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2021-12-05虞朝辉
李 岚,虞朝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培养大批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医学教育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该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为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的临床医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生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能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
1.2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临床教学资源,临床教学资源包括经费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经费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出现临床教学资源缺乏或者不充足现象;另一方面,日常临床工作通常高度紧张、繁忙,教学医院往往在临床教学资源人力配置上倾斜不足。为了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有必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积极主动地利用经费和人力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临床教学体系,既可推动学科建设,又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1.3 高校教师指导研究生开展临床和科研活动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科研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临床医学的进步不能脱离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医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和能力也和其科研素质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对其科研素质培养和科研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针对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对促进临床医学发展和保障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4 医院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
医院的自身创新发展需要一批有较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二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并有规范和较熟练操作技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医学生与医院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需要根据医院自身创新发展的目标不断调整,以期培养出能参与病房和门诊临床医疗工作,并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还掌握了一定临床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为医院的科研创新贡献力量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
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不明显
培养具有突出的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这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显著的差异。在培养模式上,专业学位研究生通常花费了一部分时间在临床轮转,而科学学位研究生花费了较多时间在实验室从事基础的研究,但在教学的其他环节,这两者间的区分度并不高。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的课程设置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有一定差异,但差别较小,部分高校甚至将这两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划分为一类;在论文选题上,不少专业学位研究生也都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在教学理念上,通过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仍然是大部分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分别体现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特色[2]。
2.2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培养不足
由于临床轮转任务繁重,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期开展临床课题研究。由于时间紧迫,许多学生无暇接触临床试验,或者不能更深入地研究课题,相较于非研究生类规范化培训学员,并不能体现研究生的优势。在一些情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则大大减少,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科研方法及科研设计等科研素质培养内容大幅度压缩甚至删减,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对减弱,论文质量下降,难以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3]。
2.3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带教教师配置不统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期间,带教教师可能没有经过统一的培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规范化标准,部分教师讲解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化,过于简化或过于复杂。科室安排的教学或小讲课可能缺乏系统性,没有强调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此外,同一科室可能有多个治疗组,不同治疗组收治病人的种类及严重程度会有差异,学生被分配到不同治疗组所见识、学习的疾病种类不一致,可能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4]。
2.4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健康人文教育不足
人文教育应贯穿于从医学生到其执业的各个阶段,然而在现实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健康人文教育明显缺乏终身教育的理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没有形成相互联系,人文教育课程多为社科类教师讲授,专业教育课程注重临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两者不能相辅相成。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临床任务繁重,有时根本无暇顾及在他们看来专业价值偏低的人文教育课程。其导师因临床工作较为繁忙,也可能无暇顾及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技能教育[5]。
2.5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一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考核往往是参照科学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仍以课业成绩、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等为标准。临床能力由于比较抽象,缺乏目标明确健全的考核体系,现有评价体系不能充分反映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水平,这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临床轮转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上不积极,掌握的临床技能仅仅是为了应付课业考试。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做科研项目研究是为了能发表符合毕业要求的论文,没有思考项目内容与临床工作实际的联系,更没有进一步考虑课题成果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3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3.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出掌握临床医学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完成主治医师所要求达到的临床技能、教学和科研训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考核等方面都应注重临床医学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体现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明显区分,形成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两条既相互联系,又互不相同的培养轨道[2]。
3.2 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养体系的优化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将临床医学的理论教学、科研教学与临床教学有效结合,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临床接受相应时间的实践训练,同时接受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科研培训。在临床教学中,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各个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标准及操作规范充分结合临床病例来达到教学目的,不仅弥补了理论课内容枯燥的不足,而且加强了对临床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理解和认识[6-7]。在科研教学中,根据对应的专业培养相应临床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对临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研选题和科研设计,再进行科学试验研究,最终探索和解决临床问题。
3.3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体系的优化
建立有负责临床专业知识理论培养和临床操作实践技能指导的临床型导师,也有联合负责科研培训的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型导师的双导师负责体系。临床型导师负责临床专业知识理论培养和临床操作实践技能力指导,研究型导师联合临床型导师负责研究生开题、中期和答辩等全流程指导。让专业学位研究生从课程设置的选择、课题的制定、实验室运作、研究生开题、预答辩及答辩等研究生教育的全程,都至少有负责不同方面的两位导师同时指导。通过双导师制联合培养这一模式,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双方合作,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大意义[8]。
同时加强研究生导师和临床带教教师的培训、遴选和评价。组建教学团队,优化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对导师和带教教师设立激励制度,同时双向评价,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3.4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和科研交流平台的完善
利用现有的临床医学专科区域信息卫生系统平台及网络平台,比如丁香园、小木虫、知名高校的慕课、知名专家的公开课等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9]。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相关多元化的学术交流会议及跨学科学习,立足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放眼国际进展,从宏观上去把握研究热点,定位自己的科研思路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专业论文阅读报告会、研究生论坛、青年医师沙龙等,给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活跃校园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争鸣,推进研究生科技创新,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9]。
3.5 健康人文教育培养体系的优化
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教育培养新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将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适应能力及医疗团队合作精神等穿插其中,将临床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加强医学与人文学科的交流。鼓励医学临床专业教师与伦理学专业教师合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中不断明确人文素质和人文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校及附属医院的优势资源,邀请优秀校友对研究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及感恩教育和廉洁教育[5]。
促进人文教育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采用个人自评和组织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将人文教育考核列入科室轮转考核、中期考核及出科考试等各个环节,做到奖惩分明、科学合理。同时,通过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健康人文教育档案,强化人文教育的效果,提高人文教育的权威性[5]。
3.6 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优考核制度的优化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考核评价过程化与动态化,切实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过程中各关键环节落实。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指导工作组,建立反馈机制,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增设多种反馈渠道,合理引用问卷调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座谈会等方式,实现课程阶段性评价。针对临床轮转,应密切关注导师管理、考核机制等环节。科室的出科考核题目有合理的难易搭配,考试公平公正,增加出科考核成绩在评优细则中所占权重,这样或许更能反映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除了出科考核外,可以将增加临床工作量化考核、带教教师评价、同事评价及病人评价等作为其主要成绩考核依据。针对毕业环节,不能单纯地将毕业成果以发表论文的单一方式进行衡量,应将其结果的评价转化为过程的评价。学位论文的质量不再是对几十分钟的答辩汇报进行评判,而是由答辩委员会专家进行论文成果的学术意义、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判。另外,要将考核体系延伸到毕业之后,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和满意度,及时动态调整其培养环节[10]。
4 结论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医疗单位等多部门联合起来,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考核制度等环节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