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市秦州区农业农村工作成效及问题建议

2021-12-05韩向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4期
关键词:秦州全区集体经济

韩向玲

(天水市秦州区农业农村局,甘肃天水741000)

天水市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天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属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大陆性半高寒半湿润气候。海拔1130~2 700 m,年降水量375 mm,年均气温12.5℃,无霜期170 d左右。全区总面积2 442 km2,总人口71.26万人,辖7个街道办事处43个社区居委会和16镇420个行政村,2019年全区有耕地面积63 333.33 hm2,果园11 253.33 hm2,林地72 873.33 hm2,牧草地45 466.67 hm2,城乡居民地5 780 hm2,交通用地5 346.67hm2,水域80hm2,尚有未利用土地35520 hm2。近年来,秦州区围绕特色产业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新主体,打造新业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明显。

1 秦州区农业农村工作成效

1.1 发展壮大富民产业

秦州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任务。一是狠抓到户资金落实。2019年秦州区整合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1 208.5万元,按照“一半用于入股分红,一半用于贫困户自身发展”原则,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投放到10个重点产业片带79家承接主体,扶持“果、菜、药、薯、牛、羊”等6大特色产业发展,农户实现了长期稳定增收,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二是促进“五小”产业发展。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38万元,对383户小庭院、459户小家禽、14户小手工、138户小作坊、197户小买卖进行了扶持,“五小”产业已成为致富增收的又一渠道。三是实施“短平快”项目。整合涉农资金701万元,谋划实施了一批“短平快”产业项目,有效加快了农业发展步伐。四是培育“4+2”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传统主导产业和中药材、乡村旅游两个新兴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全区果品、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0 080 hm2、11 066.67 hm2、6 066.67 hm2,畜禽饲养量达354.1万头(只),劳务创收达24.12亿元,乡村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全区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逐步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形成了“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2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力军”作用。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一批管理规范、效益良好、功能强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区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 424家、家庭农场165家。二是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三是开展示范社创建工作。以创建省、市、区级合作社示范社评选为契机,评选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发展管理规范的示范社,切实发挥合作社示范社的带动效应。全区累计被命名国家级示范社8个、省级示范社41个、市级示范社70个、区级示范社222个;培育龙头企业116家,创建区级以上龙头企业10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6家,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4家;创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9个,市级19个,区级42个。四是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实施。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果蔬库建设项目,完成项目总投资1 100万元,建设100 t组装式果蔬贮藏库20座。全区新型经营主体拥有注册商标13个,农产品质量认证9个,农产品产地认定5个,新认证绿色食品21个、续展4个,续展有机农产品1个,“林联蜜园”和“罗玉大樱桃”获得了“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认定,“秦州大樱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荣获“2019年中国十大好吃樱桃”荣誉称号,秦州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优质甜樱桃生产基地”。

1.3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精神,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行动,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运营管理体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可持续增收项目,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2019年整合财政扶持资金4 750万元,扶持16镇95个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益343.7万元,平均每村收益3.6万元,惠及2 392户1.070 4万人。二是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8年,秦州区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全区420个行政村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399个行政村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利用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荒坡入股、壮大村集体入股等多形式,带动农户实现创业致富,初步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创业创新格局。

1.4 加快农产品产销融合发展

着力打造“基地建设、产业培育、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品牌培育、产品销售”一体化的全链条、全要素的产业链,努力实现农产品产销两旺。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开发运营了“秦州蔬菜网上商城”App和微信公众号,实现了“远程预定、远程下单、远程追溯、指尖一点、蔬菜到家”,让每位消费者第一时间享受到优质、新鲜、安全蔬菜,目前已建成蔬菜直销店1处、蔬菜展销中心2处。力争打造了一批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前以平南镇孙集村为代表的9个特色小镇,以皂郊镇西坡梁为代表的18个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一批集宜居宜游、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特色种植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已初见端倪,秦岭连翘、华岐牡丹赏花观光游,民俗体验游、农事采摘游、康养休闲游人气持续提升,形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5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狠抓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19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74 71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 673.33 hm2,冬小麦完成种植21 066.67 hm2,玉米18.3 hm2,马铃薯12 200 hm2,油料9 000 hm2,全年粮食总产预计稳定在20万t以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2020年秦州区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1 000 hm2,同时完成秦州区2020—2022年项目规划编制工作,3年总共储备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为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做好前期工作。

1.6 扎实推进农业生态持续发展

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2019年,全区积极争取整合各类项目投资达到7.2亿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新改建户厕9 500户,完成镇级公厕10座、村级公厕176座。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绿色防治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推广减量控害施药技术和无公害绿色防控技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6 260 hm2,化肥利用率39%,农药使用量下降2.8%,利用率41.2%,巩固抓好666.67 hm2耕地休耕试点工作,完成深松整地333.33 hm2,全区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1.7 抓好农业重点项目实施

2019 年,秦州区耕地休耕试点项目完成投资500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5 200万元。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投资,完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补助等项目。

2 问题和建议

2.1 存在的问题

虽然秦州区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需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加工链条短,加工能力低,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建设滞后,产品竞争力弱,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一产强,二三产弱的问题越发凸显。二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虽然秦州区近年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但与农业总体发展的需求、农民的期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还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缺乏科技知识人才,相应的农业管理技术措施跟不上,造成农业生产和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落实难度加大。

2.2 建议

2.2.1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贫困户返贫。狠抓到户资金落实,按照5 000元/人,每户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标准,继续整合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对未享受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6大特色产业和“五小”产业,实施“短平快”项目。加大“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三品一标”认证,开展产销对接,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继续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有保险意愿的农户进行农业保险覆盖。整合涉农资金,扶持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2.2.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4+2”产业振兴行动,做大做强果品、蔬菜、畜牧、劳务4大主导产业,做优做特中药材、乡村旅游2个新兴产业,推进“六项工程”,促进“七化发展”以及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助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持续推动杨家寺、秦岭、牡丹等8个设施蔬菜基地优质、高产、绿色、高效发展,新建设施蔬菜大棚2 000座,持续抓好10万m2工厂化设施蔬菜基地生产工作。推动果品产业扩容增效,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化果品基地。巩固提升秦岭镇、华岐镇、汪川镇、平南镇等7个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高水平加工、品牌化经营,切实增强产业效益。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南山“赏秦州牡丹·游生态田园”乡村文化旅游周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区果品、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3 333.33 hm2、13 333.33 hm2、6 666.67 hm2,畜禽饲养量达400万头(只),劳务创收达30亿元以上,乡村旅游业综合产值不断增加。

2.2.3 抓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动员全民参与进来,发动镇干部、驻村帮扶队员和村干部及村级服务型岗位人员等,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彻底消除“视觉贫困”。

2.2.4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加快推进全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切实抓好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加大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努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全区420个行政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年内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66.67 hm2,达到19 333.33 hm2。

2.2.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科技增粮措施,在牡丹、华岐、藉口、齐寿、大门等镇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1 600 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680 hm2,其他高标准农田866.66 hm2,促进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巩固秦州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推进娘娘坝镇、平南镇、秦岭镇田园综合体示范镇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和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秦州全区集体经济
明代秦州卫考略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