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肠直肠癌诊治的思考

2021-12-05蔡三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保肛根治性结肠

蔡三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上海 200032)

最新的研究报道结肠直肠癌是发病率居世界第3位的恶性肿瘤,年新发病例193万[1]。在我国结肠直肠癌发病率居第2位[2],年新发病例56万。近30年来,我国结肠直肠癌发病持续以4%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期望寿命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污染加剧,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还将继续升高。因此,必须重视结肠直肠癌的预防和诊治,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结肠直肠癌外科治疗的探索,外科在结肠直肠癌诊疗中独领风骚。直到1990年,化疗、放疗进入结肠直肠癌的诊疗领域。近10年来,病理科、内镜科、影像科等的发展,以及肝外科、胸外科、介入科等的参与促进了结肠直肠癌的诊疗。但勿庸置疑的是,结肠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仍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结肠直肠外科医师,在结肠直肠癌的诊断、治疗策略、治疗相关研究上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及学术交流的体会作了一些思考。

结肠直肠癌外科治疗

结肠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体现在根治性手术 (包括原发灶切除和转移灶切除)和姑息性手术(包括原发灶切除和造瘘术)。

根治性手术是结肠直肠癌最有效的手段,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结肠直肠癌根治术原则包括三方面:肠管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无瘤操作。

一、治愈性手术与姑息性手术

治愈性手术注重生存率,姑息性手术注重生存时间,目标和价值不同。治愈性手术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手术风险、费用、时间及给造成病人的痛苦,因为可使病人获得更好的5年生存率。姑息性手术要注意手术风险、费用,并减轻病人的痛苦,强调延长生存时间,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平衡。临床上经常看到两种现象:一是姑息性手术不惜一切代价做大、做复杂;二是根治性手术浅尝辄止,贪图方便,而未做到标准的根治。前者既未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又加大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后者使生存率可能较高的病人丧失治愈机会。

二、直肠癌的保肛

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得到广泛关注,近年又受重视,超低位保肛、极限保肛成为热门话题。笔者认为保肛对提高病人生存质量非常重要。保肛需充分认识以下3个问题。

(1)影响保肛的一般因素: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恶性程度、生长方式,病人骨盆类型、括约肌功能、期望寿命和合并症。

(2)术中影响保肛的因素:术式选择(超低位前切、部分括约肌切除、下切缘适形切除)、下切缘的满意度(下切缘判断和距离、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结果)和是否R0切除,包括下切缘、环周切缘和侧方淋巴结情况。

(3)保肛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放、化疗、早期癌的局部切除。保肛手术应注重结构性重建、肛门功能性完整和根治性目标最大化。根治性是最主要的目标。切忌仅就切除重建的可能性来决定保肛与否,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三、手术微创

微创手术概念引入国内30年,是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微创不等同于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微创是创伤总和最小,而不是切口最小。

微创包括术前避免应激反应;术中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和手术操作轻柔;术后机体应激反应的妥善处理。临床上常有如下现象:①为了微创而微创,坚决不中转开腹手术,造成病人更大的创伤;②微创手术大大延长手术时间,造成看似微创,实质更大的创伤,特别是对高龄病人;③“假性”微创,如微创手术加切口进行吻合口重建,微创手术加预防性造口造成更大创伤或二次手术等。应正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包括开腹、内镜、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切忌过度肯定某种技术而否定其他方式。

四、新术式的发展

近年新的外科术式在不断发展。结肠癌的术式变化不大,主要是直肠癌的术式,如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excision,TaTME)、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柱状切除等,丰富了手术方式。笔者认为任何术式都有其操作规范和适应证。如柱状切除适合低位直肠癌侵犯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的病人。TaTME手术在部分欧洲国家禁止使用也是个警醒。每种手术都有其适合的肿瘤部位和分期。同时,手术医师的操作熟练程度非常重要。对于新术式,应明确其目的和优势所在,是侧重根治性、安全性,还是美容效果。但前提一定是不能牺牲肿瘤根治性。

