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发生及防控对策
2021-12-05刘松
刘 松
动物疾病发生及防控对策
刘松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文章阐述了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类型特征,分析了动物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动物疾病防控的对策建议。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畜牧养殖动物通常会因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导致机体产生损伤,细胞结构紊乱,如果放任其发展,会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分为较多种类,包括传染性疾病、普通疾病、寄生虫疾病等。对于养殖动物来说,普通疾病虽不致命,但是发病率却相对来说较高,一般养殖动物发病都在眼部和四肢,而且病因较为复杂,如内科病多源于泌尿系统和呼吸道、消化道等,且均由病毒或者真菌引发。因此,动物疾病不仅类型多,而且传播迅速,在治疗上存在很大难度。所以,养殖动物病因亟待深入分析,采取相应防控措施,促使畜牧养殖动物健康成长。
1 动物疾病类型
1.1 普通疾病
畜牧养殖动物普通疾病是指在饲养过程中最为常见且容易发作的疾病。通常情况下,普通疾病可分为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最为常见的有腹泻、感冒、骨折等,但是常见疾病发病较为频繁且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不过治愈较为容易,不会对动物身体造成较大危害,所以,对普通疾病开展预防可以减小动物患病概率。
1.2 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疾病是指由寄生在动物体内的蠕虫引发,在畜牧养殖动物中较为常见。相对来说,寄生虫疾病具有一定的规模性,会在同一种动物或是处于同一个环境下的动物之间大规模传播[1]。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寄生虫疾病属于危害性较大的疾病种类,不仅会使动物自身抵抗力减弱,还会致使动物产生不同病症。
1.3 传染性疾病
相对于普通疾病和寄生虫疾病来说,传染性疾病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危害群体较为广泛,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就会迅速扩大传染范围,造成更大的危害。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比如肺结核病,会传染给整个动物群体,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传染给人类,破坏人类身体健康。
2 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2.1 环境影响
对于动物健康发展而言,环境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旦环境不佳就会导致动物发生疾病。由于环境卫生较差,可能会滋生细菌、真菌,对动物的身体机能造成一定影响,而且温度和湿度会使动物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最终致使动物发生疾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动物患有的疾病中,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所占比例相对来说较高。
2.2 人为影响
在畜牧养殖中,可能会有部分人为因素致使动物发生疾病。人为因素即使不会从根源上引发动物发生疾病,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疾病发生变化。比如,在饲养动物时,一些饲养员没能准确掌握用药常识,当动物发生疾病时无法科学合理地采用药物治疗,导致治疗效果欠佳,严重时会使病情恶化。
部分畜牧动物饲养基地存在饲养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没有将管理措施标准化,在养殖过程中更无从体现专业化和规范化,从而加大了动物感染病菌的概率。比如,一些动物饲养人员环境清理得不够彻底,工作效率较低,无法很好地完成饲养任务[2]。还有一部分饲养人员未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化喂食,使动物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弱,加大了动物染病的风险,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还有些畜牧动物饲养企业设备较为老旧,饲养技术较为落后,因此企业的饲养成本大幅度提高。
2.3 动物自身因素
很多动物在还没出生之前就被病毒所感染,其主要原因是母体带有病毒,假如出现这种情况,便会导致动物不定期地发生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的根源是动物本身,因此,养殖人员务必要对动物母体加强病菌检查,并做好防疫工作。
2.4 药物使用不当
在控制动物传染性疾病流行上药物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目前,一些养殖人员只关注对于疾病的药物治疗,而不去做好预防工作。当动物感染病毒出现临床症状后,在未能清楚病原前就采用药物开展治疗。一些动物养殖人员由于未能熟练掌握药理学知识,会产生一种普遍现象,即无法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对于混合使用多种类药物,无法准确掌握药物剂量。因此,不合理用药不但无法防治疾病,而且会对动物造成伤害,严重的还会使病原具有耐药性,导致很多药物的防治效果较差。
3 防控对策
3.1 有效储备养殖理论知识
