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的研究分析

2021-12-05李宓

艺术品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花鼓戏民族民间小调

李宓

自钢琴音乐在我国发轫之处,我国音乐家们便对钢琴音乐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间关系界定、融合发展及民族特色彰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不断地尝试。我国第一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者赵元任先生便提出“以西乐之长处,补中乐之缺点”的钢琴作品创作主张,在其思想的引领下探索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元素结合的钢琴音乐创作。1934 年,贺绿汀先生创作《牧童短笛》,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调与西洋作曲技法有机结合,是我国最早具有复调思维,将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创作方式融合的中国钢琴云音乐作品。此部作品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由探索阶段跃迁至成熟阶段的里程碑。由湖南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璀璨的瑰宝,更是最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代表之一。由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继承了湖南民乐的基本风格,融会贯通了西方钢琴音乐创作技巧与技法,并在文化浸润与情感熏陶下形成旋律多声、结构多层等特质,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下文将从湖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特点出发,结合优秀的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阐释其创作中运用的民族元素及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

湖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湖南人民劳动与生活中形成了可表达不同情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既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欢快愉悦的花灯;又有低沉哀怨的曲艺、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更有激昂奋进的革命歌曲。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曲体多样、结构多变,具体可分为花鼓戏、民歌、戏曲说唱、劳动号子、花灯及革命歌曲六中形式。

以湖南花鼓戏为例,湖南花鼓戏是一种地方小戏,具有旋律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其由民歌、山歌发展而来,最具特色的便是其曲牌小调。湖南花鼓戏小调包括民歌小调与丝弦小调。其中民歌小调不仅是最原汁原味的湖南本土音乐,而且是早期湖南花鼓戏创作的主要素材,其特点在于质朴自然、旋律悠扬、节奏明快。丝弦小调则有江浙一带引入,特点为如泣如诉、哀婉典雅。湖南花鼓戏中的曲牌包括走场牌子与锣鼓牌子,其中走场牌子是在乐曲中加入大过门,以小过门断句。锣鼓牌子则以唢呐等伴奏,使得音乐旋律高潮迭起。

湖南处于长江中游,境内广泛分布着丘陵与大山,因此,湖南地区的山歌广为流传。山歌具有极强的表情作用,湖南当地居民将传统山歌划分为三种类型:高腔山歌节奏较为自由,旋律风格多变,并且曲调高亢;平腔山歌绵长且意境深远,曲调柔和平缓,结构较为严谨,多为男子在野外放声高唱,并且,常常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柔和优美,曲调悠长,多为女子在室内歌唱。

湖南地方小调生活意蕴浓厚,多形成于湖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曲调婉转,情感细腻,结构丰富。湖南小调一般采用五声调式,在“徽”“商”上微微提升,形成具有独特地域及民族风格的特性调式[2]。

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意境深远,浩如烟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得湖南民族民间音乐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二、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

湖南民族民间音乐受到历史时代变迁、地理环境、民族差异性、方言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纵横交错、复杂多变的艺术体系,不同形式的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有其特色的曲式结构、创作技法、旋律风格等。悠久的历史、多变的曲体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使得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成为音乐家们改编创作的重要素材。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之初,虽然我国音乐家有意识地将西洋音乐创作技法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结合为有机整体,但受制于钢琴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完善、钢琴音乐演奏与演唱技巧不成熟,发展之初的中国钢琴音乐只有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而未能实现民族音乐元素的渗透与融合。《牧童短笛》可谓开创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技法、旋律风格革新及“容西于中”的先河,随后涌现了诸多具有民族意蕴、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改编钢琴作品。由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也在此时开始快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质。按照创作素材,可以将由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由湖南花鼓戏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

湖南花鼓戏的音调、曲调、伴奏乐器及唱腔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加之湖南花鼓戏以小调与民歌为基础,具有音乐的图画性,一般为戏剧情节片段为内容,不仅具有音乐价值,还兼具音乐叙事与情感表达的作用。因此,湖南花鼓戏成为改编钢琴作品的重要素材之一。

《浏阳河》是一首湖南花鼓戏歌曲,极具湖南地域特色。该歌曲曲调源自湖南传统花鼓戏《田寡妇看瓜》中《秋生送瓜》唱段,后由朱立奇、唐璧光、徐叔华作曲赋词创作出《浏阳河》歌曲,经过歌唱家的演绎与诠释家喻户晓。

