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 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2021-12-05曹兵海张越杰李俊雅王之盛郭爱珍刘继军

中国畜牧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肉牛牛肉

曹兵海,张越杰,李俊雅,王之盛,郭爱珍,刘继军,罗 欣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2.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雅安 625014;5.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6.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1 2020 年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1 国际牛肉产量 根据USDA 数据,2020 年全球牛肉折算胴体基础的总产量为6 043.1 万t,较2019 年减少121.1 万t。产量超百万吨的国家(地区)是:美国(1 237.4万t)、巴西(1 010.0万t)、欧盟(27国)(780.0万t)、中国(678.0 万t)、阿根廷(318.0 万t)、墨西哥(209.0 万t)、澳大利亚(208.5 万t)、加拿大(131.0 万t)。

1.2 国际牛肉消费量 根据USDA 数据,2020 年全球牛肉消费量5 910.5 万t,较2019 年减少48.1 万t。牛肉消费量超百万吨的国家(地区)是:美国(1 261.0 万t)、中国(951.5万t)、欧盟(27国)(775.0万t)、巴西(760.0万t)、阿根廷(238.5 万t)、墨西哥(187.0 万t)、日本(131.0 万t)、加拿大(104.8 万t)。

1.3 国际牛肉贸易量 根据USDA 数据,2020 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1 958.1 万t,其中出口1 044.1 万t,进口914.0 万t。与2019 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减少13.1 万t,出口量减少45.1 万t,进口量增加32.0 万t。

2020 年牛肉出口量超过30 万t 的国家(地区)是:巴西(255.0 万t)、澳大利亚(142.5 万t)、美国(131.4 万t)、阿根廷(81.0 万t)、新西兰(61.0 万t)、加拿大(50.0 万t)、墨西哥(36.0 万t)、欧盟(27 国)(35.0 万t)。

2020 年牛肉进口量超过20 万t 的国家(地区)是:中国(275.0 万t)、美国(156.3 万t)、日本(85.0 万t)、韩国(53.0 万t)、中国香港(43.0 万t)、欧盟(27 国)(30.0 万t)、加拿大(24.0 万t)。

2 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2.1 国内肉牛生产与牛肉产量 根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2020 年,全国屠宰肉牛头数约2 920万头,胴体总产量约为740 万t,净肉产量约637 万t。屠宰肉牛平均胴体重约为255 kg/头,其中:育肥技术水平较高的育肥场,杂交牛胴体重平均约为342 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平均约264 kg/ 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平均约164 kg/ 头,肉牛总产值约为5 540 亿元。2020 年,全国屠宰牦牛约370 万头,胴体重平均约128kg/ 头,胴体产量约为48 万t,净肉产量39 万t,牦牛产值估计为339 亿元。

2.2 国内牛肉贸易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 年我国牛肉进出口贸易量(不含牛下水等产品)合计约211.84 万t,比2019 年同期增加45.87 万t,牛肉进出口贸易额合计101.80 亿美元,贸易赤字101.78 亿美元。牛肉净进口量(211.82 万t)是2019 年同期(165.93 万t)的1.28 倍,比2019 年增加了45.89 万t。

2020 年我国牛肉进口总量211.83 万t,进口额101.79 亿美元,进口均价4.81 美元/kg。其中,鲜或冷的带骨牛肉进口876.06 t,进口额1 212.91 万美元;鲜或冷的去骨牛肉进口47 860.67 t,进口额39 551.23 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进口295 163.04 t,进口额76 513.87 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进口1 773 416.52 t,进口额900 377.83万美元;冷冻胴体及半胴体进口977.63 t,进口额254.17 万美元。

2020 年我国出口牛肉96.65 t,出口额75.74 万美元,出口均价7.84 美元/kg。其中,鲜或冷的带骨牛肉、鲜或冷的去骨牛肉、冻整头及半头牛肉无出口;冷冻带骨牛肉出口4.55 t,出口额2.99 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出口92.1 t,出口额72.75 万美元。出口牛肉的省(市)共4 个,分别是上海市(49.62 t)、北京市(25.99 t)、吉林省(12.04 t)、广东省(8.99 t)。