优质畜牧养殖的前提是需要养殖人员掌握丰富的动物疾病防治药理学知识。养殖管理人员要通过定期参与科学养殖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总结出别人在养殖过程中的经验,为日后的专业养殖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增强区域选择的合理性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取养殖区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养殖区时要考虑到水源和光照等各种因素,不要采取全面开放的养殖模式,比如遇到阴雨天或者遭遇大风天气,会导致动物养殖收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对畜牧养殖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样的,也不能采用全封闭的养殖模式,在封闭环境中空气无法流通,会给环境清理工作加大难度,因此可以采取半开放的养殖环境。在自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要能够保证空气的流通性,避免对畜牧养殖造成恶劣影响。
3.3 做好饲养条件管理工作
动物饲养条件直接关系着饲养成果,在饲养时要做好饲养条件管理工作。作为动物饲养工作的基础,务必要保证饲养条件优越。要合理选取养殖场场址,尽量选取地势偏高、通风较好且水源充足的地方,因为养殖场通风良好就会阻碍对细菌滋生,并有效遏制疾病传播。而且在保证饲养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养殖人员还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持环境卫生,定期对动物的居住场所消毒。要按照消毒流程严格执行,并且要全面掌控饲养环境,科学采用饲养设备,定期维护排污、通风、取暖等相关设备,保证其稳定运行,避免病毒与真菌等大量滋生,进而优化饲养环境。
要想做好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工作,务必要加大常态化监督管理力度,因为动物发生疾病会存在一段时间的潜伏期。要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一定要立即隔离,以免疾病扩散。与此同时,养殖人员也可以通过调控温度和湿度、定期消毒等各种举措,保证养殖场环境条件良好,避免滋生细菌。
3.4 加强患病动物及时治疗
当动物发生疾病后,一些养殖人员难以对养殖场所和动物及时开展全方位的消毒,致使动物集体感染,给自身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养殖人员要有效地进行动物区分,当疾病发生后,应及时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严重者可酌情淘汰。在整个治疗阶段,应对动物的免疫情况和用药情况仔细做好记录,依据疾病治疗方案,准确掌握动物疾病的治疗进展,保证在治疗结束后立即停止用药,并对后期的康复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疾病可以有效根治。
3.5 及时处理免疫问题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加强防疫免疫是动物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减小动物染病的概率。在引入新的动物时,一定要对其事先进行消毒处理,并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保证其健康后才能放入养殖场所。在动物疾病多发时期,一定要按照规定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强化对疾病的有力防控,同时,养殖人员也要在进入养殖场所之前对自身做好消杀,以免将细菌带到养殖场所内。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比较容易发生疾病,因此,一定要制定健全的检疫制度,按照相关规定流程做好动物检疫工作,而且还要对养殖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可以有效避免动物疾病传播。
3.6 切实加强疫病防疫工作
畜牧养殖时一旦发现动物患病,务必要对已经患病的动物加强隔离观察,还需要把同一个场所的其他动物进行有效隔离,并对其细致观察,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疾病传播,以保证其他动物的健康。
3.7 引进先进的疾病防控技术
为了让动物疾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防控,需要养殖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由于不断受环境影响,滋生出一些新型病毒,导致动物发生疾病,而一些动物对于原来的防治技术产生免疫,因此要加大在动物疾病防治技术上的研究力度,引进科学先进的防治技术,避免动物产生更多的疾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饲养人员操作不当、检疫设备设施老旧、日常管理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因此,畜牧养殖企业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根据动物饲养的现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动物疾病的防控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
[1]余清.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研究[J].当代畜牧,2014(29):71-72.
[2]崔丽柯.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南方农业,2016,10(27):128,130.
[3]钟建全.动物疾病的病因与预防控制策略[J].江西农业,2017(17):40-41.
[4]田成武,张忠岩,张春刚.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20):43-44.
[5]张爱民.浅谈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J].山西农经,2020(7):100-101.
S851.3
A
2095-1205(2021)08-59-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8.28
刘松(1973- ),女,辽宁绥中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畜牧兽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