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选择与问题导向的价值观引领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创新路径探析

2021-12-05左金玉

关键词:大学语文立德育人

左金玉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作为普通高校除“汉语言文学”之外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的开设不只是使学生充实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类丰富的心灵和智慧,进而达到陶冶心灵,启迪智慧的目的。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国内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反映在教育上是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形势下,“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做出积极响应,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变革,将“立德树人”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创新问题进行初步讨论,这对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发挥课程应承担的教育功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大学语文”课程功能的内在之义

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已成为当下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立德”即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是教育的根本;“树人”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为教育的核心。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使其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即在各类学科教学中重视各种思想政治元素的运用,发挥课程应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学生的品质塑造和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朝着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侧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性的公共课程。这种定位是由“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决定的。人文性也叫人文精神,它以“人”为目的,重视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尊严,崇尚个性和自由,关心人的个体存在,“以人为本”是这一精神的思想内核。“大学语文”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之中,选入教材的大多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人”的生命关怀和生存意义的关注,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课程教材的这种特点,为“大学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功能在实施上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越性。

具体地说,“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实施,取决于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运用。这里的“思政元素”主要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诸如“四个自信”等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是课程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依据。“大学语文”的思政功能与其人文性密切相关。因为“大学语文”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相通的。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在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比如:民主、自由、诚信等价值观念,就体现了人文精神中如重视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崇尚自由等内涵。再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看,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着力培养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诚实守信精神、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人。这一目标既关注了作为个体人的生命存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又肯定人的生存意义,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做奉献。这也是“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教材思政元素与人文精神的相通,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功能的实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以作品鉴赏、品读和情感体验等艺术接受活动的方式进行,具有“寓教于艺”之特点。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理念上的相通,决定了“立德树人”是“大学语文”课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应承担的重要使命,是该课程功能的内在之义。这为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课程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文本选择与“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的创新,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和要实现的具体目的,也是判断课堂教学质量或效果的主要指标。自“立德树人”角度言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清晰地表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中,在目标上要有准确的定位。

与思想政治类课程不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是直接以概念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内蕴在文本事件或形象之中,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的。大体言之,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如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一文“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表达了诗人对革命的前途、祖国的命运充满信心,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度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光未然的《黄河颂》一文则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2.诚信、友善、敬业等美好品质。如《世说新语·期行》一文,作者通过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强调办事诚信、为人方正的重要性。在《世说新语·身无长物》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翁王恭虽身无长物却愿意把竹席送给友人的行为,体现了王恭为人友善的美好品质等。

3.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如鲁迅的《伤逝》描述了女主人翁子君面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学生应学习子君敢于追求自由和平等,坚强、勇敢的美好品质。鲁迅的《在酒楼上》一文则批判了辛亥革命后部分知识分子妥协和消沉的现象,强调了建立公正和法治社会的必要性等。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文不仅描写了幽美渺远的月下美景,带领读者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启发读者理解社会、人生的哲理,懂得富国、安邦的道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一文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法西斯主义制度下的专制现象,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尊重、和谐因素的重要性。

教材中这些思政元素,是制定“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主要依据。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同文本类型、不同文体特征的课文,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不同,其育人目标的定位也不同,所以,文本选择尤其重要。一般来说,抒情类文本如诗歌侧重情感熏陶。不少经典古诗词的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己所属于的时代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一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感。教师教授此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现的品质、操守或精神。如在屈原《国殇》一文的教学中,此诗的育人目标定位于爱国精神,可以这样表述:“感受屈原的人格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这种定位,旨在通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强化他们的爱国观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诗句,总结为国捐躯将士身上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对树立学生“舍小我为大我”的爱国意识是有重要作用的。

对于叙事类、说理类文本如小说、记叙文、戏曲等,则侧重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如鲁迅的《伤逝》一文的育人目标定位是“自由、平等”,可以这样去描述:“体验文中的自由观念和平等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品质”。这种定位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体会文本的悲剧美,理解课文关于“个性解放、婚姻自主与落后社会的冲突”的主题,引导学生领略鲁迅先生的“立人”“立国”思想,领悟作者对真、善、美的热情歌颂,对假、恶、丑的无情批判,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问题设计的育人导向与教学中情感价值观引领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应该是在教师和学生互动中推进的。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通常是以“问题”的形式展开的,教学过程体现为教师发问,学生应答,再发问,再应答这一互动形态。因此,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注重“问题”设计中的育人导向,也就是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各类育人元素,达到塑造心灵、提升品质的目的,从而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比如,在《诗经·蓼莪》一课的教学中,围绕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孝道和感恩意识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如:“诗中‘哀哀父母’[2]一语反复出现,作用是什么?”“‘欲报之德’[3],报谁之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前一个问题是为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父母的辛劳,后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验感恩意识,这些问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领悟以“孝”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又如《上善若水》一课的教学中,围绕加强学生的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这一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如下:“结合课文总结老子认为一个人立身处事需要具备哪些品格?”“你能否感受老子的智慧,谈谈你对品德的理解?”通过这些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过程中应具备包容、仁慈、友善等品质,汲取中华文化优秀精神养料。

