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动力、经验与展望*

2021-12-05王红云

关键词:政治思想方法

王红云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完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桥”和“船”。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实现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同构,有效完成了时代赋予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增强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1],为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动力演化,总结其发展经验,力图把握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动力,既源自对时代发展、社会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源自自身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改进性和自适性特征。其中,社会发展的新诉求是根本动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变化是基本动力,方法自身的发展局限是直接动力。

(一)根本动力:社会发展与时代转型的新诉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度嬗变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创新提供了时空场域和时代背景,也提出了诸多全新任务和课题,成为方法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国际环境发展变革的强势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时空场域,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着单一与多样、本土与国际、封闭与开放之间的深刻矛盾。尤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使各国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博弈日趋隐蔽和激烈,促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立足全球视野审视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要求其实现由封闭向开放、由民族向世界的时代发展。二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转型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了社会改革发展建设的诸多阶段,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复杂局势、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批判、改革开放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新历史方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逐步形成以服务发展为核心、以科学发展为保障、以人本发展为追求的价值结构。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了由权威到民主、由经验向科学、由单一向综合的时代转变。三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倒逼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态升级。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科技成果,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着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网民区别于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权”,给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依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化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所滋生的现实矛盾与问题,有效整合现实方法与虚拟方法,以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形态升级,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基本动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新要求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是由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决定的,具体体现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根本要求,这一要求内在规定了方法发展的基本向度,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基本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依靠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革命型斗争方法,不再适应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局势。伴随党的中心任务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要求党内外重点加强各领域各部门各阶层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理论学习、民主讨论等教育方法稳定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调动其投入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增强其对社会主义的认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内容,抛弃运动式、大批判的方法,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重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方式,深化人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知,引导其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任务,要求重点推进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文化活动、家庭社会组织等载体增强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体系。

(三)直接动力:克服传统方法局限性的新探求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存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发展局限。在70多年的发展变革中,主要体现为:一方面,传统教育方法难以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弊端显现。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是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2]140传统政治运动、武装斗争等刚性教育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最广泛地凝聚了社会共识、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但是,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人的主体意识日渐增强,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倒逼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契合时代的发展与人身心的内在诉求以实现科学化、人文化的发展变革,由此催生出人文关怀法、心理疏导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等新兴方法,彰显对人生存发展的价值关照。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方法滞后与教育对象等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张力凸显。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人”“集体人”“道德人”“工具人”和“单位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质和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和利益主体,有着多元、多样的利益和发展诉求。但是,基于历史传统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发展依然存在理念单一、手段陈旧等问题,既未脱离传统方法的窠臼,也未探索形成新兴教育方法,游离于“变”与“不变”之间,制约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这种源自方法体系内部的矛盾张力,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其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摆脱其发展的现实之困。由此,方法的自适性及其内部矛盾,成为推动其由显性向显隐结合、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由工具向人文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不断完善、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应性发展、科学性发展、现代性发展相互交织、不断递进的发展向度,其基本经验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科学发展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3],它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4];邓小平同志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头脑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前进”[6];胡锦涛同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重要性,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历史和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思想指南,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宝。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重要遵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实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毛泽东同志将方法作为“桥”或“船”的经典论述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经典概括,凸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转化,并提出了调查研究、榜样示范、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具体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基础上,相继实现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思想方法的丰富和完善,指导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9]。而基于求真的反思式“批判”而创造性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民主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自我教育法等工作方法,为化解“左”的错误思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历史性转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人们的思想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

第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是对科学方法论的转化和应用。从本质上讲,方法“是知识体系的具体应用”[10],“世界观如果不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也就发挥不了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11]。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结合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实际,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统筹兼顾等思想方法。同时,以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改进发展了群众路线法、理论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创新发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心理疏导法等工作方法,丰富完善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时代内容,并逐渐形成独立的理论知识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强大生命力。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精细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自觉实现着契合党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效果的精细化发展,有效增强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

第一,契合党工作目标的对标发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遵循社会与个人两个维度,内在规定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聚焦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基本逻辑。就社会目标而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服务,提供了维护党的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保证经济发展方向,提高文化选择、传播和渗透的有效手段。就个人目标而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依据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历史关键节点,为“培养适应革命斗争需要的革命者、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建设者以及适应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12]等提供具体指导,内在规定了方法发展的基本内容。

