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宁夏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探究
2021-12-05张强
张 强
(宁夏大学 党委宣传部,宁夏 银川 750021)
一 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界定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概念。归纳起来,分歧主要集中在:研究的载体是仅仅局限于校园网还是扩展到整个互联网;主体是仅仅包括高校师生还是涵盖所有网民;客体是仅仅限于高校有关的事件还是整个社会热点问题[1]。
鉴于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所有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对社会发生的热点,尤其是与高校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工作所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既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氛围营造和正面引导,也包括负面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管理引导。
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一是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威胁依然存在。二是高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涉及的事项容易引发社会公众但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师生的关注、围观和热议。三是高校师生的身份比较敏感,即使是在互联网上发表与学校事务无关的热点问题言论,也容易引起关注。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1.自由开放性。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利益的重要平台。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难分,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表达者、发布者,又是信息的阅读者、评论者。高校师生思想较为活跃,参政意识和民主需求较强,对互联网的运用更加娴熟,网络空间自由的特点被最大限度开发。
2.社会敏感性。教育是影响亿万家庭的重大民生问题,高校的功能和特殊地位导致社会公众的极度敏感,因师德师风、学术造假、意外事件、后勤服务、师生利益等引发的争论极易引起网络上沸沸扬扬地讨论,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声誉形象带来损害和影响,具有燃点低、爆点多、反复难控的特质,一旦处理不当,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较高。
3.时空规律性。高校网络舆情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媒体发展水平和自身建设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地区的高校,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之间,网络舆情均有一定的差异。就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因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差异引发的民族宗教类网络舆情占比较多、影响比较大、波及比较广。
4.意识形态性。互联网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面临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威胁。高校师生借助互联网参与政治、社会和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明显增高,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利益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使得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领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体系很容易受到冲击[2]。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标准,高校网络舆情有很多的类型。基于工作需要,以内容为标准,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安全类。此类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针对国家安全、社会民生、时事政治等所表达的观点与立场而引发的网络舆情,尤其包括对各种错误思潮和有害政治信息的推崇、回应和表达。
2.学校事务类。此类舆情是指高校内部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密切相关的事务而引发的网络舆情,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学术道德、意外事件、后勤服务、师生冲突等。
3.师生诉求类。此类舆情是指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尤其是因权力滥用、管理任性而引发的网络舆情,主要涉及职称评定、人事管理、学生奖惩、日常管理等。
4.自我表达类。此类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所发表的个人观点而引发的网络舆情,此类舆情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化色彩。
(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青年师生在网民中占比最大,高校师生走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理应跟到哪里。因此,必须要关注、重视和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这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保证高校始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阵地的关键之举[3]。
2.保证国家网络安全的当然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制度安排,构筑起坚实的网络空间安全屏障。社会的稳定离不开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教育领域安全稳定的重要风向标和晴雨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必须要不断提升网上舆论引导能力,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最强音,让正能量成为网络主旋律,确保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4]。
3.推进高校治理法治化的现实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要求日益凸显。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内容势必涵盖师生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诉求,对参与学校治理和保障自身权益的愿望,因此必须要把法治思维融入和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尤其要在健全规章制度、保障师生权益、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为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法治保障[5]。
二 宁夏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现状分析
(一)工作现状
1.加强正面新闻宣传
宁夏各高校都能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宣传的原则,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点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活动,展示学校的建设发展情况,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日趋增强。
2.提升舆情应急处置能力
(1)师生共同参与的监测预警机制。在宣传部门组建监测预警团队,采用“大数据检索+人工筛选”方法,跟踪、监测各网络平台,收集、整理、上报有关舆情信息。
(2)宣传部门牵头的分析研判机制。接到相关舆情信息后,宣传部门作出分析研判,按照分级分类的工作要求,初步作出处置建议并上报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3)学校领导挂帅的应急处置机制。在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下采取相应工作措施,统筹负责线上正面回应和线下妥善处理,防止网络舆情持续发酵。
(4)辅导员、党务干部、思政课教师、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网评引导机制。统筹组建网评引导队伍,把握正确导向,及时主动发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1.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认识不全面、政治敏锐性有待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炒作高校热点问题已成为网络新常态,互联网成为敌我双方争夺青年、争取人心、抢占阵地的关键领域,必须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要承担起教育青年师生和社会公众的艰巨任务,而不仅仅是负面舆情事件发生后的发生引导,应当强化平时的议题设置能力和水平,有意识地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的氛围[6]。
