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触与情感表达
——凡·高与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绘画

2021-12-05吴梦冰

艺术品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笔触印象派米勒

吴梦冰

笔触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不单单是为作品主题与画面服务的,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画家情感表达的直观体现。“笔法本身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力,增强艺术作品的美感。它是画笔在运动中的痕迹,承载着画家和观者的信息通道,宣泄画家的个性观念和情感思想。[1]”凡·高对米勒推崇备至,他从米勒的画中看到劳动人民身上散发出的光芒,凡·高用他热烈的语言演绎了米勒的精神,在作品中迸发出强烈的情感。

一、对凡·高的认识

森特·威廉·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出生在荷兰宗德尔特。凡·高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被认为是继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之后最伟大的荷兰画家,也是最伟大的后印象派画家之一。他作品中具有特色的笔触、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轮廓形式,对现代艺术中表现主义的潮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野兽派画家、苏蒂恩和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凡·高一生中创作了864 幅油画、1037 幅素描和150 张水彩画,尽管如此,他在世时只卖出了一幅作品,但在他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却在艺术市场上拍出了天价。

16 岁时,凡·高被父母送去海牙的古比尔艺术公司做推销艺术品的学徒,这里的工作经历为他日后成为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期间,凡·高接触到了大量优秀画家的作品,如伦勃朗、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斐迪南· 维克多·欧根·德拉克洛瓦(Ferdinand-Victor-Eugene Delacroix,1798—1863)以及一些巴比松派的画家,凡·高对他们的作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1880 年,27 岁的凡·高决定开始正式学习绘画。他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注册入学,但他的艺术观念非常独特,他觉得学院派的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禁锢,便很快退出了。1886 年,凡·高又进入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与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结识并交往。但这一次的学院学习也与上一段学院学习经历一样,只持续了短短两个月,凡·高便起身前往了巴黎。凡·高来到巴黎后,接触到了印象派绘画与日本浮世绘,印象派明亮的色彩与浮世绘的线条,对凡·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凡·高有在学院里学习绘画的经历,但是他的作品并没有趋向于学院派艺术,也没有走向古典主义或理想主义,他的绘画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风格。凡·高十分敬仰米勒,从1880 年开始,凡·高便开始一直临摹米勒的作品,整整十年间,临摹过数百幅米勒的作品。凡·高曾在信中告诉他的弟弟提奥·凡·高(Theo van Gogh,1857 一1891):“你寄来的米勒的画让我非常高兴,我正狂热地研究它们。好久没有见到真正的艺术了,我有些懈怠,但这次的画重新唤醒了我。”

他在米勒的绘画作品中,看到平凡的劳动人民身上散发着闪耀的光芒,他对农民怀有着虔诚的敬意,他认为农民是淳朴与谦逊的,他们亲近土地与自然,能够真正体会生活的本质,因此,凡·高希望通过用绘画的形式给与农民慰藉与帮助,引导人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凡·高在他的作品中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紧密排列的线条刻画画面的物体,他画面中的每一个笔触、每一根线条都传达出他内心强烈的情感。他的线条是有力量的、有节奏的、有情境的,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笔触的变化实现了自我个人情感的表达。在凡·高的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运用了十分鲜明亮丽的色彩,他对于色彩感知的敏感度极高,受到法国印象派色彩与日本浮世绘色彩的影响后,他开始极其大胆的用色,很多作品都呈现出较为强烈的色彩与色块冲击,凡·高运用强烈的对比色来刻画物体,通过色彩的冲击与呈现来增强画面主体的表现效果。

二、凡·高不同时期笔触的特点

凡·高早期在海牙、德伦特、纽南和安特卫普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那时他的笔触还是服务于物体的外形,在《吃土豆的人》中,凡·高的笔触还略显笨拙,他运用笨拙的线条直接厚涂去刻画物体的体量感,展现出农民们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以后吃土豆的画面,给人一种淳朴的感觉,这一时期他还没有形成自我独特的笔触特点。

巴黎时期和阿尔时期是凡·高绘画创作的成熟时期,凡·高来到巴黎后,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凡·高开始运用一些点彩的笔触,但与修拉的点彩并不相同,而是将点彩这一绘画语言运用到他自己的绘画中。阿尔时期是凡·高的创作高峰,在《前景有鸢尾花的阿尔风景》中,他的笔触开始变得狂放,他根据描绘的对象需要来安排线条的虚实,通过控制用笔的力度表现出线条轻重虚实。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够看到会有一些色块的表达,并不完全是线条。

晚期是凡·高在圣雷米和奥威尔的时期,这一时期凡·高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大胆,他强烈的情绪在画面中,通过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星夜》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凡·高的笔触具有强烈的力度感,他运用黑线来勾勒物体的外轮廓,用厚重的笔触来堆积画面,画中旋转、断续的短线、弯曲的紧密排列的线条,以及互补色的运用都增强了他画面的表现性。这一时期在他的画面中,已经看不到色块,全部都是通过线条来表达,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运动感,线条的细致与多变增强了绘画的象征性意义,他这种独特的笔触是从大自然中提取出来具有心灵意味的象征,“一种既强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情感意境之美油然而生[2]”,这是他内心情感的流露,是凡·高对自然、生命、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

三、凡·高与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的联系

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画家们主张关注自然,追求现实生活的纯真与质朴,挖掘自然表面下更深层次的朴素、善良的人性之美,以细腻、真实的手法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他们所看到的自然景象与人文风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感受与情怀,从而引起观众人性情感的共鸣。自然主义画家勒帕热接受过传统学院绘画的学习,他描绘出来的事物平坦、光滑而理想化,同时,他又吸收借鉴印象派松动的笔触特点,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笔触大多细腻平滑又带有丰富的变化。他在刻画远处的景致时会运用大笔触平涂,在刻画主体人物与靠前的物体时,会运用细腻、细小的笔触去仔细刻画。勒帕热把严谨、细致地观察和表现自然作为他的艺术追求,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的美好生活场景,他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也就具备了真诚朴实的品格,他所刻画的农民形象始终保持着真实的感觉,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凡与善良,勒帕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在作品中,使他在画面中时刻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注和颂扬,传达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凡·高也与勒帕热非常相似,勒帕热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怀着这份珍贵的情感来进行创作,凡·高同情与怜悯平凡的劳动人民,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那些默默辛苦劳作、勤劳善良的农民的赞美与歌颂。

凡·高在绘画上受到了米勒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绘画题材上的影响,凡·高和米勒一样热衷于刻画伟大的劳动人民;另一方面是情感表达的影响,自然主义的画家们强调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再现,是对事物的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凡·高认为绘画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内心的情感,因此,凡·高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旋转、断断续续、紧密排列的笔触来表达自我内心强烈的情感。正如凡·高所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3]”。凡·高的作品传达出了他对于艺术的执着以及对于生命的渴望。

四、总结

在绘画作品中,笔触与情感表达是相辅相成的,笔触流露出了画家的内心情感,情感表达促使画家更好的处理画面笔触。凡·高热爱大自然,从小就爱仔细的观察自然,自然主义绘画所倡导的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艺术理念,为凡·高的艺术道路指引了方向,他敬仰米勒等自然主义画家画面中自然纯朴的东西,他独特的笔触形式在画面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展现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生命的渴望,他强烈的情感就像是笔尖的舞者,在画面中尽情的跳跃,肆意的迸发。

猜你喜欢

笔触印象派米勒
艺术之春
名家
「印象派画家」金农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梵高:笔触与激情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