第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内容的对点发展。内容与方法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时代发展转变、党的中心工作转移以及教育理念的价值转向,逐渐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为内容的体系结构。教育方法紧紧围绕教育内容的丰富完善,在方法选择和设计上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群体进行变革,如重点依据青年、党员干部等不同群体思想行为的特点,通过集中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重点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顾农村、企业、军队和社区等不同领域教育对象的发展实际,依据其思想状况实际、接受程度、工作特点等制定具体的教育内容,创设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以保证教育内容的有效接受。对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及融合,则自觉构成方法发展的时代内容。

第三,以完成党的工作任务为检验标准。评判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不仅要以方法的自我完善为标准,更要以其完成党的工作任务效果为尺度。一是党的中心工作的完成检验方法发展的“信度”。方法信度,即对方法运用及其效果的信赖、认可程度。如群众路线作为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从传统调查研究、说服教育到信息化时代的网络问政等群众路线新形式,均以鲜明的价值理念和方式手段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成功、赢得民心的关键。二是党的中心工作的完成检验方法发展的“效度”。方法效度,即教育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999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13]。而历史事实也不断证明,凡是紧密结合党的工作中心而科学运用的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实效;凡是偏离党的中心工作的,最终带来灾难性后果。三是党的中心工作的完成检验方法发展的“温度”。方法温度,即方法运用过程中所渗透的情感、价值与态度。传统“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运动、武装斗争、“大鸣”“大放”“大字报”等极端化方式进行,由于缺乏人文关怀和价值关照,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自觉。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呈现出对自由、平等、发展、尊严、权利等的迫切诉求,要求实现教育方式人本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时代转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14];胡锦涛同志重申“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15];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本理念,主张“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文关怀法、以文化人法以及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自觉契合党的工作价值理念的嬗变,赋予了方法以情感温度。

(三)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广泛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有机发展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存在着思想和行为的易变性和差异性,也有着显著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鼓励先进的同时能兼顾好大多数,联结和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性质的干部群众,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

第一,以重点群体为抓手,深化方法先进性与层次性的融合。一方面,要鼓励先进,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这一重点对象。就党员干部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通过集中教育、干部轮训、理论学习、实践锻炼、预防与警示教育等方法进行思想武装,可以说,“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16]415。就青少年而言,党历来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主张通过“三反”“五反”运动、设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实践锻炼等方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并沿用至今。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要从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生理、心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16]82-83,为国家发展建设赢得青年。另一方面,要兼顾层次,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多数。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结构的分化,催生了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同阶层或同一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化日渐凸显,倒逼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要注意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特点”[18]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第二,以重点领域为支撑,增强方法广泛性与多样性的互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军人、退休人员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千篇一律地做工作,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19],有时甚至“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也会“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2]35。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作方法60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抓两头带中间”“又专又红”等。改革开放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性转折,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等专门性文件,要求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传播载体、活动载体、实践锻炼和文化载体等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承传统优良教育方法,先后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结合党内集中教育和干部轮训,大力主张运用网络信息传媒技术,团结、教育、引导了干部群众大多数,凝聚了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四)坚持理论教育与自主教育、政治宣传与科学研究并进的系统发展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联动各方力量和各种途径协同开展,才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完成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项目标和任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了理论教育与自主教育、政治宣传与科学研究互促并进的协同教育模式。

第一,坚持理论武装和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理论教育法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提出:“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和其他群众”[20];邓小平同志变革了传统生硬说教和灌输的形式,主张采用表演、讲演、文艺作品等来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理论武装”的概念;胡锦涛同志针对新时期新情况提出“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等一系列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21]。同时,基于理论教育的阶段性、专题性和局限性,主张要实现对党员干部群众教育的持久性、稳固性和持续性,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集中发力,引导其实现自教与他教的有机互补。

第二,科学研究有效推动方法的科学化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为重视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指导与理论内容。为进一步推进方法的科学化发展,党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组织专门力量推进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专家撰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材、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推进方法载体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方法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推进其由分散向系统、由经验向科学发展。

