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

2021-12-05

职教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命题,是将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趋势,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必由之路。2014年教育部首次举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547 号);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产教融合政策不断走向深入,达成社会共识,指引未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向;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 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 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2]。由此可见,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唯有与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

一、我国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的梳理与分析

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和开展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训的条件保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建设有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的高校还获得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荣誉称号,彰显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标杆效应[3]。

(一)建设形式梳理

笔者姑且从两个层面对现有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形式进行梳理。

一是按照基地的空间位置属性分,可以分为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类。校内实验实训室是指场所建在高校内部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包括学科基础实验室(如大学物理实验室、大学化学实验室等)、专业课程实验室、综合能力提升实训室(如金工实习车间、科学能力提升实验室等)等。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是指场所建在高校以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外课程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在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互为补充,共同支撑起高校的人才培养平台,二者缺一不可。

二是按照基地的建设主体属性分,可以概括为高校自建型、企业建设型和校企共建型三大类。(1)高校自建型是指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需要,自己规划、自己出资、自己管理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践教学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各专业的校内实验教学空间、实验教学投入经费等均有着特定的要求,因此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校内建设有自己的实验室。早期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多以高校自建型实践教学平台为主,除企业捐资办学外,多以学校自筹经费建设,经费以中央财政下拨经费和学校自有经费为主。受制于建设经费和土地资源,建设目标以满足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下人才培养必备的基本实践技能训练需求为主。(2)企业建设型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需求,在企业内部,自愿出资建设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不平衡、不匹配的矛盾愈加凸显。很多企业为了提升本企业的人才素质,纷纷成立内训部,建设自己的商学院,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二次培训。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主动提出“无偿为高校提供实训实习场所”,欢迎高校把企业内部的资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主动为高校人才培养助力。由于该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企业站在自身发展角度建设,未能很好地与高校人才培养进行融合。(3)校企共建型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经过校企双方协商,达成共识,共同出资建设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双方面对面交流,共同研讨高校如何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该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更加突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其选址可以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具体由校企双方协商确定。该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着重强调校企共同规划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内容、共同商定基地运行模式、共同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负责等,是当前最具“活力”的实践教学平台类型。尤其是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校企联合共育产业人才,教育部频繁出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中对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也做出了一些规定。如2019年3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 号)中明确规定“以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或者捐赠职业院校教学设施设备等,近3年内累计投入100 万元以上”等[4],极大促进了校企合作共建型实践教学平台的形成。

(二)运行机制梳理

运行机制是指在实践教学平台建成后,如何将平台设施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配置,使其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促进平台高效运行,达到预期的实际效果。实践教学平台的运行机制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是影响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核心问题。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存在多元化的运行模式和机制[5]。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模式也在不断持续改进[6]。

1.对于高校自建型实践教学平台,各高校具有独立自主的管理权,在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前提条件下,完全按照各高校自主设定的运行模式运行,不受外界干涉。实践教学“学术化”气息浓于“工程化”气息,对科学问题的探究多于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探索,这也造成了早期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如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等。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各种类型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职能也在不断明晰,运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正朝着更加有利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

2.对于企业建设型实践教学平台,通常设在企业,企业享有资产所有权,企业对基地负主要管理责任。通常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出实践课题或项目,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具体内容和安排,共同对实习实训的学生负责。为了保障学生实习的利益和人身安全,通常校企双方在实习之前需要签订实习相关的协议,实习期间高校可以派教师入驻企业共同参与实训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也可以委托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的管理,参与实验实训的学生应遵守企业的管理规定。

3.对于校企共建型实践教学平台,其运行机制相对多样。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设备维护等方面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在日常管理方面,对于建在校内的校企共建型基地,通常高校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企业负责实战项目进校园,并完成实践教学的相关安排,参与实验实训的学生遵循学校实验室相关管理规定;对于建在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型基地,运行模式与企业建设型基地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校企双方共同享有基地所有权,需按照共建协议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相对于前两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而言,这一类型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相对灵活,但同时也最复杂。在兼顾双方利益的前提条件下,本着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这一共同目标,方可达成多种便于操作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三)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国高校已经构建起了种类齐全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校企共建型实践教学平台为例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校企合作浮在表面。主要是指校企签署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框架协议之后,双方的合作仅限于针对预就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实习,缺乏双方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虽然形式上是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但实际上仍然是人才培养和就业“两张皮”。

2.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指的是当高校抛出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命题时,很多企业虽然表示愿意配合,但实际开展实质性合作的企业非常少,多数企业存在观望情绪。这可能是企业习惯于校园招聘的人才引进模式,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式还不太了解,也可能是部分高校没有很好地规划和研究共建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行模式,跟企业谈判时未能呈现出让企业认可的运行模式。

3.合作企业的热情难持续。指的是在共建平台运行初期,企业积极性很高,但运行几年之后企业不再那么热情,甚至不再合作。出现这种问题的可能性有很多,比如校企双方沟通不够畅通、运行中责权利分配不清楚、高校和企业对共建平台的精力投入不够等,只有在运行机制上预防和排除上述问题的出现,才能让企业保持持续的热情。

