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即墨区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
2021-12-05孙召贵谭胜利何义江杨海波
孙召贵 谭胜利 何义江 杨海波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农业农村局,青岛 266200)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1]。近年来,青岛市即墨区围绕立足特色、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大力发展规模化高效特色农业,一条切合即墨区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日益坚实且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1 发展现状和成效
1.1 优化区域布局,实现特色农业优势化发展科学统筹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加快构建即墨区农业“两带三片四区多园”的现代农业布局[2]。“两带”即东部山海农业发展带和西部大沽河生态农业发展带;“三片”是指3 个特色农业发展片区:东部果茶薯芋片区,西部种子蔬菜片区,北部花草中药材片区;“四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畜禽发展区,沿海现代渔业发展区和南部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聚集区;“多园”指分布在全域内高端农业精品园、示范园、标准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这种“分区划片、片中有区、区中有园”的空间布局,正在发挥巨大推动作用,引导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区积极实施特色产业组团发展。
1.2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确权工作,完善区、镇、村3 级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体系,推动土地流转,加快适度规模经营。灵山、大信两个镇实施的整镇土地流转试点,流转成方连片过千亩的土地1733hm2。2020 年特色薯芋种植面积达3333hm2,中药材、花卉种植面积超过1333hm2,早已闻名遐迩的金口芹菜种植面积达333hm2,大信镇、蓝村街道的高端食用菌产业集群年生产出口菌棒500 万棒,实现产值2 亿余元。全区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34000hm2,土地规模经营占比61.7%,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取得可观成效。
1.3 抓载体搭平台,实现特色农业园区化发展与时俱进,紧扣现代农业发展脉搏,积极拓展“农业+加工”“农业+休闲”“农业+康养”等一系列“农业+”项目,大力创建农业产业园,实现特色农业园区化发展。目前,全区建设的特色农业园区有164个,创建即墨(移风)现代种业产业园等10 个区级园区,其中花乡药谷、梅香茶韵等6 个产业园已申报创建青岛市级产业园。“花乡药谷”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材花卉产业,种植丹参、黄芩、玫瑰、香草、金银花等各类中药或鲜花已超1333hm2,对周边区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预期的中国北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已初见雏形。即墨(移风)现代种业产业园已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包括世界种业前4 强之一的荷兰瑞克斯旺等种子企业15 家,现正全力打造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为申报国家级种业产业园做全面准备。另外,向阳小镇、王圈绿谷、莲花山·莲花湾等9 个田园综合体成功创建青岛市级田园综合体,灵山镇、金口镇获批创建青岛市级产业强镇。
1.4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即墨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其做大做强。目前,全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超过4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742 家,其中青岛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达到204 家。创建青岛市级“新六产”示范单位4 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 个。青岛华盛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被评为青岛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单位。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整合2000 余万元财政资金,通过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对全区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精准扶持,投入300 余万元对全区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技能轮训。
1.5 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特色农业品牌化即墨区在发展特色产业时,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和标准园创建工程。坚持国标、地标、企标有机结合,推进特色产业全程标准化,实现农产品种养加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覆盖,打造一批农、畜、渔标准园(场)。目前,已创建特色果菜茶无公害生产基地91个,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288 个。同时,加大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全区创立了青岛市第一个区级区域公用品牌“采食即墨”,并名列全国2019 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100 强第4 名;“白庙芋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田瑞牌鸡蛋”等5 个品牌获评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即墨地瓜”等23 个品牌获评青岛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产品品牌。
2 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2.1 规模化面积小而散总体上看,全区农业高效特色产业主要存在面积小、种植分散不成规模的问题。发展过程中缺乏规模、质量、辐射能力比较突出的龙头产业带动,特色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产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如中央电视台对白庙芋头进行了宣传且引起多方关注,很多单位和企业发来了定单,但因白庙芋头种植面积仅133hm2左右,产量少而无法接单,如何解决白庙芋头重茬种植从而扩大种植规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产业化程度不高即墨区特色农业发展在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特色农业在生产、加工、推介、销售等环节链条不长,综合加工能力不足,三产融合程度较低,导致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一定难度。
2.3 支持力度不够多数特色种植投入的资金要比常规种植投入的资金比例高,而且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仅靠个人或经营主体进行投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政府、社会等各界给予综合性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土地、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存在支持短板。
3 发展建议及措施
3.1 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特色种植规模突出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向优势区域布局,集聚形成特色产业功能区,打造“新六产”特色载体和发展平台。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序流转土地,实现土地向园区集中,推进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管理,扩大高效特色种植规模,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而推动全区域特色农业种植业全面发展。争取3~5年,甘薯种植面积发展到6667hm2,特色花卉发展到6667hm2,中药材发展到6667hm2,羊肚菌等食用菌发展到667hm2。
3.2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发展高端农业集群近些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高消费人群对高端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市场也越来越大。要结合即墨区实际,把发展高端特色种植业继续作为深化调整农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重点引进和发展效益在30 万元/hm2以上,尤其是在75 万元/hm2以上的高端特色农业品种,并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形成产业规模集群。
3.3 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把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构建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积极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打造产业化联合体,拉动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发展内循环。
3.4 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快品牌化发展立足全区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坚持“统筹培育、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作为突破点,注重培育衍生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带动效应较强的农业品牌。围绕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加大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导特色种植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应用智慧农业技术,打造智能、精准、高效、绿色、智慧、特色种植业发展基地,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水平。注重培育衍生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带动效应较强的农业品牌。针对即墨地瓜、金口芹菜、中药材等即墨现有特色农业,重点通过引进种植技术、创新经营理念、提升产品品质、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推进特色种植业品牌建设,促进现有特色品牌提档升级。另外,制定出台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通过建立全方位立体宣传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生产单位为主体,以新闻媒体为平台,以农交会、推介会为手段,以提高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全力推进产业发展。
3.5 推进利益联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引导农户在特色种植、传统工艺、文化传承等方面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合作。鼓励农户以资金或土地经营权入股,加入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建立完善订单协作型、保底分红型、股份合作型、产销联动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户与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有机街接,从而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收入。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侧重于提高粮食产量和保证粮食安全。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粮食自足基本实现,另一方面是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现代特色农业以质量与效益为重心,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两者之间存在和而不同、竞合共生的关系。历经多年努力,即墨区开创的特色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卓然成效,成为现代特色农业和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两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例。展望未来,只要我们摸清家底,找准瓶颈,精准施策,即墨区现代特色农业必将大有天地、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