2020 年进口牛肉的省(区、市)共29 个,年进口量合计超过1 000 t 的有24 个,分别是上海(508 146.33 t)、天津(324 423.89 t)、山东(243 844.62 t)、广东(192 954.93 t)、江苏(172 362.45 t)、北京(160 546.02 t)、安徽(115 619.22 t)、辽宁(78 030.13 t)、福建(57 788.91 t)、湖南(57 512.33 t)、浙江(40 513.52 t)、黑龙江(34 231.98 t)、重庆(31 395.09 t)、河南(26 973.63 t)、湖北(18 408.96 t)、吉林(12 327.72 t)、河北(10 633.08 t)、四川(10 286.22 t)、内蒙古(6 980.87 t)、新疆(5 226.49 t)、陕西(2 671.43 t)、海南(2 269.82 t)、甘肃(1 669.25 t)、山西(1 467.16 t)。

3 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3.1 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2020 年,肉牛业发达国家不断推进本品种选育,追求种牛的高遗传水平和育种收益的最大化,品种生产性能持续提高。不仅如此,旨在利用杂交优势的品种间杂交生产也是其重要研究内容,1~2 年内发布多品种间的育种值(EPD)比较表,供商品生产场选择高效益的杂交组合。在完善传统育种技术的同时,肉牛主要性状的基因发掘也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随着美国农业动物和食品基因编辑法案的出台,基因编辑在肉牛育种上似乎有较强势头。幼畜采卵、体外受精、克隆等技术是繁殖学科的重点研究内容,特别是体外受精、克隆等技术发展加快。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优秀种质的扩繁效率。肉牛育种数据的智能化收集系统在过去一年来进一步发展,加快了遗传进展。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肉牛育种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基因组选择技术在早期选择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提高了育种效益。受“新冠疫情”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向中国市场推销种质的步伐有所放缓。

3.2 饲料营养领域 肉牛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持续开展,如热带豆科牧草、棕榈仁饼、腰果加工副产品、转基因大豆、饲用芸苔属植物(夏萝卜、油菜、羽衣甘蓝和瑞典甘蓝)等。开展肉牛营养需要研究,促进精准饲养,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营养需要研究逐渐深入,逐步建立特定品种肉牛如瘤牛生长的净蛋白质需要量预测模型。重视开发低成本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如添加羊刀豆副产品、甜豌豆、缓释尿素等降低成本。注重饲料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使用混合乳酸菌接种改善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利用微生物和生物酶制剂处理粗饲料中性洗涤纤维。提高肉牛饲料转化效率一直是热点,如在北美和欧洲利用剩余采食量来评价肉牛饲料消化、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使用丝兰提取物提高肉牛生长和饲料效率,犊牛饲养前期饲用发酵产品提高断奶后犊牛对饲料的利用率。

重视养殖模式对母牛和犊牛健康的影响,强化母牛在产犊期和妊娠期的营养代谢和体况评分,放牧牛妊娠前期营养限制对胚胎影响小但可能增加妊娠失败的风险。研究营养、环境和疾病等对犊牛生长的影响贡献率,铜的缺乏会降低肝脏铜含量,日粮低钙磷比会刺激骨骼钙磷代谢,精料添加频率对放牧牛的生产性能和代谢的影响。

重视肉牛饲养与环境保护,热带牧草添加尿素或菜籽粕可改善瘤胃发酵模式,减少甲烷排放,利用藻类补充剂、茶皂素、缓释硝酸盐、金合花提取物等减少肉牛养殖中的甲烷生成。

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和改善肉质一直是研究重点,包括能量来源和饲养水平,阶段饲养模式影响肉牛生产和牛肉品质等,利用组学方法研究肉牛品种、瘤胃微生物和机体养分沉积的关系,注重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肉质的影响,如添加维生素A、酵母、丙酸锌、白藜芦醇等改善生产性能、胴体特性和牛肉品质。

基于上述研究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牧场强化大数据建设,继而支撑肉牛产业发展,也是国际肉牛饲料营养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3.3 疫病防治与控制领域 2020 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报告了蓝舌病、牛口蹄疫及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共报告蓝舌病疫情111 起,主要为8 型、16型和4 型,其中18 起8 型蓝舌病疫情发生地点为比利时和瑞士;72 起4 型蓝舌病主要在希腊马其顿地区爆发;20 起16 型蓝舌病主要发生在希腊北爱琴海大区。2020 年报告牛口蹄疫疫情29 起,主要为O 型、A 型、SAT 2 及SAT 3 型,其中以SAT 2 型为主,多发于亚、非地区国家如缅甸、南非等。2020 年报告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14 起,多发于尼泊尔、俄罗斯等国家,其中尼泊尔为主要疫区。

