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的深化与转型
2021-12-05廖卫东
廖卫东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狭义地讲,造型艺术是人对形态(自然形态、人为形态)进行艺术描画、绘制或者材质制作的艺术,涵盖美术、设计等艺术形式;广义来说,造型艺术还包括人自身对万事诸物形态的抽象模仿,比如行为与身体艺术等。系统学习造型艺术基础是为了顺利地进行艺术创造,通过一系列基本造型方法的训练掌握塑造、制作与模仿的能力,以更好地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和质量。
这一系列造型方法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以美术专业为例,基础的造型实践学习有素描、色彩、线描等内容,理论课程有解剖、透视、美术史等。这里的美术专业是指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与雕塑四个专业,也是通俗意义上常说的造型艺术。这些训练内容的目的是提高对事物观察的能力,掌握一般造型的塑造规律,这是将来进行艺术创作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国内艺术院校美术专业通行的做法。
20世纪初,徐悲鸿西学归国掌管重要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以来,倡导“科学”的西学绘画之路,沿袭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教学传统,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自此,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着重素描科目,从几何形态画起,学习写实具象的传统造型塑造,逐步从简到繁、由易至难,逐渐形成中国“学院派”的基本样式。建国以后,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学习苏联模式,“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引入更丰富与加强了写实素描的教学观念,契斯恰科夫[注]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契斯恰科夫(Pavel Petrovich Cischakov,1832.6.23—1919.11.11),俄罗斯美术教育家、画家,其教学思想有力推动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造就了列宾、谢洛夫、苏里科夫、波列诺夫等一批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教学方式强调素描基础训练,讲究严格的程序性和系统化,承袭了欧洲巴洛克艺术时代的明暗塑造法,在融合了前辈艺术家及古典主义诸多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归纳出素描表现中的“五大调子”概念。形体塑造中的“五大调子”亦作为一种形式语言用来表现光、空间与空气质感,充分表现物象的真实质感,这种理性的科学方法当初是用于解决艺术创作中为了表现造型的理想而脱离现实的问题,以后在坚持写实具象的路径方向上持续深化发展。总的来说,革命现实主义的时代需要与彼时“艺术科学化”理性观念的强化,筑就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素描写实具象表现的程式化长城。
写实具象艺术表现方法的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实力雄厚、技巧高超的中国艺术家,产生了许多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著名艺术作品。我们在欣赏这些宏大叙事作品视觉形象的同时,也陶醉在充满美感的艺术技巧表现中,但也产生了充满集体无意识的禁锢,技巧的相近、艺术处理方式的雷同,让这些作品看起来就像同一个艺术家创作的,从而缺少了艺术家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凸显了作品的记录性而减弱了艺术性。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进入21世纪的中国美术创作早已改变了模样。身处创新创造、鼓励个性表达的新时代,我们在造型艺术基础教学中能够做些什么探索与改变?这些课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与思考。
一、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的相异性因素
造型艺术基础教学既有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性冲撞,又存在中西方艺术在形式与追求层面的差异,单纯以一种基础的教学来融合前两者,未免一叶障目,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值得细思与深究。
1.东西方造型艺术不同表达语义造成的基础训练方式差异