2.高校网络舆情的工作理念有待转变、队伍有待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心不在事后的应急处置上,而在于加强事前的引导,阻止事态的恶化和发生是治理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当包括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和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两个部分,也应当成为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共同的工作,所以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队伍多集中在学校的宣传部门,应当建立起辅导员、党务干部、思政课教师、新闻传媒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专门工作队伍,着力解决当前人手不足、构成单一、素养缺乏、单打独斗的困境。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议题设置能力不够,舆论引导效果不佳。宁夏各高校都建立起了以“易班”为主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但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不足这一共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设置,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师生关注焦点和师生利益表达的有机统一体,正是有了对师生所关注热点的追踪分析,有了对师生正当利益的回应,有了对师生思想的主动引导,才能实现政治动员、凝聚共识和思想疏导的目的,网络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得以充分体现[7]。
4.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检索技术不够先进、监测预警机制有待完善。现阶段,宁夏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因资金所限,依旧主要采取人工监测为主的监测预警机制,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同一地区高校之间差别较大。以宁夏大学为例,虽在宁夏区内高校中较早运用“舆情秘书服务系统”,但仍然存在信息搜集遗漏和预警时间滞后的不足。
5.高校部分师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有待提升。高校部分师生抱着侥幸心理,在网络平台上任意杜撰或传播有悖道德或法律的不当言论,或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满情绪通过网络随意宣泄,这些非理性、情绪化表达很有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部分师生道德自律缺失或法律意识淡薄,当他们的网络言论超越公序良俗及法律规范对其必要的容忍度时,必将受到相应的舆论非议、道德谴责和法律处罚[8]。
三 构建宁夏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新机制
(一)打造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
1.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
互联网是当前各种思想交流与交锋的重要阵地,错误思潮、文化冲突对高校师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必须要旗帜鲜明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宣传与教育,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将“有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内化为高校师生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无意识”[9]。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涵盖政治理念、经济思想、伦理道德等,是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高度凝炼,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高校是锻炼优秀青年的大熔炉,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其转化成为高校师生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主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0]。
(二)树立舆情工作新理念
1.必须摈弃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仅仅依靠宣传部门的传统观念。要重视网络舆情发生的现实矛盾,尽可能将舆情事件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现实问题和矛盾的防范与化解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只是宣传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相关责任单位也要积极参与,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保证舆情事件的迅速平息。
2.必须改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仅限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置的传统观念。网络舆情工作不仅仅是负面舆情事件的预警应对和事后引导,更应该包括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要正视和强化网络舆情的新媒体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3.必须强化网络危机意识,改变不会回应、不敢回应、不善回应的现实状况。要熟知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抛弃封堵、删除、不回应、迟回应的传统做法,以既不失语、也不妄语的态度面对网络舆情,做到不失位、不缺位、不越位。
(三)培育舆情应急管理新机制
1.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1)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舆情监测和信息抓取技术。运用先进技术在短时间内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和技术处理,对舆情发展作出合理预测和研判。
(2)加强与兄弟高校的合作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与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同一地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舆情信息共享。
(3)主动与属地各级网信部门对接,补齐学校信息搜索遗漏、迟缓的不足。与属地教育主管部门、网信部门加强联系和协作,借助上级部门的技术优势,实现舆情信息共享。
(4)畅通校内各单位的舆情信息直报渠道。除学校宣传部门组建舆情信息监测队伍外,校内各单位也应成立相应工作队伍,负责收集、上报本单位的舆情信息。
2.加强信息反馈机制
(1)充实工作队伍。在学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现有成员的基础上,吸收舆情处置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增加专家组成员的比重。
(2)健全沟通渠道。对从各方面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甄别,对事件情况和走向有准确的把握,实现对下的全面真实、对上的有效反馈。
3.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1)强化部门协调联动。舆情事件发生后,明确各工作部门和责任单位的职责,在学校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避免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同步的现象发生。
(2)抢占时机权威发声。精准把握网上回应规律,实事求是,及时回复网络问询和跟帖,发表正确观点和主张,引导中间舆情聚集,化解负面舆情扩散。
(3)线下妥善解决问题。要将官方回应、舆情控制和引导与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积极回应师生诉求和社会关注,利用综合手段给舆情降温。
4.构建形象恢复机制
(1)注重与权威媒体的交流合作。与属地各级主流媒体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舆情危机结束后,加强对学校建设发展成就的正面宣传,最大限度地消解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
(2)注重危机结束后的反思总结。舆情危机结束后及时总结,完善业已形成的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有效弥补工作短板和弱项,为今后的舆情危机解决提供经验[11]。
(四)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
1.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培育思政名师、打造思政“金课”,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把专业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根本。
3.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充实队伍,突出师生双主体作用。依托学生骨干、学生社团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主要需求,吸引更多骨干教师和党务干部参与其中,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2)促进融合,打造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构建多样化新媒体格局,逐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网络化改造,按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要求,建设一个人人、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
(五)提升高校师生网络文明素养
1.提升管网能力。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加强校内网站、新媒体、互联网群组等平台管理,既提倡自由,也保持秩序,确保各类网络阵地可管可控、高效运行。
2.加强教育引导。把依法上网用网、守护民族团结作为宁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师生做网络文明的建设者、网络安全的维护者、网络法治的推动者、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