在牛用疫苗的研发方面,基于纳米颗粒的疫苗已经成为传统疫苗提档升级的替代品,纳米颗粒疫苗能包含多种抗原有效载荷,并具有保护蛋白质免于降解的能力;除此以外,合成纳米颗粒疫苗可通过鼻内、气雾剂或口服给药靶向递送,也可以诱导粘膜免疫。雾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液能有效刺激犊牛肺部先天免疫反应。犊牛鼻内疫苗接种不会降低呼吸综合征的死亡率或发生率,但可显著改善起运17 d 或大龄犊牛运输后的增重率。

在牛用诊断技术开发方面,微滴数字PCR 检测方法不需抽提DNA,且能够区分包含stx基因的大肠杆菌样品。Fe3O4@CuS 纳米结构能增强细菌捕获能力,在检测大肠杆菌样本时具有高度灵敏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可直接灵敏、准确检测深鼻咽拭子中4 种BRD病原体、耐药基因和结合元件。

寻找非抗生素的疫病控制方法也是当前疫病防控的热点。联合使用PD~L1 抗体与COX~2 抑制剂对治疗犊牛支原体感染具有良好效果。大豆异黄酮和茶皂素可抑制无乳链球菌的生长并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来自血清2 和9 型的猪链球菌前噬菌体内溶酶PlySs2 和PlySs9,能裂解所有乳房链球菌分离株,可作为乳腺内抗生素的候选替代品。

3.4 设施设备与环境控制领域 国外肉牛工厂化生产发展迅速,在饲料加工配合、清粪、饮水到疫病诊断等方面提高了机械化、自动化和科学化率。青贮饲料收获、牧草收贮等装备,故障自动检测预警、维护保养简易化、机组作业配套等提升整体装备作业效率的技术在不断完善,以Orkel 为代表的裹包青贮机实际作业效率已超过40 t/h。养殖设施及管理更关注于提高智能化程度,减少人力资源输出,开始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如利用智能化数据采集系统构建规模化育种体系,借助智能项圈的发情探测、营养调控及智能分隔门等。

繁殖母牛基本以放牧饲养为主,犊牛由传统7~8月龄断奶开始向2~3 月龄早期断奶过渡。环境控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减排为目标的营养调控技术和动物福利改善方向,利用牛场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和互联网数据传输实现远程评估不同类型日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以及清粪和活动空间变化对肉牛养殖福利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饲养管理和提高效益。

国外牛场粪污处理与利用研究仍以能源化利用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在牛粪能源化利用方面,研究集中在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发酵底物以及添加剂以提升沼气质量和产量,降低废气的排放。在资源化利用方面,主要通过改进堆肥条件及调理剂的使用,减少氮肥的损失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如研究发现在堆肥过程中添加蛭石可达到保氮的作用,促进腐熟并一定程度提高产物的钙、镁浓度。

3.5 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在肉牛屠宰加工方面,进一步研究屠宰过程中动物管理与应激的关系及对肉品质的影响。研究利用超声波、冲击波通过加快成熟、改变肌肉结构提高牛肉嫩度。研究成熟时间、成熟类型对肉质以及不同极限pH 值下的牛肉肉色形成机理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研究了冷冻牛肉在高压电场中的解冻特性及其机理。在牛肉制品加工上,研究了益生菌对生鲜牛肉香肠品质、脂肪替代物对乳化肠品质的影响。牛肉的消化吸收和功能性产品受到重视,有学者研究了真空烹饪技术对提高牛肉质量和消化率的影响,以及通过超声处理和添加蒲公英促进腌制牛肉中抗氧化肽的产生。

牛肉品质控制方面,在牛肉微生物防控上,利用天然提取物、噬菌体、超高压、脉冲辐射及栅栏技术抑制微生物、延长货架期受到关注。评价了细菌纤维素、纳米银与细菌纳米纤维素复合物、明胶/壳聚糖纳米纤维/氧化锌纳米复合膜等新型包装材料对牛肉货架期和品质的影响。外源酶嫩化和内源酶对肉嫩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得到进一步诠释。代谢组学在研究黑切肉的产生、牛肉味觉呈现的机理中得到应用,而蛋白质组学确定了宰前应激、中间型和高极限pH 牛肉、肉色的生物标记物。