中国画历时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艺术叙事与表现方法,与中国文化生生相息,它的基础重在临摹,分为“对临”“背临”“意临”等几个方面,希冀在临摹基础上“意得心源”;同时通过摹、描、绘、写等阶段,描摹万物的神韵,传达物态的精神气象,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也就是说,中国画先学习的是表达方式,即对形态意味的追随与认可,实物的观察与写生要与表达方式契合,并不是对自然的直接描绘与表现,画面表现上要呈现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传承与文化意味。这就与完全对着自然直接描绘表现的写生方法形成迥然不同的艺术路径。主张写生为主的群体强调对自然观察的感觉表现,背后是社会现实与“科学”理论的支撑,画面充满了对自然科学理性认知的感性表达。如果中国画也以写生再现的观点作为造型艺术学习的重要基础,完全以写实具象的态度处理画面,难免会失掉中国画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气质,成为西画不同材质媒介表现的一个再生版本。
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画文化主体性的认知,认真研究中国画造型基础的方式方法,使中国画艺术走向更高的平台,增强艺术引领的话语权。从时空角度来看,“洋为中用”的西式素描法业已完成其改造中国画的任务,中国画发展也应当改弦更张、另辟蹊径,以更大的担当开辟中国文化新的旅程。
2.现当代艺术不同风格体系下的不同基础需求
万事万物都随时间的变迁不断精进与转化,造型艺术也不例外。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后,各种艺术思潮与西方造型形式展示纷至沓来,出现了“星星画展”“85艺术新潮”“89现代艺术大展”等先锋艺术活动,让国内艺术家们大开眼界,艺术思维深受触动,纷纷进行追随性探索与思考。当“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实验艺术”等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刷新我们的三观之后,我们的造型基础观念动摇了譬如素描作为造型基本功的要求在这些新艺术形式的表达上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尤其是作为写实基础训练的西方传统素描被完全摈弃。通过对教学实践与艺术创作的逐步实验,我们发现对造型艺术基础教学需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从塔皮埃斯[注]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1923—2012),出生于西班牙卡达卢尼亚区,是继毕加索、米罗、达利之后的又一伟大艺术天才。的艺术创作经历我们可以一窥如上事实:他的作品采用现成物材,以随意的综合绘画为表现手段,通过塑造“物化”的过程,将其转化为审美形态来作为表达思想的方式;他以浮雕厚堆材料的手法,创作出各种肌理幻象并将综合材料直接运用到作品中。艺术家不想让材质沦为线条、色彩以及某种造型的被动媒介,而是想呈现其独立表现性,就是所谓表现的材料自在性,这一切表明艺术家与作品材料的互动,使作品材质展现出令人熟悉的陌生感,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素描造型基础的丝毫运用,甚而追溯其学画经历也很难找寻其对写实素描训练的坚持。当然,对于冷军[注]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著名美术家,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这样超级写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而言,自然需要坚实的写实素描基础训练,对写实技巧的无限追求与呈现就是他的艺术特色。
现当代艺术的表达呈现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与处理技法,极大地拓展了造型艺术表现的边界,技术手段使用的方式不一而足。现在我们的造型艺术基础学习也需要从艺术形式入手,研究造型艺术的演变规律与转化过程,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对艺术造型思维转变的学习与理解,改变单一的技巧训练,改变“学会一种形式语言打遍天下”的简单模式。从社会进程来看,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某种单纯的技巧学习变得容易获取,网上各种艺术技巧学习的视频非常丰富,随时可以依据所需进行学习使用,图像软件操作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不需要大家都对单一技巧进行无限追求。艺术语言学习的丰富性,推进了大家对多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与应用。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技巧本身,技巧也是我们艺术欣赏的一部分,而是说追求技巧无限化容易形成艺术创作形式的固化,从而忽略对艺术的本质追求。
