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洮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2-05陈花桃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4期
关键词:党参中药材黄芪

陈花桃

(甘肃省临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临洮730500)

1 中药材产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1.1 种植面积连年有增

临洮县种植的药材主要有党参、当归、黄芪、牛子、柴胡、秦艽、防风、板蓝根等20多个种类。近年来,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0.51万hm2逐步扩大到2019年的1.11万hm2。种植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种植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种植区域从康家集、窑店逐步扩大到全县17个乡(镇);二是种植品种趋于多元化,大宗药材党参、当归等种植规模逐年递增,积极引进金银花、羌活、赤芍、红芪等,新引进药材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

1.2 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县已形成面积相对集中、区域稳定的千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类9个,分别是以东北部窑店镇北大坪、翻山、黑石湾、杨家山、滩汪、平线岭、马家坪等村为中心的党参标准化生产区域;以东部龙门镇塔湾、青化、农盟、新永、韩家湾、甜水沟等村为中心的党参标准化生产区域;以南部玉井镇番寺坪、陈家咀等村为中心的党参标准化生产区域;以北部八里铺镇沿川子、周阳洼等村为中心的党参标准化生产区域;以东南部康家集乡邢家山、黄家顶、下庄为中心的当归标准化生产区域;以北部上营乡邓昌等村为中心的当归标准化生产区域;以东北部窑店镇徐家铺、四十铺、窑店、武家、阳坡等村为中心的柴胡标准化生产区域;以东北部连湾乡花麻湾、大湾等村为中心的优质黄芪红砂覆盖育苗生产区域;以南部衙下集镇衙下、赵家集、张家寺、杨家庙等村为中心的牛子标准化生产区域。各基地严格按照道地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选用良种,合理轮作倒茬,科学使用肥料,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以及种植绿肥等提高地力,加强田间管理措施,提高了中药材质量及品质。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化,不使用壮根灵等植物调节剂,中药材的标准化栽培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

1.3 种植效益逐年提高

全县中药材作为“6+X”的扶贫主导产业之一,得到了大量的扶贫资金支持,通过农村“三变”改革、产业奖补、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太石镇后地湾村和豁岘村、漫洼乡老地沟村、上营乡墁坪村等4个特别深度贫困村中药材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84个中药材产业村得到了发展壮大。正常年份,年产值在45000~75000元/hm2。在中药材主产乡(镇),农户种植中药材的收入占整户总收入的50%以上。

1.4 产地初加工能力逐年提升

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全县建成中药材烘干房115座,中药材恒温冷藏库6座。年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烘干总量为18 180 t,占年中药材生产量的50%,以衙下镇润农合作社为例,年烘干2 100 t,带动了周边8个村的种植。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指导建设的3个前处理车间太石的已经投产,龙门的2个在建。为减少硫黄熏蒸造成的二次污染,增加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县上组织建成中药材冷藏库6座,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初现成效,冷藏能力达5 000 t,通过设施的冷藏应用解决了制约党参存放虫蛀损耗大的难题。

1.5 药源基地建设初现成效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玉井镇岚观坪村东垣合作社办公场所内设立了兰州佛慈药源基地工作站,在龙门镇新永村建成了党参标准化药源基地33.33hm2。丽珠制药集团在龙门镇农盟村、青化村建立了133.33hm2有机党参标准化种植基地,采用统防统治的管理方式对基地进行施肥及病虫害防治,并用订单形式对基地种植的中药材进行检验,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制药企业药源基地的建设,为今后产业发展开创了新模式,为持续稳定增加药农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1.6 丰富了中药材种质资源

依托东垣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扶持,玉井镇岚观坪药材观察圃规模已达32hm2,其中羌活、柴胡、黄芪等新品种示范区16.67 hm2,党参、黄芪、羌活、柴胡等种子种苗繁育区6.67 hm2,驯化试验种植区8 hm2,承接了农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试验3项。一是31份不同生态区域羌活品种对比试验;二是7种不同种植资源柴胡品种试验;三是有机党参种植试验。

2 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

县内众友、四通等药企普遍加工规模不大,本土产品消化能力有限,初加工以饮片为主,附加值不高,还没有形成“药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2.2 中药材病害发生严重

由于连年种植,土地不能做到合理轮作倒茬,受农药、肥料农资市场产品的参差不齐及群众大量使用除草剂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中药材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党参的黄心病,当归、黄芪麻口病等病害呈高发趋势。

2.3 种子种苗繁育体系不健全

县内当归种植种苗基本依赖岷县等周边县(区),自繁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统一繁育良种和优质种苗的企业和基地。

2.4 产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如针对当归抽薹、黄芪麻口病、自产当归头小须多等问题,研究投入不够,虽然与兰大、甘肃省农科院等单位进行了积极接洽,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栽培技术的创新和育苗关键技术的突破难以推进。

2.5 “产+销”体系不健全

临洮县中药材销售主要靠个体商贩贩运的方式进行流通销售,缺少规模性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至今没有形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或“农户+市场”的产销体系。

2.6 机械化程度低

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强,资金投入少,机械化程度低。

3 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科技创新与协作

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一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借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中医药企业资本、人才、技术、加工、市场等多种优势,探索和发展多种符合市场要求的经济合作形式,快速提升临洮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

3.2 建立健全中药材技术服务体系

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让农业干部“走下来”,带着项目抓示范,给予资金搞试验,配备设备搞服务。结合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及时更新技术推广队伍的知识结构,让农技干部从乡镇事务工作中脱离出来,认真抓技术、搞业务,使技术推广体系适应中药材发展的需要。

3.3 推行标准化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

对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管理,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活动,对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实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生产环节规范化、标准化,加快推行“两证一标识”管理,对来源可溯、质量可控的中药材产品,包装单位附标“原产地准出证”、授权第三方检测平台根据检测结果附标“质量追溯标识”,严格中药材产品质量标准,经质检部门检测后发放合格证,按质量分级收购交易。

3.4 做强道地优势品牌,推进中药材产品品牌化

结合党参、当归、黄芪等高标准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自己的中药材产品商标,创建自主品牌,积极申报中药材保护品种和有机产品认证,将临洮的道地中药材党参、当归、黄芪等区域性品牌和资源性品牌的推广使用纳入中药材线上交易平台进行管理。通过“临洮珍好”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的推介和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的推广销售,打造一批企业品牌,真正实现道地药材优质优价。

3.5 抓好中药材信息建设

充分利用网站和微信等信息平台,建立全县中药材信息共享网络,及时向县内生产者、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陇西等地批发交易市场的药材价格、行情动态,为中药材生产企业和种植户提供可靠而切实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户合理选择品种种植,减少盲目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6 强化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门户网站、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节会,全方位宣传和展示临洮县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扶贫成果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药产品,形成全县上下关注、支持、共同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队服务培训等各类培训班的举办,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3.7 切实加强产加销体系建设

强化龙门二十铺、八里铺沿川子等已建产地批发市场的作用发挥,持续发力,积极引导,把市场定价权、话语权掌握到本地市场。同时,强化药源基地建设,订单生产解决产后销售顾虑。另外,加大药企衔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和机制,把道地药材推销给制药企业,共同建立一个绿色循环的产业链和生态链。

猜你喜欢

党参中药材黄芪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Anticancer Properties of Lobetyolin,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Radix Codonopsis (Dangshen)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黄芪是个宝
复方党参口服液免疫增强作用的配伍相关性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HPLC法同时测定党参固本丸中7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