作曲家王建中及储望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分别改变为同名钢琴作品《浏阳河》。其中王建中改编的钢琴作品版本当前流传最为广泛,曲谱保存完整[1]。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也被诸多音乐家改变为钢琴作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葛顺中将《刘海砍樵》改编为同名钢琴组曲。改编钢琴作品中沿用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戏剧情节,全曲分为《清晨砍樵》 《胡秀英》 《成姻》三个乐章。各乐章都为羽调式。在旋律方面,作曲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运用自由曲式、变奏曲式等对原花鼓戏的旋律进行了改编,使得改编钢琴组曲,在最大化保留湖南花鼓戏特性调式的基础上,融合西洋钢琴音乐创作技巧。1986 年储望华创作了《刘海砍樵》钢琴作品,并于1999 年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整部钢琴作品也分为三个乐章。作曲家储望华以湖南花鼓戏伴奏乐器及人声的音色为素材,采用适当的音型模仿了湖南花鼓戏中“徽”音微升的特性调式,采用大量的前倚音装饰音模仿《刘海砍樵》花鼓戏的润腔效果,加之语言特色与花鼓戏和谐统一,可谓是抓准了湖南花鼓戏的神韵。整部由《刘海砍樵》改编而来的同名钢琴作品旋律质朴自然、曲调多变交织、情感真挚浓烈、湖南地域及民间音乐特色突出,充分体现了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质。

(二)由湖南民歌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

20 世纪70 年代末期,由音乐家谭盾创作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钢琴组曲借鉴了湖南地区流传的五句子山歌,以湘楚文化为背景,以湖南山水景物为底色,以湖南民歌为素材,并融合了西方音乐特色及时代元素,旋律优美动听、民族文化内涵深厚。以《欢》为例,在吸纳湖南民歌音乐艺术风格之外,作曲家谭盾还以中国五声调式为基础,突出了民族的融合与一体化音乐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的西洋及现代化调式处理方式,如,非三度音叠置音程,使得钢琴作品更好地模仿湖南民歌“大调音程”的语言特点。不仅如此,钢琴作品中不仅保留了湖南民歌伴奏乐器,而且大量运用了中国古典器乐,如古筝、锣鼓等,使得中国古典音乐于民族民间音乐在表达方式、情感基调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徐新圃创作的《采槟榔》钢琴作品也由湖南民歌改编而来,整部作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民歌的曲调,且在演奏技法上进行了革新,使得演奏难度降低,且内容通俗易懂,适于传唱。

三、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蕴含的民族元素

单纯从音乐艺术层面来看,由湖南民间音乐改编而来的钢琴乐曲的创作,借鉴了民族音乐元素、模仿了民族乐器演奏音色、汲取了地方戏曲的精华。

例如,《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直接运用了湖南民歌旋律;《新嫂嫂》则对湖南小调旋律进行了改编,通过高八度等手法使得作品旋律活泼,表现出儿童对新嫂嫂的夸赞之情。再如谭盾的《秋月》通过高声部连续下行琶音营造了中国古传统乐器古琴、古筝的刮音,加之对西方音乐和声的创新,使得整部作品蕴含着中国传统古典器乐的韵味与意境[3]。

作曲家们创作的改编钢琴作品,绝不局限在对湖南民间音乐曲式结构、曲调、旋律的改编或直接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图画性、感染力呈现湖南地区优美独特、和谐宜人的自然风光,以及在湖南悠久历史中人们生产生活所形成的独特风俗与精神风貌。

例如,作曲家创作的《浏阳河》便呈现出湖南人杰地灵、优美悠长的自然风光,尤其是9 连音演奏,模拟出水波荡漾的意蕴。再如,谭盾创作的《八福山水画的回忆》中的《荒野》,表现出既浪漫又阴森的意境,在人与自然、与鬼神的交流中找到一种音乐与湖南地方文化的连接点、契合点。

四、结束语

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体现出中国音乐家的民族寻根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意识的觉醒。无论是对湖南民间音乐曲调、旋律等直接运用、改编,汲取地方戏曲的精髓,还是以音乐呈现湖南地区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都需要作曲家极高的音乐艺术造诣,深厚的民族情怀。未来,中国钢琴音乐将坚定不移地走向民族化与本土化发展的大道,借湖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特性的阐释、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的列举及对其透射的民族元素及民族文化内涵的领悟,希望能够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花鼓戏民族民间小调
浅谈常德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Colorful you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