在牛肉安全快速检测方面,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因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效率等特点仍是研究的热点。基于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和高光谱等光谱技术对牛肉掺假、剪切力、蒸煮损失、肌内脂肪、新鲜度、微生物水平等特性进行预测,提高了光谱技术在牛肉快速无损检测中的实用价值。建立了PCR 技术快速检测牛肉中微生物生长动力学、致病菌、牛肉成分、肉类掺假的方法。开发了电化学复合牛肉鲜味检测电极和基于比色传感器的电子鼻,通过改善信号处理提高了电子鼻的检测能力,并将电子鼻及气相色谱-质谱结合应用到牛肉品质控制中。

3.6 产业经济领域 2020 年,国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肉牛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肉牛饲料效率、生产要素与经营生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在肉牛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比较了4 个环境维度(温室气体、生态毒性、侵蚀和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出更高的生态毒性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预测了不同生产情景下的未来牛肉产量和环境影响,发现阿根廷牛肉产量有可能增加15%,而不会显著增加环境影响。在肉牛饲料效率方面,通过模拟分析表明,SRU 对LWG 和FE的积极作用通过降低饲料成本和降低牛肉生产的排放强度来提高盈利能力。在生产要素与经营生产关系方面,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证明经营面积大小与经营规模有显著关系,经营规模、品种、饲料、药品、劳务等与宾贾巴拉特区肉牛生产经营有显著关系。此外,通过定量SWOT 矩阵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应用饲料加工技术、繁殖技术和废物处理技术来实现肉牛多样化或创新的方式长期发展。

4 国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4.1 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提升,2019 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的青海、藏区的资源补充调查工作基本完成,资源保护力度加大,牛的遗传物质保存仍以冻精和胚胎为主,也是目前较为普遍和有效的保存方式,精原干细胞的保存技术正在研发之中。农业农村部正在部署第三次资源普查工作。

启动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0-2035 年)》的编写工作并已形成初稿。肉牛种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表型数据收集和上传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基本完善,数据库规模日益增加,有力推进了联合育种。经过充分论证,对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进行了改进,改为由体型评分、初生重、断奶重、18 月龄体重等4个性状加权而成,较好地反映了我国目前肉牛种业市场的需求。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步较快,构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指数及技术平台,2020 年推广应用规模达1 200 余头,并正在向多品种基因组选择体系扩展。肉牛新品种培育和群体遗传改良进展明显,利鲁牛、无角夏南牛、延和牛、张掖肉牛、肉用褐牛、华西牛等新品种的系统选育工作有序推进。在研究选种技术的同时,选配技术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

在繁殖生物技术方面,活体采卵体外受精(OPU+IVF)技术产业化应用探索取得良好成绩,OPU+IVF技术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为产业化奠定基础。规模化牛场的综合繁殖技术应用使辐射区母牛群体的繁殖成活率提高了近4%。

2020 年肉牛种业技术研发体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技术对种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由于遗传评估技术、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种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遗传评估结果对种牛及冻精价格影响明显。二是联合育种规模逐步扩大。正在培育或选育提高的云岭牛、无角夏南牛、张掖肉牛、肉用褐牛、安格斯牛、华西牛等均建立并逐步完善联合育种体系,提高了选择强度,为加快遗传进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三是繁殖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以公牛性控精液(SS)+人工授精(AI)和母牛基因组选择(GS)+活体采卵(OPU)+体外受精(IVF)+胚胎移植(ET)为代表的高效快繁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缓解了主导品种肉牛种质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4.2 饲料营养领域 肉牛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体系逐渐形成,对饲料评定方法、饲草料的营养价值指标体系等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不断补充完善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的肉牛牦牛饲料营养价值开放数据库,目前已扩充到1 500 多个饲草料样本的数据。肉牛营养需要量研究持续推进,主要集中在肉用育肥牛、母牛泌乳期的营养需要,包括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的需要量。