第三,多元主导推动方法的综合化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分别以理论研究为主和以事务工作为主的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队伍,提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与实践互动的主体要素。其中,前者主要集中在高校、党政工团和科研院所,重点从事人才培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探索针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教育方法。后者主要集中在企业、农村、军队和社区等基层部门,重点依据不同领域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宣传教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常态化推进两支队伍的互动融合,有效推动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统化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时代展望

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方法发展的历史经验,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必须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在协调和平衡工具性与价值性、政治化与人本化、个体化与群体化、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中,破解新时代所面临的发展新问题与新挑战。

(一)工具性与价值性协同发展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作为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与桥梁,是价值引导下的工具和手段。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必须坚持工具性和价值性协同共进,以工具性张扬价值性的发挥,以价值性引领工具性的呈现。一方面,深化和更新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工具属性”的认识。方法是完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手段,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然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不仅需要以“工具”属性视之,更需要将方法本身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加以审思,以升华的“工具”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探索方法发展变革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在“技术至上”的当下,要警惕“技术理性的挤压、遮蔽,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纯粹成为了僵硬的、冰冷的工具”[22],抑制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强化和扩展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价值属性”的理解。价值性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属性,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要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理念”,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本质区别。“人本理念”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文价值和情感诉求上,即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层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情感需求,关心人的成长发展,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23],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价值关照,增强育人实效,激发其投入民族复兴伟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政治化与人本化融通发展

政治化与人本化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基本内容。政治化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基本前提,旨在阐明其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人本化主要体现其发展的内在价值,即说明方法发展为谁的问题,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落脚点和价值旨归。一方面,方法理念、内容及其运用必须将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意识形态性是各个社会、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属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觉蕴含着鲜明的政治化特征。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意识形态斗争与博弈日趋激烈且更显隐蔽,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挑战,要求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理念、内容及其运用上必须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积极占领网络空间,运用新兴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方法发展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根本,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既存在意识形态性过于浓厚、抑或张扬人的主体性而滋生“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等错误思潮,也存在泛生活化、泛娱乐化等错误倾向,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淡化或消解了方法的意识形态性、人本性和科学性。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可能做到“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必须保持政治化与人本化之间的适度张力。

(三)个体化与群体化互动发展

任何方法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需要在协同个体化方法与群体化方法的有效互动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一方面,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创新的根本遵循。方法的有效性既体现为运用综合的教育手段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优化其思想品德系统,也体现在有效破解党和国家改革、建设、发展中的各种教育问题中。尤其是多元社会结构下,国家、社会、市场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相对独立的运行逻辑,逐渐出现了一定的教育“空场”。传统一元化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教育对象分众化、群体化需求,如何借助组织、网络传媒和管理等综合载体,基于个体属性探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状况和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对个体化和群体化互动中所产生的诸种复杂问题,是时代提出的全新课题。另一方面,协同创新重点群体和重点对象的教育方法。个体化与群体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个体化蕴含着群体化的集体特征,群体化集中反映着个体化的部分属性,两者的有机互动催生出诸多社会问题与研究课题,提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场语境,并转化为重点群体和重点对象教育方法的发展创新。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农村、企业、军队、高校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协同推进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教育方法的发展创新,能够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四)民族化与国际化并行发展

民族化和国际化是全球化浪潮中最基本的文化要素,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要求我国必须站在新的时代方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民族化和国际化深入交融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一方面,以民族化为根基,坚持对党的传统优良教育方法的守正。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化方法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起点,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实现发展,应该在内容上实现对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礼乐结合、学思并重等社会教化和个体修养方法的扬弃。同时,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探索,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方法发展的主导地位,持续推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统筹兼顾、矛盾分析的思想方法,以及理论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践锻炼、榜样示范、以文化人等工作方法,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在吸纳借鉴他国优秀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创新。西方国家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依托社团、宗教等组织载体逐步形成了道德教育法、价值澄清法、隐性教育法和心理咨询法等诸多方法,给我国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立足国际视野积极变革方法理念、载体和运用场域,打破囿于特定场域、特定群体和特定形式的教育方式,借助文化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和社团组织等,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时空重组、情境重构和中国式转化,能够更好地助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国际化。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方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