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2021-12-05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为贯彻落实《方案》的相关要求,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未来三年要建设360 个满足职业教育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随后开展了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遴选工作,2019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22 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覆盖了全国27 个省(区、市)。2021年1月,《教育部关于公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项目)承接情况的通知》,显示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承接了“遴选360 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项任务,布点总数达2350 个,预计投入经费16.08 亿元。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石、提质培优攻坚战的核心。
一、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在中小学开始推行团队教学,最早将团队理论应用于学校。70年代以后,美国又将团队理论应用于高等学校。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开始组建学术团队或教学团队。2004年,教育部文件(教人〔2004〕4 号)提出了培养高校创新团队,以加强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教学团队的概念则正式出现于《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 号),按照这两个文件的相关规定,国家共资助了483 个高校创新团队,立项建设了1013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这些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整合我国高校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方案》中提出探索组建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新时期赋予了结构化、创新、高水平等更明确的要求与目标。
(一)结构化是首要特征
“团队角色理论之父”梅雷迪思·贝尔宾(Meredith R.Belbin)指出,高效的团队必然由一群技能互补的团队成员组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结构化一方面体现在成员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不同角色的结构等。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团队成员来源结构,须有部分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家、学者。《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团队成员中50%以上是“双师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占40%以上,来自行业企业且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不少于3 名。合理的团队结构能促成优势互补,扩大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覆盖面,形成互帮互助与良性竞争共存的内部生态体系。
(二)创新是动力之源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方案》为应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制度创新,其中至少涉及“1+X 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聘用、试用制度等十大制度创新[1]。普遍性、独创性、科学性、艰巨性、综合性是创新的五个主要特征。职业教育类型的转变意味着范式的变化,是一种制度创新,要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需要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改革,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教学改革创新的落地,需要创新性教师教学团队来落实。
(三)高水平是建设目标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是我国继普通高等教育推出“双一流”建设后,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重要制度设计,目的是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即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服务“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水平体现在示范、引领新时代高职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职院校“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质培优”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结合上面分析,本文将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内涵理解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由知识与技能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成,能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的教学基层组织。
二、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
(一)专业群建设的提速器
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创新发展的新启程。2019年12月,56 所国家高水平建设高职院校、141 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的公布,开启了新时期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在持续加大,产业链或岗位群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仅靠个体专业单打独斗已无法满足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团队作业方式已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价值在于根据专业群的性质和要求,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集群式发展趋势,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离不开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的支撑,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提速器。
(二)“1+X 证书”的助推器
“1+X 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体现,是推动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X 证书”制度核心特征是“书证融通、育训结合、多元评价”。书证融通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机融合,需要教师能很好地掌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并能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来适应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和实践场所的变化[3]。育训结合将打破我国职业教育典型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二元结构教育体系,校内外的教育培训可以互通,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培训功能,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生涯发展。作为教师来说要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高培训能力,提高培训质量。多元评价来源于“1+X 证书”制度主体的多元化,对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教育教学水平将受到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的多方评价。“1+X 证书”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是教师个体无法完成的任务,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深刻理解“1+X 证书”制度内涵和意义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来服务学生“1+X”的学习,助推“1+X 证书”制度顺利实施。
(三)“三教”改革的助跑器
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教师、教材、教法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者构成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的逻辑闭环。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母机,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是改革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4]。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而存在,“教什么”“怎么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教什么”属于课程建设范畴,高职教育要深度推进能力本位课程建设,强化职业能力开发与实施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突破点。真正的能力本位课程要求直接把职业能力清单作为教学内容,即每种职业能力就是一个教学模块,而不是仅仅把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5]。“怎么教”属于教学论范畴,要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与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形成教育教学改革的合力,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发课程、重构教学流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已成为推进“三教”改革的助跑器。
(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加速器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呼唤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之相适应,而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状况却并不理想。“双师型”教师和教师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有49.8 万人,“双师型”教师占比为39.7%。距离《方案》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一半以上还有较大的差距。《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也指出:高职院校生师比不达标、双师素质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过低等现象仍然存在,师资的专业结构和专兼结构也亟待优化。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渐进性、持续性提升的过程,覆盖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锻炼的全阶段,是教师从“能上课”到“会上课”再到“上好课”的优秀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成长为行业专家、技术权威的过程。近年来,高职院校大量招聘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虽然采取培训、培养、下企业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但“双师型”教师发展一般都是处于自身摸索的状态,缺乏教学团队的支撑。随着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产业技术革新加快,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学”也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需求。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不仅是为学生提供所需技能的一种手段,更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融入教学创新团队,做团队的建设者,团队成员相互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必将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
(一)科学理念: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前提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重在理念、要在行动、贵在创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树立坚持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的理念。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团队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品质摆在首位。其次要树立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理念。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拥有独立的知识技能体系,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高职院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根据类型教育自身发展特点和基本要求做出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最后要树立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6]。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价值取向,高职院校要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要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模块化教学、人才评价机制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二)协同创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
“协同”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进行协调,从而使其能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7]。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协同创新是职业教育“跨界”这一特点决定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充分发挥团队教师之间协同,团队与企业、行业机构之间的协同,把产业、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产业发展等元素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最大效力推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发展。
教学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取决于所有团队成员形成的合力。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靠教师“单打独斗”的教育已成为历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一定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结构化特点,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和专长,建立互动合作的机制,形成一个相互合作又分工协作的教学共同体,发挥团队成员的协同作用[8]。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要求企业开展实质性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协同创新作用,行业企业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完善的全过程,切实参与到项目化课程与活页式教材建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去。
(三)制度供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保障
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高职院校培育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的规范要求,建立对团队建设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鞭策性和激励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制度体系。
职业教育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办学的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建设需要校内各部门的相互协同,创新团队建设需要有创新的管理制度体系,要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如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3月新出台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从总体目标与要求、建设任务、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与选拔、立项条件、教师培训、激励机制、考核评估、资金保障、示范推广等方面做出顶层设计,在建设流程上,按申报—立项—建设—中期考核—再建设—评估验收—确定的创新方式,加强建设过程的服务指导、强化过程评价。在考核评估中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为导向,设立15 个可选的标志性成果,根据团队本身的情况,完成8 项为最低建设标准。
(四)团队文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并为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团队文化是教学创新团队构成要素之一,凝练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生命力、创新的动力来自团队成员富有创造性的劳动[9]。学校和团队都要塑造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文化,团队成员要积极营造团队文化,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文化育人。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从三个方面凝练富有特色的团队文化。一是体现产教融合的文化。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中少不了来自合作企业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需要整合学校、企业的各种资源,团队文化要将学校的校园文化与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文化。二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力争极致的精神理念。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对于建设高水平团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体现专业特色的文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般都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组建,不同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团队文化需要与专业特色相融合。
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只是形式上的组建,更重要的是加强团队的内涵建设。2020年底,教育部公布全国29 项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化课题,进一步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2021年1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也已建立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29 个、校级1200 余个、省内团队协作共同体40 余个。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需在建设理念、协同创新、制度供给、团队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外,在团队负责人培养、团队运行机制、团队激励机制等方面也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