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传承人培育研究
——以闽绣为例

2021-12-05黄婉玲黄纤婷俞晨欣

纺织报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贺 彤,黄婉玲,黄纤婷,俞晨欣,刘 飞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了5批、共计3 61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子项目[1],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先后命名了5批、共计3 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但平均每个子项目保护单位只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8人,许多非遗项目已陷入断代的困境。

本研究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通过对闽绣传承人培育现状的深入研究,发现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建立一套完善的传承人培育系统,切实解决非遗传承人断代问题。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多学者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开了一系列研究。陈鹏[3]指出目前非遗传承人生活水平低以及社会地位低的问题,应该为生活贫困的非遗传承人提供

一些经济补贴,适当改善传承人的生活困境。除此之外,还需要赋予非遗传承人社会声望,肯定他们为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田萌[4]指出非遗传承人主要面临的压力在于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严重,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对后备力量的培养。

2 非遗闽绣传承人培育问题分析

闽绣现如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曾一度被世人视为独树一帜的中国名绣。元朝时期,闽绣被列为重要的上朝贡品。民国初年,闽绣走上了世界博览会的舞台。千百年前,闽绣靠着独特的刺绣工艺与配色大胆、图案精美等优势占据了国内外主要的刺绣市场,但如今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传承人缺失问题尤为严重。

2.1 闽绣未能顺应时代潮流

2.1.1 手工刺绣逐渐被替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消费方式发生转变,需求的减少导致闽绣的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造成了巨大压力。由于机器织绣目前已基本能满足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再加上闽绣工序复杂、耗费较多时间与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代青年的人文意识相悖,机器织绣逐步代替手工刺绣,传统的手工刺绣工艺正在衰落。

2.1.2 绣品宗教色彩浓厚

闽绣的成品大多被用在戏服上或祭祀等场合,宗教色彩较为浓厚,未能顺应时代热潮。当代年轻人大多是唯物主义者,对神学仅保持敬畏心理,用于祭祀场合的闽绣很难激起年轻人的热情。

2.2 年轻人传承意识不强,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核心,还是民族的灵魂。现如今,大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正处于逐渐淡化的状态,对闽绣文化价值的认知不够深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再加上非遗传承人自身的责任感不强、传承意识不够、传承保护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2.3 闽绣未能获得强有力的政策与经济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推荐与评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递交相关材料并层层审核,逐级审核通过之后,才能确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承人群体的扩大化发展。现如今,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局限于少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将绝大多数传承人排除在外。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时常忽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培育工作。

当工业化逐步推进,机器织绣以出产快、价位低等优势迅速占据市场,闽绣的价格受到了严重冲击,卖出的价格时常远低于绣品作者的预期。闽绣因生产周期较长而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是众多闽绣传承人被迫放弃闽绣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闽绣未能全面拓展传承方式方法,缺乏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切入点是对传承人队伍的保护,而壮大传承人队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核心的工作。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方面的水平仍然较低,在整体规划指导和运营管理机制上存在诸多不足,未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系统。

3 非遗闽绣传承人培育策略

3.1 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增强非遗传承的吸引力

3.1.1 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学校合作

学校是研究学者和青年学子的聚集地,可以作为非遗宣传推广的基地加以利用。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载体,肩负着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可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让非遗文化教育覆盖学校各年龄段的学生,不断增强学生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非遗的宣传推广应以更多动态的表现形式融入当代生活,鼓励非遗项目进学校,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动态地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

3.1.2 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要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民众时刻感受到非遗在身边,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感。闽绣传承人应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技艺的领悟实现主题创新,参加或举办展览会等展示、宣传自己的刺绣技艺。

3.1.3 拓宽宣传推广的渠道

首先,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其次,通过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软件对闽绣的相关图形、视频进行数据处理合成,借助全方位数字化、个性化、互动性强且受大众欢迎的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一些关于闽绣传承人及其技艺的信息,建立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引起人们对闽绣的兴趣和持续关注,增加大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最后,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可使闽绣技艺得到相对固定、长久的保存,为学习和研究非遗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持,更有利于非遗的传承。

3.2 完善对传承人的认定、保障、管理机制

3.2.1 健全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制度

首先,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其次,认定程序多样化。在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中,要保证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除了常规的认定形式,可以增加材料复核、根据需要安排现场答辩、公众异议等评审程序和环节。最后,增加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数量。规定科学合理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合理放宽认定标准,引导大众主动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学习,扩大非遗传承人的选择范围,给他们留足学习技艺的时间,培养出技艺精湛且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增加非遗传承人的数量,更好地传承非遗项目。

