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2021-12-05李新庆桑宏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原位开窗分支

李新庆 桑宏飞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江苏 苏州 215000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因创伤小、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及病死率低等优点,已成为Z3区胸主动脉疾病(近端锚定区超过15 mm)的首选治疗手段[1]。而对于累及分支血管的主动脉弓部病变(锚定区在Z0或Z1区,或Z2区≤15 mm)早期多采用开放手术,但其神经损伤并发症为5%~11%,病死率为6%~17%[2]。近年来,利用全腔内治疗技术(TEVAR联合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腔内重建)解决弓部疾病是血管外科探索的热点及难点,其最大挑战在于既要隔绝动脉瘤或夹层破口,又要保证弓部分支血管的血液供应。主动脉弓部病变全腔内治疗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至今未形成一种标准诊疗方案,现阶段全腔内技术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分支支架技术、“开窗”技术(原位“开窗”及体外预“开窗”技术)、平行支架技术(“烟囱”技术及“潜望镜”技术)等,这些技术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如“烟囱”技术无需对支架进行特殊改造,操作相对简便,缺点是分支支架与主体支架存在间隙,增加Ⅰa型内漏的风险[3-4],而一体式分支支架的分支与主体支架能无缝衔接,减少术后内漏发生,但其价格高昂,制作时间较长,急诊手术无法正常使用。2004年,McWilliams等[5]提出“开窗”技术,这项技术拓宽了近段健康锚定区,还可以很好地完成弓部分支血管的重建并减少Ⅰa型内漏,目前现有支架均可使用该技术,因此得到较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对国内外文献关于“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原位“开窗”技术

原位“开窗”技术是指所有手术过程均在患者体内完成,主动脉支架置入弓部并进行释放,覆盖弓部分支血管,再运用器具(导丝尾端、激光[6]、穿刺针[7]、射频[8]等)经分支动脉逆行穿刺主动脉支架覆膜并建立导丝轨道,利用球囊进行破膜点扩张,最后完成分支血管支架的释放。该技术优点为分支支架定位准确,因为该技术采用分支血管进行逆行开通,使得“开窗”位置相对比较精确,减少内漏的发生率[9];同时,原位“开窗”技术可以运用于目前市面上所有的主动脉支架,无需特殊定制支架,可应用于急诊手术。

原位“开窗”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病例实际操作经验的积累,学习周期相对较长,而且逆行穿刺移植物覆膜的过程中,分支血管(主要是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处于低灌注甚至灌注停止状态,会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10]。研究表明,由于左颈总动脉与主动脉较其他分支(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处于相对垂直状态因而更容易完成“开窗”,并且开通左颈总动脉可有效减少脑缺血时间,因此建议首先开通左颈总动脉[7]。脑保护措施的应用可避免发生颅脑低灌注现象,现较常用体外循环转流、颈部血管鞘管转流[7]。国内研究报道通过运用新型内转流结合外转流的脑保护策略,术中脑血流量检测未见明显减少[11]。

原位“开窗”技术在逆行穿刺时可能会引起周围组织或是血管的损伤[9],甚至会引起支架覆膜碎片的脱落引起远端栓塞。选择合适的破膜工具(Fustar可调弯鞘或可调控破膜系统Quick FenestraterTM)使穿刺器具垂直于主体支架进行破膜,以及术前充分了解主动脉支架特性,尽量将“窗口”开在分支血管中央,这可以增加手术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Ⅱ型或Ⅲ型主动脉弓型及分支与主动脉夹角度偏小,则会增加原位“开窗”破膜的难度及风险[12],甚至无法完成逆行“开窗”,所以在“开窗”手术前必须全面评估主动脉弓型及分支血管的走形情况。若术中分支“开窗”无法成功完成,导致弓上分支血管全部被覆盖,可行“烟囱”技术完成对分支血管的重建。破膜成功后采用球囊扩张“窗口”,避免分支支架植入后出现狭窄。选择合适分支支架,防止分支支架与主动脉支架发生移位现象,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国内研究通过对10例患者进行42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非手术相关死亡,其余分支支架通畅良好,未发生支架断裂、脱节、闭塞及脑梗死的发生[13]。

2 体外预“开窗”技术

体外预“开窗”技术是指术中在体外先将支架移植物释放(半释放或全释放),利用术前影像系统的精准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位置(通常选择支架1~2节段),运用手术刀或激光烧灼完成体外“窗口”建立,并在“窗口”位置缝合标志物(Mark点或弹簧圈)进行标记,再重新回装支架;在体内释放支架时确保“窗口”对位分支血管开口,最后完成分支动脉重建。“窗口”在体外完成建立,减少分支血管停灌注时间,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体外预“开窗”要点:(1)术前运用成像软件(如EndoSize、3mensio、Osirix)对分支血管进行精准测量;(2)术中精确对位。国内外文献显示,体外预“开窗”技术在术中“窗口”与分支血管对位成功率为83.3%~100.0%[14-20]。释放主体支架可能会引起“窗口”位置偏移,分支对位不准确导致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分支血管,分支支架植入后狭窄或无法植入,则可选择预埋导丝或导管行“烟囱”技术进行补救。支架移植物“窗口”对位分支血管时,可选用清晰的定位标记物,以及“束径”(即未完全阻断分支血管血流情况下对主体支架进行微调)方式,逐步释放主动脉支架,完成第一支分支血管对位,由于术前精准测量,一个“窗口”对准其余均可对准。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模拟主动脉弓型及分支血管的位置,为体外预“开窗”及术前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研究报道,体外预“开窗”技术的1年通畅率达95.2%,而内漏发生率为11.3%[21],该项技术要求术者丰富的腔内治疗经验,无法形成临床操作常规,远期效果不明确[22]。相对于其他技术,对于主动脉弓部血管的病变,体外预“开窗”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23]。

3 小结

对于锚定区在Z0和Z1区的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开窗”技术的近期效果可靠,适用于不适合开放手术、杂交手术或急诊患者[19,24],但无论原位还是体外预“开窗”技术,均属于医师自行改造支架,可能引起支架结构及功能改变,无法保证远期效果,存在安全隐患[15,22,25-27]。而分支支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脑卒中发生[28],可能是未来弓部病变全腔内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对于急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开窗”技术仍是一线处理方式,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

猜你喜欢

原位开窗分支
手指复合组织块原位再植20例疗效分析
基于热脉冲方法的南方红壤蒸发原位监测
一类离散时间反馈控制系统Hopf分支研究
软件多分支开发代码漏合问题及解决途径①
巧分支与枝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冬天不开窗闷出一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