二、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的观念转变与深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随着设计学兴起而进行的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渐次拉开序幕。各地艺术院校对设计基础素描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普遍受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成果的影响或是在设计教学先进理念的启发下产生的,比如日本设计艺术家山口正诚、冢田敢合著的《设计基础》、王德育翻译自美国大学教材的《新素描:美国大学的新素描教学》等研究成果。在中国美术学院王中义、许江合著的《从素描走向设计》,林家阳、冯俊熙合著的《设计素描》,段卫斌、王惠编著的《立体构成》等论述中,相继提出并基本确立了国内“设计素描”的新理念。这些研究将20世纪以来的艺术成果总结、归纳、提炼为视觉艺术的一般规律,记录了其演变的历程及艺术追求方向,为国内造型艺术基础教学提供了思路与借鉴方式。在此基础上,以广州美术学院为首的艺术院校对基础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通过对广州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学的发展进行研究,我们能够比较深地感受和体察到这些发展举措带来的新气息。
广州美术学院较早将设计艺术基础的观念纳入到绘画教学当中,在1984年秋的试点班上进行了一轮新基础课程的实验:在低年级设置“造型美学课”进行多维性、多观性、多觉性、多象性的训练,在二年级设置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课;把具象写实的素描与油画写生归为“具象基础课”,把造型美学课、部分技法材料课以及构成课列为“抽象基础课”。通过这种安排,把过去单一以具象基础训练为主的写实教学变为多维双重造型教学,由此走向多元与多向,进而改变了“一个面孔示人”的雷同局面。试点班的教改方案以扩大学生知识结构面为导向,把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多方面技能作为改革重点,构建“具象基础”与“抽象基础”双向学习通道。其中“现代平面造型课”开设五周,分为两大部分进行研习:一方面从知性构成出发,运用设计素描的某些基础训练方法加强对形式规律的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从心智理念出发,学习用抽象造型语言词汇表达自我情感。整个教学设计注重从视觉经验出发,增强学生对客观自然物形态观察的能力,加深认识其内在结构,发现抽象形态之美。“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任何形态,无一不可归纳到抽象形之中,如从沙滩上小石子群发现有抽象形组合,从河流中发现线的韵律感,从世上无处不存在的偶然形中发现独特抽象造型趣味。”(其班级教师语)[注]摘自王中义、许江合著《从素描走向设计》前言部分朱金楼的转述。
2017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不断拓宽造型基础的内涵,把造型基础分为具象语言、平面图式、图像媒介、维度转换等循序演进的四组教学模块,在艺术实践教育方面迈出了教学实验的一大步,将基础教学从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色彩课程转向了多维度、超学科的当代视角,兼容并蓄。具象语言教研室注重物象写实精微表现训练,以人体素描、写生、古典油画等现实主义技法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传统写实能力,使其掌握具象造型的基本手段,表现特定环境中形体、空间与色彩的变化;具象语言作为传统现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手段,也应随着日益发展的科技手段而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数码成像技术的发展,将人们眼见的真实拉到更加精微细致的层面,着重于对物象具体材质做出精微的刻画,从而展现微观世界里物象造型的形式美。平面图式教研室以现代主义风格为背景展开教学,通过点线面、黑白灰、宏观与微观的视距转换,强调纯平面的形式主义表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形式的基本规律。图像媒介教研室以图像为核心,强调机械复制时代的图像媒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启发学生运用拼贴、现成品等后现代的创作手法来了解图像与绘画、视觉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转换关系。维度转换教研室是为了适应当代艺术教学而创立,具有跨媒介、跨领域的实验精神,通过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的物质转化,调动学生对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的认知与表达,强调造型艺术的视觉性与观念性,通过“格物”来达到“致知”,通过对事物材料的改造与不断重新审视,形成由观察到表达的多次转换,建立起基本的个人工作方法[1](P215-277)。
同样进行造型艺术基础教学深化与改革实验的院校还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大的方向基本相似,但是各校侧重点不同,显现出来的特点也不一样。不过,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在这个问题上争议比较大,进展缓慢。
