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5张锋
张 锋
(眉山市畜牧站,四川 眉山 620010)
1 利用现状
近年来,眉山市以实现“零污染”为目标,以“零容忍”的态度和“零排放”的要求,坚持以种定养、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针,以种养循环和有机肥利用为主要方向,强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市建成种养循环示范基地50个,实施畜禽养殖场种养循环提升工程1 016个,建设粪污贮存处理设施40万余m3,铺设粪污输送管网800余km,覆盖粪污还田种植用地10万余亩,开展异位发酵床粪污水零排放治理技术试点408个,建设异位发酵床1.3万m3,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及治理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户2 332个。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93%,畜禽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比例达100%。
2 利用模式
2.1 洪雅县现代牧场粪污管网输送利用模式
以大型规模养殖场为中心铺设主管网,四周养殖场户铺设支管网并入主管网,由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负责管网维护。洪雅县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先后投入6 000余万元,铺设粪污输送管道600 km,覆盖牧草、蔬菜、水果、茶叶、藤椒种植基地6万亩(1亩≈667 m2),养殖场按8.5元/t支付粪污消纳费用,年利用沼液40万t。该利用模式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节约了化肥开支,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农作物品质,实现节本增收300~500元/亩。
2.2 丹棱县“3211”第三方粪污转运利用模式
指导畜禽养殖场建好沼气池、干粪池、沼液贮存池3个池子,做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2次减量,成立一支专业抽施粪服务队伍转运养殖户不能利用的多余干粪和沼液,在种植区配套建设一个田间贮粪池,养殖户按10元/m3、种植户按15元/m3的标准分别支付沼肥运输专业服务队,政府按20元/m3的标准奖补沼肥运输专业服务队。县财政先后投入资金1 400余万元,新建沼气池3 200余口、干粪池1 600余口、沼液收集池10口,田间贮粪池100余口,成立沼肥运输专业合作社10个,配备沼肥运输专用车15台,年均运输粪污总量16万余t,覆盖全县80%以上的畜禽养殖户。该利用模式让果农减少化肥施用量15%以上,水果产量提高20%以上,助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2.3 东坡区万家好“猪+沼+果菜茶”就地利用模式
东坡区万家好松江种猪场、思蒙泥河种猪场、思蒙新堰仔猪繁育场、思蒙生猪标准化智能养殖小区4个养殖基地,共占地1 300余亩,常年存栏种猪7 000余头,年提供纯种、二杂母猪2万余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4余万头。场内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共建设污水处理站4座、沼气池3 200 m3、厌氧发酵罐2 800 m3、沼液储存池70 000 m3、异位发酵床400 m3,购置固液分离机6台、沼渣污泥叠落式分离机1台,铺设沼液输送灌溉管网106 km,管网覆盖果园、茶园、蔬菜种植基地11 000余亩。猪场每年不仅可节约粪污处理费100余万元,还能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2.4 眉山市畜禽粪污“异位发酵”零排放处理模式
每存栏3头猪配套建设1 m3异位发酵床,通过生物菌种分解喷洒在农作物秸秆锯末等垫料中的养殖粪污,利用发酵产热和机械翻抛蒸发水分,实现养殖粪污处理无臭味、无苍蝇、无蚊子、污水零排放。使用3~5年后的发酵床垫料再由专业有机肥生产企业按有机肥标准生产商品有机肥,实现粪污变废为宝。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养结合不紧密
收集、转化、利用体系不够健全,粪污集中处理设施、田间配套管网和储粪池设施等不足,粪污还田利用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3.2 市场培育不充分
专业化畜禽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多数为收集、转运和初级处理,没有形成畜禽粪污收集、储运、处理、利用产业链。
3.3 粪肥施用不精准
部分地方存在畜禽养殖粪肥施用方式不科学、施用时机不恰当、施用数量不精准的问题,没有完全根据土质和肥力科学施肥。
4 政策建议
4.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支持规模养殖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异位发酵和粪污贮存处理、输送利用及臭气治理等设施建设,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粪污收集、转化、利用服务,落实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用地政策,出台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使用、运输补贴政策。
4.2 完善市场化运行新机制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粪污处理服务,支持龙头企业、
规模养殖场、种养大户发展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新型服务主体,发展形成畜禽粪污收集、储运、处理、利用产业链。
4.3 开展粪肥施用监测试点
开展畜禽养殖粪污重金属、抗生素、养分和土壤N、P、K的监测,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结合粪肥和土壤的监测指标,科学合理施用畜禽养殖粪肥。
5 对策措施
5.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统筹考虑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种植业布局相协调的畜牧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法划定的禁养区情况,突出主导优势产业,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种植业发展需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进一步调整完善养殖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提高畜牧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
5.2 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基地
用抓工业的理念抓畜牧产业发展,用抓项目的办法抓种养循环基地建设,按照圈舍建设标准化、养殖设施自动化、畜禽粪污资源化、沼液利用管网化、生态环境景观化、基础设施完善、各种要素配套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种养循环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加强政策引导和培训指导,着力打造环境美好的种养循环示范基地。
5.3 实施种养循环提升工程
推广粪污管网输送、“3211”、异位发酵等农牧结合生态治理模式,引导畜禽养殖场配套完善雨污分流、饮污分流、干湿分离、异位发酵、粪污贮存输送利用设施设备,指导畜禽养殖场以每存栏2~5头猪配套1亩种植用地,推进畜禽粪污还田还地资源化利用。
5.4 建设臭气深度治理工程
督促畜禽养殖场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设置遮挡隔离防控措施,保持场内外清洁卫生,指导畜禽养殖场采取科学配制畜禽日粮,在畜禽的饮用水或饲料中加入有益菌,推广发酵床养殖,喷洒消毒除臭剂,安装降尘除臭设施,配置臭气处理设备等降味除臭措施,避免臭气污染扰民。
5.5 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建立常态化巡查督改制度,按照分片负责、定人到场、巡查到户的原则,督促养殖业主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评制度,普通规模场在投产前完成环评登记表备案,大型规模场在开工前完成环评报告书审批,投产3个月内完成环保峻工验收。实行畜禽养殖赋码备案制度,在直联直报系统中据实填报畜禽养殖场基本信息,动态管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执行粪污处理设施联合验收制度,在投产前均要开展联合验收,出具验收合格意见,确保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