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的特征与发展路径

2021-12-05季雨静

艺术品鉴 2021年33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艺术

季雨静

新媒体以互联网超越时空的无限连接性和快速的信息流通性为基础,融合了数字化、云存储、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受众塑造了一个共享、立体、多元传播的开放式互动空间。新媒体是针对旧媒体而言的,它与旧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主动性,著名媒介学家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指出,尽管当今的新媒体同样倚重计算机流通技术,但麦克卢汉时期的计算机并不是当今媒介学家所说的新媒体,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并不具有主动性,它只进行简单的数据存储与运算,使用者必须输入相应的指令,并且需要等待极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与当今广播电视等媒体一样,受众只是被动地接收它们传达的信息,无法成为信息主动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同时,也无法获得及时而又迅速的反馈,因而,它们属于旧媒体的范畴。而新媒体作为一种互动型媒介,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的双向传播,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应的反馈,由此,受众的主动性便得以实现。艺术传播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也同样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发展路径,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眼光和理性的头脑来审视艺术传播的变革,从而使艺术传播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的特征

(一)数字化

艺术通过新媒体数字化系统进行传播,呈现出显著的数字化特征。新媒体为艺术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技术平台,大存储云数据的应用与共享,极大降低了信息的储存与输送成本,使数据的重复生产与传播变得迅速快捷。数字化系统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发展,AR、VR 技术以及一云多屏、环绕立体音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平面化传播方式,艺术以一种富有想象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数字化传播方式进入受众的视野中。

2020 年10 月31 日,“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于宁波东钱湖畔开幕,整场艺术节以与深空对话为主题,集虚拟影音视听觉、动态激光特效、媒体空间装置于一体,多种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应用,为受众打造了一个通往未来而动感十足的科幻空间,受众也因此获得了身临其境的立体感与现场感。

(二)互动性

新媒体为艺术的传播创造了一个超时空的共享空间,随着各种艺术网站以及线上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受众不需要亲临线下实体的博物馆或者艺术展览,就能够进行相关艺术活动,新媒体能够带给艺术传播更为明显的互动性优势。坐落于北京顺义区的松美术馆,从2017 年正式开馆之后,便备受圈内外人士关注,在线下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的同时,松美术馆还通过新媒体,成功实现了线上艺术活动的举办,通过推出线上直播讲解与云端展览、线上作品征集等活动来满足受众对艺术的需求,受众足不出户便能够获取艺术知识、欣赏艺术作品,可以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转发他人的评论,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应的反馈。这种多人实时交互改变了传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欣赏评论自由与零距离交流互动。

互动性同时体现为受众通过触碰、操纵新媒体装置,从而使相关装置产生相应的反应,通过这种途径便能够把艺术信息传播给受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内设置电子讲解装置以及立体地图,受众通过触碰电子屏幕便能够获得相关艺术知识的语音讲解,艺术品的分布情况会通过立体地图来呈现,受众通过拖拽屏幕,便能够获得360 度全方位无死角的地图视野,从而掌握艺术品详细的分布状况。

《Metamorphy》是由法国数字艺术团队Scenocosme 创作的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当受众去触摸此装置时,装置上的投影会根据受众的动作而发生改变,同时,发出特殊定制的声音,给予受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件艺术作品通过视觉与声音的交互投影,实现了艺术与受众的互动,从而引导受众享受虚拟与现实交汇所带来的艺术之美。

(三)草根性

在传统媒体时期,艺术主要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由于传统媒体缺少主动传播和及时反馈的特征,加之传统媒体会受到时间空间的极大限制,因此,只有小部分群体可以接收到媒介传播的艺术信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艺术传播也呈现出草根性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想要接收的艺术信息,自由地发表艺术评论来传递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再也不是专业艺术家所特有的权利,普通受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艺术创作,使艺术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大大降低了艺术传播的门槛,受众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deviantART》是一个大型国际性艺术类社群网站,它为专业的艺术家及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艺术交流创作的线上平台,所有对艺术感兴趣的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站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艺术评论、与他人进行艺术方面的交流。这个网站为普通受众搭建了一座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打破了传统时代艺术高高在上的神秘感与遥不可及的专业化,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使艺术通过灵活便捷的传播方式走进了普通大众的视野中,呈现出与民间相融的世俗化草根性的特点。

(四)符号融合性

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有机融合了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多种符号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时期以单一的符号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其符号融合性的特征使新媒体能够充分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光线等表现手法,充分调动人体所有感官,将艺术作品所承载的信息淋漓尽致地传播给受众,为受众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传播平台。[1]2020 年北京举办了一场以“万物:与动物相遇”为主题的音乐艺术展,这是一次将音乐与绘画艺术进行融合的先锋性尝试,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收听由著名音乐家为这幅画作量身打造的音乐,音乐高昂低沉的节奏与画作流动跳跃的色彩相呼应,视听符号的融合使观者获得了极富想象力的沉浸式体验,由此,也推动了感官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五)自由性