三 、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拓展与深化
造型艺术形式无论如何变换,始终有一个基础训练的问题。各艺术院校经过多年实验实践,找到了一些共同的学术坚持和差异化的方向,像中央美术学院提出的“宽基础”、广州美术学院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等,都强调把造型艺术基础训练加深拉长,其目的还是与艺术创作形式对标,与艺术创作风格相适应,丰富学生素养、增强造型能力,堆高学生将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台阶。这些造型艺术基础训练方式的改变,笔者归纳为五个大的方面,亦可尝试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的深化与转型。
1.以临摹为主导的基础训练
艺术始终都是对自然的描摹,所有造型艺术在过往的经历中都是以临摹入手,临摹是艺术学习的不二法门。这其中既有具象艺术形式的临摹,也有对抽象艺术的临摹,还有对画面气质的整体揣摩与熏陶。通过临摹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家处理画面形态的基本态度与创意想法,总结处理形态的思路与规律,并掌握一定的技巧。这可以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第一个层次。中国画与书法是这种学习方法应用的重要艺术形态,中央美术学院的造型基础教学里就有书法研习的内容。
2.以写生为主导的基础训练
针对环境物象进行写生训练,突出对真情实景的感受,采取不同的表现策略:可以是平面的、半立体物质化(类浮雕)的,甚至是立体的物质形态;可以是概括处理亦可精微描绘,也可以是米开朗基罗笔法亦可苏里科夫式调子。总之,即使在一种主义下亦可有不同风格追求,不求千人一面,传统素描要解决的结构、质感、空间以及光线感觉等都可以成为一种被分析和再解读的素材,选取其中令人感兴趣的切入点,运用合适的技法语言来完成自主创造性的艺术画面,既是对“学院派”的继承发展,也是新技术条件下处理造型方式的革新。
3.以想象为主导的基础训练
以记忆、梦境与虚构等思维方式来构建画面,形成“意象”,摆脱以实物为描绘依托的作品创作练习。可对实物造型进行画面分解重组、夸张变形,充分利用痕迹实验、材质介入等方式,亦可突破平面绘制传统,作品呈现为立体或者浮雕效果;不拘泥于笔、墨绘画的传统方式,粘贴、手糊、涂抹、编织等手段都可运用,充分吸收20世纪以来所有的艺术创作成果,完成系统性创作实验。
4.以观念为主导的基础训练
艺术观念是指艺术家赋予造型形态的总体艺术概念或者艺术感觉,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强烈表达,甚至是执拗的表达。比如说由艺术家制作的一座像口腔肌肉以及牙龈形态制作成的楼梯,用绝不相关的材质创作出人人感觉熟悉的东西来,让观众感觉醍醐灌顶,体会到艺术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对世界存在的警觉并发现乐趣。这种艺术观念的训练可以是命题性质的亦可以随意发挥,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完成整个练习,把一个概念做足、做透,能够很好地起到“以创作带动教学”的目的,也能够让学生们尽快融入艺术创作的氛围。
5.以现代艺术形态发展过程的物质化演绎为主导进行基础训练
现代艺术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内在形式逻辑,相对于以文化社会学为背景的美术史有着不尽相同的解读方式,艺术图像产生的视觉构成与技术逻辑是艺术形态演变最重要的内在动因,因此从艺术家的视觉追求、艺术作品的技术运用态度所产生的演变出发,通过时间轴与重点艺术家的坐标来梳理艺术形态这两方面的具体不同,协调手脑配合从物质形态的角度完成整个或者阶段性的演绎,从而深刻理解艺术形态求变的本质,确定个性发展的表达自信。
以上五个层面作为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的落脚点,互为补充,形成教学的区块链,具体实施可以各有侧重,内容设计可以主题系列化、模块化,表现形态多元化,充分利用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成果,形成理性推动感性表达向前走的思维模式。当然,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的口径进一步扩大,揉进更多的相关艺术内容,比如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等关联内容,那又另当别论了。
与时俱进应该是所有学科进行专业教学的基准点,传统继承亦不是闭门造车。我们处在图像与数字的时代,对造型艺术而言,当下现实的科技成就逼迫我们完成技术更迭,推动我们被动进行思想转变与思维更新,同时也要求我们充分吸收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成果,归纳总结艺术规律,及时投射到艺术基础教学当中,我们的艺术院校才能不被人称为“十七世纪的欧洲学院”。
面对日益变化的科技进步与艺术创新,造型艺术基础教学的改革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