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药材产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
——以承德医学院帮扶滦平县的实践为例*
2021-12-05赵红玲冯丽肖李颖哲李云峰李忠思赵春颖
赵红玲,冯丽肖,李颖哲,李云峰,李忠思,赵春颖
(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要与巩固脱贫成果紧密衔接,它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1]。特色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保证,中药材产业以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规模为基础,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道地药材的优势产区,通过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提升了中药材品牌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也逐步形成了中药材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发展格局[2]。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输出地,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库[3]。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力量[4],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技支撑的重要责任,高校服务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力量。
承德医学院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依托滦平县优势资源禀赋,以中药产业为抓手,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与推广,发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 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
1.1 国家战略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陆续制定出台《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政策支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驱动力。
1.2 种植道地药材培育地方特色品牌
中药材是具有道地性,民间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5]。道地药材的种植在地方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也依然是重要抓手。地方通过选择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中药材品种,开展标准化种植示范与推广,也培育出地方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3 推广生态种植践行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中药材道地产区开展生态种植技术研究,推广中药材间套作、野生抚育、山区仿野生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种植模式,构建生物多样性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同时也遵循了中药生态农业“四不宣言”[6],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1.4 “中医药康养+农文旅”融合发展增值产业收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的发布,提出中医药已经成为助力康养产业的新焦点。乡村发展康养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天然环境优势[7]和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向多元化融合发展。在同一地域内向中药材种植、康养保健、健康旅游、文化宣传等特色康养产业延伸,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实现康养目标,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2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不足
2.1 服务机制不够健全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校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是一个主要问题。首先高校设置的教师考核和职称、职务晋升等评价体系,更注重的是课题和论文,尤其是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的立项和SCI论文数量,而教师服务社会的成效权重占比偏小[8],不能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不能激发科研人员自身潜能,为乡村振兴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其次高校服务活动多是由各院系教研室小范围组织,以团队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开展,缺少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团队建设与科学管理,使得高校服务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产生的实际成效缺乏显著性。
2.2 服务内容不能满足需求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校服务服务内容不能满足需求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服务内容多以送医送药、慰问关怀、文化宣传等活动为主,还缺少由行业资深专家、科研技术团队开展的市场分析、科学规划、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等更具迫切性、实用性的服务来解决农民的急、难、愁、盼问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结构的调整,高校也需要转变社会服务活动内容,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优势,切实从实际需求入手,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2.3 服务方式单一缺少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校服务存在方式单一,缺乏协同创新的氛围。目前,高校采取的服务方式多以校企签订合作协议为主,政府缺少规划与政策的引导和扶持,高校缺少服务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企业缺少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农户缺少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不能真正实现资源、信息和知识产权共享。因此,全社会需要协同发力,建构高效的合作机制[9],建设典型示范引领,发挥出特色产业优势,既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4 服务成果落地转化率低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率低的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基于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质量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需要[9]。近些年各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不是很理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是相差较远。高校没有做到将自身的科技优势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结合,缺少针对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的专项攻关,同时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与企业对接转化,就造成了普遍存在的服务成果转化率低、推广难的局面。
3 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途径探析
承德医学院自2013年开始对接帮扶滦平县,通过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示范推广,实现农民的就业稳定和收入提高,在滦平县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积极引导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径。承德医学院在滦平县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探索出人才培养、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发展动力
人才是科技支撑的关键,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需求。承德医学院针对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构建省级一流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以高水平教学支撑高质量人才输送;另一方面在滦平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立了中药学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了学生在中药材的生态化种植、产地加工、质量评价、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实践技能;同时还从思想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去为乡村振兴服务,真正培养出一批懂中药、爱农业、爱农民的应用型人才[10]。
承德医学院与滦平县职教中心等相关部门合作,从企业、种植合作社和农户的需求出发,定期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经验交流、政策解读和市场分析等培训会,培养基层技术骨干、企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产业发展动力。2020年承德医学院组织召开了8次技术培训会、中药材检测人员培训班4期,培养专业人才500人以上。
3.2 提供技术支撑,推进深入合作
承德医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联合省内56家企、事业单位和高校院所成立了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技术专家团队,深入到各企业、种植基地和农户等开展实地调研,制定了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承德医学院作为承担单位成立了河北省(承德)中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科研团队开展对热河黄芩、北苍术、柴胡等道地药材的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连作障碍机制等问题的专项研究,制定了系列地方标准推行规范化种植;承德医学院中药学系成立了中药惠民服务队,长期对企业和药农提供种源鉴定、田间指导,中药材检测等志愿服务,2020年中药惠民服务队获得了“李保国志愿服务省级先锋队”称号。
承德医学院与滦平县政府、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深入合作,通过开展热河黄芩、北苍术、柴胡仿野生栽培、林药套作、粮药间作、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热河中药花海小镇。2014年滦平县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燕山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2016年被河北省确定为中药材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区,2016-2018年连续三年,滦平县承办了三届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12.26万亩,综合产值19.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
3.3 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多元化发展
在河北省燕山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的建设中,滦平县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承德医学院提供技术支撑,企业负责成果转化,推进协同创新发展,打造了中药材生态种、产地精加工、特色农产品生产、电商销售等板块,“滦平中药材”被评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研制生产了“山知话”系列药茶产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河北省燕山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区还建成了包含药浴坊、药膳坊、药茶馆的健康养生中心,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的药材标本展览馆和中药材文化体验中心,形成了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康养、文化旅游等多元化融合,实现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河北燕山中药材经济示范核心区获批3A级景区,为中药材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出一个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地方选择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发力点,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高校服务做到主动对接、准确定位,围绕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深入合作、资源互补、科技创新,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的综合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