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的自由性首先表现为时空上的自由性,它打破了传统媒体时期艺术传播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随时随地、足不出户欣赏艺术成为一种现实,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以任何形式传播的艺术讯息。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的自由性还表现为反馈的自由性,传统媒体时期同时,也是单向传播时期,整个传播体系处于传播者的控制之下,受众很难对接收到的艺术讯息做出及时的反馈,而在新媒体时期,受众可以在相关媒体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评论,并且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传播者,传播者可以及时接收到受众的反馈,并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由此,实现了双向反馈的自由性。此外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的自由性还表现为传播形式与载体的自由性,在传统媒体时期,艺术的传播受到传播形式与载体的限制,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限制。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曾展出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在这幅动态长卷中,创作团队严格按照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来进行创呈现,制作出了长近128 米,高6.5米,以4 分钟为一个周期来呈现的活动画面,真实地展现了白天和夜晚人物的活动。创作团队采用三维制作技术,运用12台投影仪,将制作好的《清明上河图》的动态画面投影到设计好的凹凸起伏的白色大屏幕上,看起来连贯没有褶皱,整个画面完整且和谐。[2]整个展区采用仿宋建筑风格,运用计算机投影技术以及动画科技制作,赋予传统名画以新的生机和活力,打破了笔墨纸砚这种传统传播形式与载体对绘画艺术传播的限制,实现了艺术传播形式与载体的自由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的发展路径

新媒体在给艺术传播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娱乐化、媒介素养丧失、内容同质化浅层化、版权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探寻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的发展路径,有效规避新媒体所带来的问题和风险,推动艺术高质量高效率传播,是我们迫切需要做出努力的事情。

(一)加强法律宣传和媒体监管,提高版权意识

新媒体互动性、草根性等特点,使受众实现了艺术创作与交流的自由化,每个用户都可以毫无限制地发表、转发自己与他人的艺术作品,过度自由导致版权纠纷案件屡见不鲜,许多创作者版权意识淡薄,缺少对原创作品的尊重,盗摄、抄袭、转载不注明出处等现象也经常发生。目前,我国的数字版权产业正处于刚刚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数字版权的发展速度、效率与效益都需要较大的提高。在这个从传统版权向数字版权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版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3]因此,国家法律部门及相关媒体应加大对版权法的宣传力度,帮助网络用户树立正确的版权意识,引导用户自觉遵守道德以及相关法律,自觉尊重原创作品。同时,各级媒体也应加强对用户的监管,加强把关人机制,对用户创作转发的作品进行审核,及时删除盗版作品,尽量减少因盗版作品流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严重违反版权法的用户账号可进行禁言、封号等处罚。

(二)以受众为中心,创作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新媒体的层出不穷颠覆了传统媒体时期受众的被动地位,受众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不同的媒体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受众注意力稀缺这一问题逐渐凸显,媒体获得竞争力最好的方法,便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以人为本的人性化需求将成为‘互联网+艺术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衡量艺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准。[4]2020 年11 月15日,梨园戏沉浸式演出在泉州市成功举办,一群“80”后“90”后的年轻人将本土流行音乐融入梨园戏中,为传统梨园戏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以青春洋溢的方式赋予梨园戏别开生面的气象,拉近了传统戏曲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使传统艺术在接地气的同时,也能聚人气。

因此,媒介的经营者们应准确进行受众定位,以受众为中心来满足其需求,以平民化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来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资讯,以饱含深情的态度来传播真正有温度、有温情、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

(三)提高传播者媒介素养,增强艺术传播严肃性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运用各种各样“段子”包装的艺术作品、现象、资讯等层出不穷,高度碎片化传播使庸俗化网络语言无孔不入,导致艺术传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的趋势,缺少相应深度与意义,其严肃性被大大削减。[5]著名艺术家王广明先生曾指出,凡是有大成就的艺术家,观者都能从其作品中,感受到他们深厚的艺术创作水平以及对生活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热爱之情,而以哗众取宠为目的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只是简单作用于观者的视觉,并无值得品鉴与琢磨的内涵。新媒体环境下人人皆是传播者,专业化媒体应加强队伍建设与培训,促进从业人员知识的积累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加快其技术与思维的更新与变革,全方位提高媒介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媒体与学校应积极承担起提高普通受众媒介素养的责任,主动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受众对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的认知,久而久之,便会自动转化为受众进行媒介活动时所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传播者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推动艺术传播形式以及内容的创新与变革,从而提高艺术传播的深度及严肃性,增强媒介的公信力。

(四)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1970 年,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研究了大众传播对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知识沟理论,并指出知识沟是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主要变量考察媒介传播效果的理论体系。[6]而数字鸿沟理论则是知识沟理论在数字新媒体视角下的延伸,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数字媒体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同,受众通过数字媒体所接触到的信息量也会产生差异,导致数字媒体发达地区的受众所接触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大,而数字媒体欠发达地区受众所接触的信息量则会越来越小,随着所获信息量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数字鸿沟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城乡新媒体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受众所接收的艺术讯息的数量和质量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国家和政府需要加大对数字媒体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投入,积极进行媒介建设发展与改革创新,使各个地区能够享有平等的媒介使用权,同时,应加大欠发达地区的媒介宣传和媒介教育,加大媒体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网络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媒介机构改革重组,提升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受众使用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兼顾各个阶层的媒介权益,努力缩小因媒介发展差异以及信息不均所带来的数字鸿沟。

三、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媒体时期艺术的传播方式,为艺术传播注入了具有生命力的新特征,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从事艺术传播的相关人员和媒体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变革旧有的思维观念,加强媒介管理,主动承担起提高全社会媒介素养的责任,积极探求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新的发展路径,助力艺术传播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艺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纸的艺术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