在寻找非遗闽绣传承人的前期,闽绣传承人林曦要明确非遗闽绣传承人的认定机制,制定合理的认定标准,同时根据事实情况规定传承人认定数量。

3.2.2 完善非遗传承人的管理机制

首先,制定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要求全体非遗传承人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决定,如有违反者,按照制度的规定公正处理。其次,对非遗传承人实行年终绩效考核,制定绩效考核的指标,采取360度考核方式,相关管理部门依据每位传承人的绩效指标达成情况进行打分。最后,对非遗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对多次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考核不达标的传承人给予警告,每位传承人有两次警告机会,超过两次则视为自动退出非遗传承人队伍,取消传承人资格,使真正愿意奉献自己的传承人积极主动地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培养出优秀的传承人,把精湛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闽绣传承人林曦表示,要以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前提,在不触动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对非遗传承人的行为规范作出相应的奖惩,完善非遗传承人管理工作,传承非遗文化。

3.2.3 完善非遗传承人的保障机制

(1)资助扶持的保障。现阶段,越来越多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出现,但非遗发展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多数人在成为传承人后看不到好的发展前景,工作积极性不高。为了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选拔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给予传承人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激励,提高传承人的积极性,支持非遗传承人保护,确保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闽绣传承人林曦表示,可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非遗传承相应的资助与扶持,提升传承人的积极性。

(2)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机制。效仿高校、企业职称评定制度,按照非遗传承人技术水平、工作时间、传承情况等设定相应级别的职称。国家按传承人职称的高低发放相应的工资,根据传承人收徒及传承情况给予一定的绩效,并作为后期晋升的评定条件之一。

3.3 拓展非遗传承人培养途径

非遗手工艺传承以往是个体传承,包括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后来扩展到群体传承,包括学校传承和社会团体传承。相较于传统传承方式,学校传承能更有效、直接、快捷地发扬并传承非遗。通过学校传承可以提高学生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及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今后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可能性。基于目前国内的教育体系,非遗可通过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培养的方式得到传承与发展。

3.3.1 在义务教育阶段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义务教育的课堂应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其次,结合传统授课特色与非遗自身特性形成非遗课程独特的授课体系。最后,结合传统课程成果检验方式与非遗自身特性形成非遗课程独特的成果检验体系。

(1)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应由校内相关人员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制定,应贯穿义务教育阶段,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的强弱、学业压力等进行有效的设计。

(2)形成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授课体系。由于非遗传承内容的特殊性,首先,课堂授课内容不应局限于非遗传承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常识,更应注重教授学生非遗传承的具体方式。其次,课堂授课不应只采用讲述的方式,特色课堂应通过展示非遗产品等方式拉近学生与非遗的距离,使其近距离领略非遗的魅力。最后,特色课堂还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舞台,学生应结合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已掌握的刺绣技法进行实践,这有助于激发自主意识与创造意识,增添课堂乐趣。

(3)形成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成果检验体系。由于非遗传承结果的特殊性,授课结果的评判不应只是如传统课堂般评判学习结果优与良,应该注重学生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及兴趣提高程度。在闽绣的特色课堂中,授课教师应结合学生对闽绣的了解程度、对基础绣法的掌握程度及课堂学习行为进行评判。

3.3.2 在高等教育阶段寻找非遗潜在传承人

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程度较高,学生可自由选择除专业主干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国内外任何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课外知识水平的课程都应被纳入高校选修课程,非遗可通过在高校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走入高等教育的课堂,通过高校进一步传播非遗。福建省闽绣第二代传承人林曦已与福建省华南女子学院合作开设闽绣的相关选修课,学校传承为手工艺传承提供了稳定输入,提高了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高校与手工艺协同发展,为手工艺培养素质较高的传承人,构建手工艺课程体系,共同创新与发展。

3.3.3 在线上教育中拓宽非遗传承人候选范围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线上教育已广泛进入社会。相较于传统教育,线上教育的成本低且差异性小,有效解决了非遗传承人培育中缺乏授课老师及授课老师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问题,且线上课程可被学生自由下载、多次回放,在社会上的流通程度更高、更有利于学生复习。现如今,闽绣在国内只有林曦一位传承人,面对授课教师严重匮乏的闽绣,应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特色,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通过直播与录播,开设闽绣线上教育课程。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及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我国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当代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我国必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体系,并综合利用传承人培育体系为非遗传承解决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