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偏低的原因

2021-12-05邱国斌任志伟何立雄陈朝阳

畜禽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免疫抗体团场免疫抑制

邱国斌,任志伟,何立雄,陈朝阳,李 胜

(第四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 伊宁 835000)

0 引言

伊犁垦区养猪主要集中在霍城、察布查尔、伊宁县、巩留片区,是团场职工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进行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有效防控猪口蹄疫发生,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重点工作。本文针对近两年来部分团场春秋季检测猪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偏低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1 免疫后抗体水平偏低的原因分析

1.1 人为因素

1.1.1 拒绝免疫注射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价格直线飙升,猪场防控措施的细化落实,要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不能进场,只能将疫苗交给养殖户由其自行注射。部分养殖户以注射后会出现体温升高、过敏、食欲不振、颤抖等不良反应以及猪群母猪正在发情等为由,拒绝口蹄疫疫苗的强制免疫。

1.1.2 外购猪未及时补免

养殖户从周边购入的生猪,多数只进行了猪瘟疫苗免疫,购入后常不按要求进行隔离观察并及时注射口蹄疫疫苗,直接混群饲养,导致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偏低,给防控工作带来隐患。

1.2 疫苗方面的因素

1.2.1 疫苗保存运输不当

猪口蹄疫疫苗应在2℃~8℃环境冷藏保存,严禁冻结。温度过高或过低可导致疫苗中抗原降解或破乳分层,造成疫苗免疫效价降低甚至失效。基层团场因条件所限,免疫时又很少对疫苗采取妥善保护措施,疫苗取出时间过长,不能在规定时间用完(夏季2~4 h),被阳光直射或温度过高;存储在冰箱里的疫苗因电力设施故障突然长时间停电等,都会造成疫苗效价降低,致使免疫后抗体水平偏低。

1.2.2 免疫注射操作不规范

疫苗从冰箱中取出未在室温下静置,进行“回温”处理,就直接注射,且注射器械没有严格消毒;免疫注射时,针头选择不当、注射部位不准确、疫苗注入脂肪层、采用打飞针注射免疫,导致免疫剂量不够;或者注射部位出血倒流却没有马上补打等,都会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免疫抗体水平不高。

1.2.3 免疫程序不合理

在养猪生产中,为减少劳动强度,很多养殖户已习惯将口蹄疫疫苗和别的疫苗同时注射(猪瘟、圆环、伪狂犬、喘气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注射,一方面猪的应激较大,另一方面疫苗间可能相互干扰,降低原有疫苗的免疫效果,致使免疫失败。

1.2.4 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时机不当或者检测试剂不科学

现在我垦区团场普遍使用的是政府统采的口蹄疫O型灭活苗和O型合成肽疫苗。在进行春秋集中免疫监测时,团场之间春防、秋防工作进度不一,个别团场猪仅进行了口蹄疫一次免疫,且免疫时间还不到15 d;加之上级部门配备的为O型灭活苗液相阻断ELISA试剂盒,对使用合成肽疫苗免疫的猪只,免疫抗体检出率较低或不能检出,从春秋集中监测结果来看,部分团场猪口蹄疫免疫抗体偏低,甚至个别为零的现象,与这些因素有关。

1.3 猪机体状况因素

1.3.1 母源抗体干扰

母源抗体可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疫苗免疫抗体水平高低与母源抗体的干扰呈正相关,因此仔猪口蹄疫的首免时间应确定合适,不宜太早。

1.3.2 营养因素

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不足或缺乏,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受阻,尤其是VE和硒,是机体免疫的重要物质,其缺乏直接影响免疫球蛋白产生,导致动物免疫后抗体水平偏低。饲喂霉变饲料,会引起动物癌变,免疫机能降低,造成疫苗免疫失败。

1.3.3 应激因素

圈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氨气味重、突然改变饲料、转群等,会使机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异常,影响免疫抗体产生。

1.3.4 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影响猪体内血液中的免疫细胞的活性,造成动物免疫力低下。注射疫苗后,免疫抗体产生缓慢或降低。

2 提高免疫抗体水平的对策

2.1 强制免疫和适时补免

2.1.1 全面实施强制免疫制度

养殖户是防疫工作的主体,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对饲养的猪进行口蹄疫疫苗强制免疫工作,团场农发中心要加强对强制免疫的宣传和监管力度。做到团不漏连、连不漏户、户不漏猪、猪不漏针免疫模式,实现应免尽免,不留免疫空白。

2.1.2 对外购猪严格实施隔离观察,并适时进行补免

外购生猪隔离要观察15 d,并开展以非洲猪瘟为重点的相关疫病检测工作,剔除患病或隐性感染猪只,确认健康无疫后,及时进行口蹄疫、猪瘟等强制疫苗免疫注射,方可混群饲养。

2.1.3 注重疫苗保存和运输环节

团场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冷链设施设备进行疫苗运输和保存,配备发电装置,防止因停电导致疫苗失效。

2.2 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规范免疫注射操作

1)猪场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猪只免疫接种时间要统筹安排,尽量避免猪在母源抗体较高的情况下进行免疫注射,减少对免疫效果影响。同时要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安排在一起同时免疫的做法。猪场技术人员要根据周边疫病流行趋势及猪群健康状况,对免疫程序不断完善,保证免疫防控效果。

2)开展免疫注射前,要仔细阅读疫苗说明书,并按猪只大小选择合适针头,所有注射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

3)注射时按照免疫剂量,选择耳后颈部注射,不打飞针,发现注射部位出血后要及时补注。

4)详细做好免疫登记,对疫苗注射中出现的免疫应激反应应及时救治,减少养殖户损失。免疫注射中用过的废弃疫苗、接种器具统一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2.3 制定并落实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

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供给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尤其是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必须充足。不饲喂变质、发霉饲料。

2)圈舍要保持通风干燥,冬季要防寒保暖,夏季有降温设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给猪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猪场建立健全各项消毒制度,实行人员封闭管理,对拉运饲料、兽药的车辆进行严格消毒,经中转入场,有利于疫病消毒灭源。

2.4 重视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检测

猪场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等,猪一旦感染这些疫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长时间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对口蹄疫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后,很难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抗体水平低下。因此,每年应定期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检测筛查,及时剔除病原阳性猪只,确保猪健康生长。

2.5 科学实施免疫效价检测

检测部门要根据使用的疫苗种类配备相应检测试剂盒。检测一般应在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后1个月以上采集血清,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口蹄疫抗体阳性率低于70%为免疫不合格。通过对近几年春秋集中检测结果分析,生猪口蹄疫疫苗免疫2~3次的,其群体免疫抗体水平达85%~100%,免疫一次的抗体水平很低,多为30%~50%,个别的无抗体。为此,猪场要抵抗口蹄疫疫病的威胁,必须加强口蹄疫疫苗免疫次数且足量免疫,每次免疫须间隔1个月以上,可有效提高猪群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确保猪只有良好的抵抗力。

猜你喜欢

免疫抗体团场免疫抑制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桂附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2020年四川省猪瘟流行情况调查
黔南州2018-2020年H5亚型禽流感免疫抗体检测与分析
团场的秋
遵义地区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血清学调查与分析
完善团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探讨
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因素及对策
西罗莫司不同血药浓度对肾移植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