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一致性表达化解人际沟通的“踢猫效应”

2021-12-04周蓉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

周蓉

摘要:人际沟通是塑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踢猫效应”这一坏情绪的传递往往容易导致人际冲突,甚至酿成悲剧。此时,如何采用一致性表达促进自我情绪的真实表达,同时有效避免人际沟通中的“踢猫效应”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人际沟通;踢猫效应;一致性表达

人际沟通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现象。家长常常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而感到非常焦虑,甚至有时会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气,通过批评、指责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传递到孩子身上。结果,反而激发了孩子的情绪,增加了不良行为的表现。此时,家长的教育往往容易陷入到一个两难的困境中。那么,如何实现良好沟通的同时又能有效避免“踢猫效应”的传递呢?

一、“踢猫效应”的定义

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指的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情绪的传染过程。有一个小短片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效应。某老板因自己心情不好,于是把下面的员工叫到办公室里骂了一顿。员工心里窝火,回家后把气发在妻子身上。妻子莫名其妙,又把气发在儿子身上。孩子被骂心里很不痛快,一脚把家里的猫踢飞。猫飞出窗户,迎面赶来的大卡车为了避让,结果撞上了小轿车。而小轿车上受伤的恰恰是老板本人。不良情绪随着社会链条依次传递,直至传递到最弱小的人身上。而处于这一关系链条中的人,无一幸免,甚至有可能形成闭环,最终“害人害己”。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而心情糟糕,于是开始批评、指责孩子,把气发在孩子身上。孩子因为受到批评、指责心情更加糟糕,于是躲进房间,用力把门关上,把气发在门上。最终,家长不好受,孩子也不好受。

二、“踢猫效应”在人际沟通中的负面影响及其反思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也是塑造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如果任由“踢猫效应”这样的坏情绪传递,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阻碍自我的发展,甚至可能危害身心健康,酿成悲剧。

如果家长因为孩子的事情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时,能够在不带情绪的转态下沟通;如果孩子即使在感受到了家长的不良情绪时,也可以真实表达自己,接纳自己;如果双方在感知到交流不愉快的情况之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停止当前的对话,是否能减少很多生活中亲子沟通的矛盾?笔者发现,如果没有“踢猫效应”这一不良情绪的传递,来掩盖彼此之间真实、表里一致的表达,也许沟通的效果会有所不同。而这种真实的、表里一致的表达方式就是“一致性表达”。

三、一致性表达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性

“一致性表达”也叫“一致性沟通”,是萨提亚成长模式中的一种沟通姿态。它指的是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信息的一致性,关注自我、他人和情境之间的互动以及和谐一致。萨提亚认为,不良沟通姿态因信息不一致,可能导致“讨好”、“忽视”、“吵架”等后果。而“一致性表达”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后果。首先,“一致性表达”可以直接指向事件本身最关键、最受关注的部分,而不是在情绪上绕圈子,从而改善沟通方式,提高沟通效率。同时,“一致性表达”可以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加对自我真实感受的认可和表达,促进自我的完善和成长。最后,“一致性表达”可以维持和强化人际关系。

四、形成一致性表达,有效化解“踢猫效应”

个体要将原本的不良沟通姿态转化成“一致性表达”,有效化解“踢猫效应”,需要家长、孩子、学校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

1、家庭要为“一致性表达”营造氛围

(1)家长因其年龄较大,在家庭中一般处于权威的位置,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不太能够考虑孩子与情境,在“一致性表达”上的阻碍往往表现为“不会表达”。如果家庭要为“一致性表达”营造氛围,家长首先需要成长好自己。当发现孩子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时,家长需要敏锐地“觉察”、“理解”,甚至是适时运用“一致性表达”来引导孩子。如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时,使用“一致性沟通”,可以表现为“听到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我很惊讶”或者“听到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我很生气”。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惊讶、生气的情緒,而不是用“指责”、“批评”等方式来暗示自己已经生气的事实,任由“踢猫效应”以这种方式蔓延。

(2)孩子因其年龄较小,又迫于家长的权威,在“一致性表达”上的阻碍往往表现为“不敢表达”。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有效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感知到情绪的力量时,能够真实而准确地表达自己,保护自己免受不良情绪的侵害,同时能为他人后续的言行举止提示风险。孩子因受到家长的不良情绪传染时,如果使用“一致性表达”,可以表现为“听到这些批评和指责,我很生气”或者“听到这些批评和指责,我很难受,如果再说下去,我可能会有些承受不了了”。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气、难受,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用激烈的行为来表达对家长的不满,以免“踢猫效应”继续传递。

2.学校要为“一致性表达”搭建学习平台

人际沟通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1)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运动会、艺术节等项目,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增加学生人际沟通的机会。

(2)学校心育、德育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对人际沟通的重视,教授情绪的识别和应对技巧,以及“一致性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一致性表达”的能力。

(3)班主任老师对于班级当中不太善于沟通、容易引发人际冲突的学生给予更多地关注,重视他们的感受。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进一步表达自己内部的真实感受,多次的练习巩固,最终形成“一致性表达”。

参考文献:

[1]赵吉林.班级管理中的踢猫效应及其应对方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06):107.

[2]李秋生,王小文.踢猫效应与情绪传递[J].大众心理学,2016(10):41-42

[3]韩正光.远离教育中的“踢猫效应”[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20(04):36-37.

[4]宋薇.论萨提亚沟通模型在青春期亲子沟通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6):424-425.

[5]霍慧鹏.“一致性沟通”运用于小组工作方法的成效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8.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技工院校幼师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巧用“我向信息”,做沟通达人
情通则理达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基于网络的高职《人际沟通》教学改革
情景模拟在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对实验室志愿者服务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思考
“角色扮演”体验“人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