4.平台运行经费不足。校企合作共建型平台的运行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的投入,包括人员、设备、场地、经费及管理,当双方约定不很明确或者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平台运行经费可能出现不足的情形。

上述问题有些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些是校企双方的主观原因造成的,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行。客观原因虽然无法预期和改变,但合理解决或规避主观原因造成的问题是可行的。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运行的有效模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校企融通开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理念与理论基础

(一)理念内涵

“融通”,即融合通达。所谓“校企融通”是指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运行期间,高校和企业(行业)之间保持一致共识、高度关联、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其中,一致共识指的是在育人理念、专业建设规划、教学运行机制、课程考核方案和绩效分配等内容上校企双方达成共识,这是平台运行的前提条件。高度关联指的是校企双方在平台运行团队、平台运转所需资金和平台拥有的各种资源上的共建、共享、共生、共荣。互通有无指的是一种校企双方秉承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合作精神,双方对彼此都是本着开放的、负责的态度共同经营共建的实践教学平台。

(二)理论基础

1.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模式,是校企融通开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早在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所实施的“三明治教育”,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中专注课堂教学和知识灌输的单一性,增加了实习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育[7]。产学研合作教育旨在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该理论要求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主张参与主体多元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都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不仅充分利用多元主体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教育资源,而且有机地将高校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活动和科研院所的实验教学结为一体。

2.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分类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并在营利性组织(主要是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中广泛运用,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8]。高等院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目标实现或被企业目标实现过程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1989年,弗里曼在其著作《利益相关者研究方案》中指出,那些能够对学校教育目标产生影响,或者是被学校目标实现进程所影响的个人与群体,都能成为学校的利益相关者[9]。利益需求是影响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需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兼顾利益相关者并充分考虑其利益需求,才能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

3.“双元制”理论。所谓“双元制”是一种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完成某一职业教育任务的教育模式[10]。该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各自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责任,教学和学习内容都是源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按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双元制”教育义务,企业承担的教育经费政府提供相应补贴并给予政策支持。

三、校企融通开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举措

产教融合核心是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笔者所在院校常熟理工学院,坚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依托雄厚的产业资源优势,秉承“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并实践了“行业学院”育人模式,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有效促进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教学效果。本文仅以基于“校企融通”理念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例进行阐述,以期为同类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建立行业联盟,让企业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与行业内企业协商,达成一致性共识,确定参与企业的名单,建立企业库;通过入住校内“产业园区”(产业链式的校企共建企业工作室)的方式,建立行业学院教育共同体,并签署共同体协同育人框架协议,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共同体全程参与四年的本科人才培养,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企联合课程群、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综合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行业联盟定期召开行业人才培养研讨会,定期调研和分析行业的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定期检验行业学院教学情况,尤其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状况。

2.共建共管,自我造血,使校企同舟共济。校企在一致共识的前提下,共同投入建设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共同组建团队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营管理。社会服务能力是实践教学基地综合实力的客观反映,在基地运行顺畅后,通过实行“商业化”运营,准许以实践教学基地的名义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由基地师生共同完成,来综合检验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能力。

3.互培互聘,打造一支校企交融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行业联盟成员推荐和柔性聘任的方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课程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参与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骨干的工程实践优势,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通过强化“青年教师企业研修工程”,选派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脱产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提升专职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开办“企业家进校园”活动,聘请企业董事长为客座教授,以讲座和座谈的形式,给在校师生分享他们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增强师生们的创业热情。

4.企业项目进课堂,开展真题真做,让基地变成研发中心。联盟企业结合自身需求提出实践课题,包括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并提供经费及耗材支持,以“合作开发”的形式下达到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对应的理实一体课程或集中实践课程,由实践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这样可以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有机融合,在项目完成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又帮企业解决了实际生产问题,实现双赢。

5.模拟公司运行,开展情景式综合模拟训练,让基地变工厂。通过组建模拟公司,运行机制和机构对应产业运行规律,教学内容与商品流通体系的核心要素相对应,营造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实践教学体系与产业的“共鸣”,开展与企业“同频共振”的实战型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团队和学生同时充当公司的不同岗位角色,实现师生的双重身份,即教师与管理者的身份,学生与员工的身份。为保证每个学生知识学习的全面性,可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实行定期轮岗。

6.实施绩效考核,增强基地活力,保持基地的良性生态。建立奖惩机制,定期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绩效考核,实时监控基地的运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基地运行的模式,不断更新基地运行的资源,不断完善基地运行的机制,全面保障基地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实践教学基地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四、结语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迫切需要高校能够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企业技术进课程、企业项目进平台、企业家和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通过共建共管、互培互聘,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地接受岗位能力训练和接受关键能力的培养,练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可见,基于校企融通的理念开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探索是解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突出问题的有效方式,不仅在理论上能够丰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而且从实践上能够为同类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