除了“问题”设计的育人导向外,教师还应该加强课堂互动中思想价值观的引领,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在思想价值观上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向正确认识改正。在《孔子论孝》一课中,教师提出“什么是孝道?”这样的问题,若部分学生对孝道没有全面的理解,把实行孝道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如回答“孝顺父母就是给父母提供好的物质生活”时,教师不可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答案,应注意引导的方法,如通过《孔子论孝》的文本解读、讲解《黄香温席》《亲尝汤药》《恣蚊饱血》《百里负米》等关于孝道的小故事或通过其他学生更正面的回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正之前不正确的认识,并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尽孝,让学生真正理解孝道的内涵。让学生们明确孝顺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

又如,在《湘夫人》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湘夫人》的主要内容是在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等待和追寻,而作者为何如此详细地介绍湘君建筑的水屋?”教师应注意学生是否能回答湘君细致地布置水屋的过程体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深厚的爱意,能否体会到等待的情感。也可以这样提问:“你在情感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关于等待的故事,以及你怎么看待‘等待’?”如学生的回答是:“等待是无聊的、耗时的”,教师应明确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经营中付出的重要性,而等待也是人生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经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关于疫情期间“等待”相关的感人视频,利用情感熏陶法培养学生的大爱情怀。

在学生评价环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在诗歌章节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朗诵活动,并明确评分标准,使用当场亮分的方式给学生打分。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要做到公平和公正;要充分发挥云课堂等网络平台的评价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教师应增加学生评价中道德素养的考核比例,以每课时为单位,根据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情况、课堂中的语言表达情况、课堂出勤情况、道德评分等多项考核项给予学生及时的、综合性的评价分数,并反馈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课堂表现较差,道德分较低的同学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关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堂评价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标。另外教师应在班级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接受学生的监督。

四、立足核心素养: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课程育人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包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这一核心素养是通过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来实现的,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说,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与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5],无论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强调知识、能力和品格并重。由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侧重于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人文素养”和“大学语文”思政元素是相通的,这就意味着“大学语文”课程在“核心素养”上同样侧重于思想品格的培养。徐中玉教授曾指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性、人文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6],可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活动要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课程育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育人为主,兼顾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否则,“大学语文”课程将成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复制,失去了开设的依据。大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处理:

首先,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课程育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领会课文中的人文精神。不要让语文知识的传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应以人文精神的探究和感受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程思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充分结合时事热点和当代大学生活,达到育人的效果。对待古代文学作品,如在神话以及经典名著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公平和正义、责任与担当、持之以恒等。在《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一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爱情以及众生平等的大爱观的含义;在《精卫填海》一课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思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又如在《盘古神话》《女娲神话》等课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奉献、责任和担当的内涵,并在教学中结合当下疫情启发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什么叫作真正的责任和担当?怎么去理解大国精神?这样就把古代文学和现代社会、人文素质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多倾听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用一刀切的答案来遏制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语文能力训练和课程育人之间的关系。语文能力主要是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运用祖国母语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等训练活动中,要时刻注意思政元素的渗透。如在讲授《诗经·蒹葭》《长恨歌》等礼赞爱情的古诗词单元,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情感为主题的朗诵、辩论、汉字听写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强化对情感的熏陶,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戏剧单元如《哈姆雷特》《长亭送别》等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话剧或情景剧表演,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对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唤起学生对于理想的追求;教师在讲授爱国小说或散文单元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烈士纪念馆或展开“三下乡”等活动,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茶文化的单元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加入茶诗和《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并邀请学生进行茶歌对唱、茶艺展示,学生在准备表演或展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地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是说完全抛弃应承担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任务。大学语文是对中小学语文的延续性和深化性教育,应该坚持在知识传授中育人,在能力训练中育人。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