五、直肠癌低位保肛的预防性造口

我国直肠癌发病率较高[2]。目前强调保留肛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使直肠癌低位保肛手术受到较多关注。鉴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并发吻合口漏较多。为减少吻合口漏引起的腹腔感染,以及尽早开放饮食恢复胃肠道功能,结肠或末端回肠造瘘应用较多。低位直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在5%~10%[3-4]。临床研究的明确结果[5]如下:预防性造瘘未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仅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单位的常规盆腔双套管引流,使80%~90%的吻合口漏病人不需要二次手术。目前的预防性造瘘有过度应用倾向,使微创变成重创,造成二次手术、二次风险,产生二次手术费用,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造口使生活质量下降。10%~30%的造口不能回纳。应选择高风险病人行预防性造瘘,避免过度应用。

六、全结肠系膜切除术、TME与膜外科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和TME已成为结肠直肠癌的标准术式,以提高手术切除完整性、减少术中播散的机会,改善生存率。近年提出膜外科、膜解剖手术,是CME、TME概念的具体化。认真做到膜解剖手术,可保证CME和TME的规范执行。

七、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选用

新技术包括超声刀、电钩、4K高清影像、淋巴结染色技术、热灌注等。新方法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内镜手术、TME、CME等。近年众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使临床医师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有过度宣扬和使用新技术及新方法的趋势。笔者认为,在治疗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合理选择而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和新方法更重要。

八、卫生经济学

我国结肠直肠癌的手术相关费用在不同单位为3~10万。费用差距来源于所用检查、药物、医疗器械的不同。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费用明显升高,特别是机器人手术。最新发表的机器人腹腔盆腔手术系统回顾研究显示,机器人手术的价性比明显高于开腹及腹腔镜手术,但肿瘤学结果相似[6]。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近年发展的专用器械价格更高,增加了医疗负担。

结肠直肠癌治疗模式

结肠直肠癌治疗模式主要是规范性诊疗和多学科综合诊疗。

结肠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已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发展产生了规范化诊疗。规范化治疗包括规范的术前诊断、规范的治疗计划制定、规范的术前处理、规范的术中判断和操作、规范的术后处理及规范的术后肿瘤学治疗。规范性诊疗是基本治疗结果的主要保证。目前仍有很多医疗机构在规范化诊疗方面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术前规范的检查不足,导致直肠癌的术前分期不准确;治疗计划未经多学科诊疗讨论;术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方案不规范;术中淋巴结清扫不足和未严格遵循无瘤操作规范;术后肿瘤学治疗不及时、不规范。

多学科综合诊疗是肿瘤学诊治发展的重要事件。随着诸多学科的介入、发展,多学科合诊疗重要性不断提高,成为肿瘤标准治疗模式。其中,结肠直肠癌的多学科诊疗发展最早、最好。外科医师理应在结肠直肠癌多学科诊疗中占主导位置。但临床上仍有较多外科医师存在认识不足和执行不力的问题。前者忽视其他学科的价值,忽视多学科架构;后者空有多学科架构,无规范的多学科活动。外科医师应在外科诊疗常规外,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带领学科发展,真正成为多学科诊疗的主导者。

外科医师还需加强对肿瘤预防学的认识。通过三级预防可使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加强对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的认识,应用病理学知识指导治疗计划设计。分子病理学是精准医学预后预测的主要工具,基因相关的药物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加强对放射治疗的认识,合理应用于直肠癌以及复发转移病灶的治疗。加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学习。加强其他局部治疗方法的学习,如微波射频、冷冻、热灌注和超声聚焦加热治疗。加强精神卫生、心理关怀的学习,减少病人手术及其他治疗的应激反应。使病人治疗后能及早康复,重返社会。

猜你喜欢

保肛根治性结肠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及改善方法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背下方入路肾蒂处理技术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直肠癌手术,保肛和造瘘应该如何选择
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保肛的危险因素分析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泻剂结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