面对主要饲料原料涨价,降低养殖成本仍是研究重点,研发了青贮饲用高粱、万寿菊、金针菇菌糠、棉杆、棉籽、全株燕麦等饲料资源的提质增效技术,比较研究了区域性饲草料资源如甜玉米芯青贮、构树发酵饲料等的全混合日粮对肉牛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面对肉牛养殖生产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和无抗饲料要求,更加注重投入品安全,评定了饲料原料种类、产地、加工对饲料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天然矿物质原料、合成氨基酸、活菌制剂、酶和其他添加剂饲料原料的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受“非洲猪瘟”、“新冠疫情”、“牛肉需求”及“牛源紧缺”的影响,母牛低成本饲养和优质犊牛培育成为研究热点。对安格斯牛繁育进行了全程阶段营养调控研究,针对母子一体化培育技术,研究饲粮能量水平、葡萄糖代谢对围产期母牛激素水平、泌乳、产后体况恢复和对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加强围产期母牛的日粮营养需求和饲养管理。重视肉牛全程饲养大数据的建立,收集了全程营养供给与育肥出栏、屠宰分割的相关数据,反馈校正肉牛阶段饲养的营养供给水平。继续开展饲粮能量水平和养殖环境温湿度指数对育肥肉牛生长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结合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了地方黄牛不同去势处理对肉牛瘤胃微生物、机体养分差异化沉积的影响,促进肉牛低成本差异化饲养。重视动物福利与环境保护,开始了肉牛行为学、体型评估与营养供给相关的模型构建,推进智慧化牧场建设,促进肉牛养殖节料、节水和减排。

研发了高原牧区围产期母牦牛和牦牛犊牛补饲技术,研发了酵母产品、谷氨酰胺促进牦牛僵牛胃肠道发育和改善瘤胃微生物组成的营养调控技术,以及缓解低海拔农区夏季牦牛湿热应激的营养调控技术,扩大了半农半牧区牦牛季节性舍饲错峰出栏技术、低海拔农区牦牛异地舍饲育肥技术的推广示范。逐步形成青藏高原牧区牛源与四川、云南、甘肃和重庆等周边农区饲草料资源相结合,构建基于不同海拔高度优势资源互补的立体绿色牦牛产业发展模式。

4.3 疫病防治与控制领域 《生物安全法》已于2020年颁布并在2021 年实施,该法律为我国养殖场生物安全规范及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已开发牛场生物安全量化评估和牧场风险评估技术,牛场生物安全国家标准已获批立项,制定牛场生物安全地方标准1 项。

2020 年我国共报告3 起牛口蹄疫及7 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牛呼吸系统综合征和牛消化系统综合征仍然是影响养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藏区牦牛病毒性腹泻、巴氏杆菌持续性感染对牦牛健康影响仍然严重;近年来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牦牛梭菌病等备受关注。

在牛用疫苗及治疗性抗体研发方面,布氏菌病活疫苗(A19-ΔVirB12 株)、牛曼氏杆菌病灭活疫苗(A1型M164 株)等获新兽药注册证书;已完成了牛支原体活疫苗的临床试验并申报新兽药注册证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副流感3 型二联灭活疫苗已到新兽药注册申报的产品复核阶段;完成牛A、B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二价灭活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在牛用诊断试剂研发方面,牛支原体环介导等温扩增试剂盒获一类新兽药证书,已完成牛支原体竞争ELISA 抗体试剂盒新兽药证书材料的撰写与申报;完善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G 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注册材料;完成牛多杀性巴氏杆菌抗体ELISA 检测技术研究与临床验证;已建立牛双芽巴贝斯虫及牛巴贝斯虫病间接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已完成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PCR 检测试剂盒研制及知识产权申请。

2020 年获新兽药证书的牛用产品共10 个,其中疫苗2 个、诊断试剂1 个及化药7 个。其中,牛用疫苗布氏菌病活疫苗(A19-ΔVir B12 株)和牛曼氏杆菌病灭活疫苗(A1 型M164 株)获批新兽药证书;诊断试剂牛支原体环介导等温扩增试剂盒获批新兽药注册证书;主治对象为牛的化药羟氯扎胺、羟氯扎胺混悬液、卡贝缩宫素、卡贝缩宫素注射液、酮洛芬注射液、利福昔明乳房注射剂及复方氨基酸获批新兽药证书。上述牛用新兽药产品中含一类新兽药1 个、二类新兽药5 个、三类新兽药1 个、四类新兽药1 个及五类新兽药2 个。2020年国内共注册新兽药产品70 个,其中生物制品类34 个(包括疫苗产品和诊断试剂)、化学药品25 个及中兽药类11 个。养殖端全面禁抗后传统中兽药替抗效果良好,传统中兽医的发展和传统中兽药的开发有望为肉牛养殖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4.4 设施设备与环境控制领域 国内肉牛养殖已经由传统拴系饲养模式普遍向散栏饲养模式转变,牦牛散栏式围栏育肥场则侧重于推进牧繁农育、高繁低育模式。通过调整优化畜群结构,配套高效暖棚,冷季有效补饲和营养调控等技术,群体繁殖率大幅提升,有效促进架子牛增重,缩短饲养周期至1~2 年。

