塑和师生平等对话,让师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回想学校的历史并接受雕塑所带来的教育意义,于是笔者在多种文献信息中进行挖掘,筛选出体现其精神气质的图像资料作为参考,并且,选定化学实验工具、染织布料的艺术化线条作为烘托人物主体的身份成就的辅助表现因素,最终,一位为新中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女科学家的艺术原型就呈现出来,她的音容笑貌将给宁静的校园增添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四、高校纪念性雕塑的设计应该丰富形式功能
在人们的印象里,纪念性雕塑通常以名人的头像、胸像、坐像、立像的构图形式呈现,美育形式较为单一。而新时代的美育工作应该重视创新、扩充资源,多渠道丰富充实美育资源。笔者认为,在当今审美潮流、时尚品位的影响下,高校纪念性雕塑的呈现渠道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立在固定场域的大型人像雕塑外,雕塑人物形象还可以和校园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比如,小型的笔筒、水杯、纪念册、钥匙扣、相框等学生生活用品和礼品,以多渠道的形式将纪念性雕塑的主题、文化符号、艺术原型融入美育的全过程中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这在无形中能更加强化学生新时代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的责任感,还能增强其传承弘扬优秀学风、校风的使命感。笔者还是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其经过历史沉淀的校园文化包括“学在大工”“开拓创新”“海纳百川”“大国工匠”“连理玉兰”等。雕塑设计者从中概括出典型的艺术原型,作为雕塑创意的视觉符号,再结合当代的时尚设计元素以及简单的功能性,就可以创新设计出具有宣传效果的大工特色校园文创纪念品,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全方位立体化呈现。
五、数字化造型技术可在高校纪念性雕塑的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的发展使数字化造型技术更加成熟,其正在悄然改变着雕塑创作的过程。首先,在原型提炼阶段,借助数码绘图板或数位屏、带有压感识别的电磁笔以及相应的二维设计软件,艺术家就能在计算机屏幕中将虚拟的二维艺术原型轻松地绘制出来,并可以利用相关软件的功能进行各种设计想法的修改。其次,在造型推演阶段,数字三维软件的开发几乎彻底解放了雕塑设计者的造型思维,为其提供任意想象的空间。设计者在方案深化的过程中能绕开传统雕塑制作过程中泥塑小稿、大稿等的制作环节,在虚拟的空间中推演出想得到的所有造型。3dmax、maya、3dcoat、Rhino、Zbrush、JDpaint 等软件都运用不同的逻辑算法帮助设计者完成造型,而功能特点又各有差异。Zbrush 侧重于圆雕造型,强大的多边形网格编辑模式,可以对雕塑的细节进行深入刻画。实时对称功能可以帮助设计者省去传统塑造中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它支持足够多面数的高精度模型要求,并且,该软件为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雕刻笔刷选项,能在细节塑造中模拟出传统泥塑造型中的各种塑痕效果,这为人物形象的表现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JDpaint 是专门针对浮雕的设计而研发的造型软件。特别值得一提的该软件中强大的导动命令功能,通过调节各种参数值,可以快速雕刻出各种有变化的精美线条造型。最后,在造型输出阶段,3D 打印技术与CNC 数控雕刻技术在虚拟雕塑造型的实体化输出中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整个实体模型呈现过程几乎全部由机器完成,省掉了不少的人力。
以上是笔者对于新时代高校纪念性雕塑设计策略的一点心得体会。综合这五个方面来看,展现时代精神是根本核心,是雕塑设计的遵循方向。而挖掘高校各自的文脉将使雕塑精神的传达更加接地气。通过提炼出惟妙惟肖的雕塑原型使雕塑的艺术表现力更加准确。雕塑原型结合文创产品,利用时尚潮流的功能形式,丰富美育途径是高校纪念性雕塑设计的创新性尝试。雕塑设计者运用数字技术对创作过程进行优化是设计手段的创新。希望这些见解能对当今的高校雕塑设计展开思路,提供借鉴。
六、结语
总之,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雕塑设计者作为美好环境的缔造者,有义务去不断思考、创新、实践更加有效的艺术设计方法。通过巧妙的构思立意、精湛的形式推敲、深刻的情感传达、数字化的设计手段创作出更多的符合新时代美育要求的纪念性雕塑艺术,为大学校园增添更多美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