饲养工艺方面,降低北方寒区肉牛舍建筑成本,改善肉牛养殖环境仍为研究热门课题。运动场挡风墙、厚垫草、恒温饮水的使用被证明可有效提升动物福利。环境控制侧重冬季牛舍通风与保温的矛盾解决方案,研究了机械通风自动控制、热回收通风,同时辅助垫料养殖和恒温饮水技术,综合解决北方牛舍冬季环境问题。

养殖设施设备方面,国内设备水平有较大提高,产品种类增加,饲喂养殖设备中的TMR、饮水设备、保定设备等基本能满足养殖需求。经济适用型打捆包膜一体机等饲草料收贮设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智能养殖方面,出现了手机终端APP、微信小程序等管理手段。TMR 饲料加工的上料、称重、配方控制的自动化技术开始得到应用。国产智能项圈已可实时监控运动轨迹、疫病特征、生理状况、位置范围等。

牛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方面,重点开展了牛粪垫料化再生产、减少堆肥产品负效应、提高粪污利用效率以及共消化生产生物氢等相关研究。在牦牛粪污处理与利用方面,主要明确了施用不同配比牦牛粪堆肥对沙化土壤养分淋溶及团聚体重结构的影响,以及草畜互作对高寒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4.5 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在生鲜牛肉品质控制方面,研究聚焦在天然提取物、冰温技术、微酸性电解水冰、等离子体活性水、低压静电场对牛肉保质期的影响,并且可食性复合膜和抑菌包装膜在牛肉保鲜中的应用得到重视。

研发了低脂健康的复合牛杂肉饼、牛肉番茄酱、沙茶烤水牛肉、低钠盐酱牛肉等产品。揭示了NO 通过激活AMPK 对牛肉pH 值、总蛋白溶解性和持水力的影响,探究了钙蛋白酶激活蛋白影响牛肉成熟的机制。利用宏转录组学技术解析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基因组差异转录、代谢途径与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关系,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贮藏中肌红蛋白含量及衍生态转化。

在危害物快速检测方面,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预测牛肉pH 值、牛肉水分含量及分布、牛肉丸掺假检测等。使用基于漫反射可见光谱无损检测生鲜牛肉肌红蛋白、气流脉冲和结构光成像检测牛肉嫩度、COI 序列的DNA 微条形码技术鉴别熟肉制品掺假。

在质谱分析上,通过LC-MS/MS 法同时快速检测牛肉中12 种β-受体激动剂、9 种类固醇激素、30 种食源性兴奋剂类药物残留。利用电子鼻与模糊数学建立熏牛肉品质评价法。实时荧光定量PCR 鉴定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及其含量。建立可用于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双抗体夹心ELISA 方法。

4.6 产业经济领域 2020 年,国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新冠疫情”对肉牛产区的影响、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屠宰加工等方面。在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方面,对宜宾筠连、武山县、巍山县、峨山县等地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分析。在“新冠疫情”对肉牛产区的影响方面,针对“新冠疫情”给肉牛产业带来的影响、采取的救助措施以及后续恢复生产等情况对各个肉牛主产区进行调研。在经济效益方面,结合我国肉牛主产区的肉牛养殖情况对现有的肉牛养殖模式及效益进行分析,为肉牛养殖提供一定参考,为我国肉牛产业迅猛发展提出建议对策。在生态环境方面,对如何使我国肉牛养殖业开始向着科技化方向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如何进行应用和推广、如何在绿色环保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肉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建议。在屠宰加工方面,通过假设类推法开展分析研究,探讨育肥牛屠宰率与活体、胴体价格之间的关系,为促进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按质论价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肉牛牛肉
牛肉价格低迷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麻辣鲜香的水煮牛肉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寻味牛肉
牛肉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