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二千
2021-12-04
我从学生时代到工作一直在看“装备·答疑”,潜移默化到大学选了碳纤维专业,现在已经进入职场了。我想了解一下,羽毛球器材这个行业有没有类似“产学研”的案例参考?
天堂有羽:“產学研”这个话题相对宏观,不管是答疑篇幅还是我的个人见识都难以承载。但老友见面,不妨聊聊家常,换成微观角度,谈谈这些年我跟大学实验室之间的一些接触。
“产学研”这种方式,在2019年12月刊《炼拍记—浅谈李三铭在羽拍制造业的三次突破(三)》一文中有涉及。羽毛球拍的纳米技术,当年就是李先生联合台中大学的施教授即产品经理联合大学学者,一线工厂对接大学实验室,最终才孵化成功的。
类似的例子应该还有不少,比如2015年的杂志专栏,几乎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智能”,智能球拍成为当年的新概念球拍。我们也看到,像酷浪公司是深大系,友练公司是五邑系,这些年轻人创业,都离不开当年在学校的时候把智能球拍当成一个毕业设计或科技比赛项目在做,学校提供了重要平台,后面做着做着又遇到了体育产业风口与全民创业风潮,从而成了当年市场的弄潮儿。
我有一些疑问,也经常向在实验室里面奋战的球友请教。比如,我把一些胶粒样本寄给北京某实验室的球友,让他帮我做一下材料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很普通的连钉里也检测出了钨的成分。那位球友还是电子迷,他问我羽毛球圈有哪些有意思的电子小玩意。我说拍频测量仪ERT300,一个市场价1500+,上市这么多年,专利应该也过期了,停产后一机难求,问有没有办法国产化、平民化。结果他去咸鱼把里面所有的ERT300给扫了,后面给我提供一个信息,根据波谱分析,ERT打出来的频冲,有些机器的频段大,有些频段小,他的结论是有些适合网球拍,有些适合羽毛球拍。我也才知道,看起来一模一样的ERT300,原来还分网球版与羽毛球版,只不过我们从外观上无从判断。我当时还指着一个高神订制的ERT300说,这个得是羽毛球版吧,可结论让我意外,频段小,设计偏向网球。
以前学校的一位师兄有一次专门找我打球,送了我两支钛合金的中管,说这东西能不能做羽毛球拍的中杆,如果可以的话,他可以找工厂大规模订制出来。我后来拿这个问了工厂,工厂说他们好多年前就测试过了,结论是成本很高,手感很差,比碳素高好几倍的成本,做出来跟铝合金球拍差不多的手感。于是,我对贵金属在球拍中的应用情况变得不看好。
在今年的7月刊《如何评价李宁的新品球线N65》一文中,为结论直接定性的是一张电镜照片,而这也是某实验室的球友用测试的名义帮我做的。真心感谢他帮忙,否则凭我仅能放大300倍的手机显微摄相头,根本看不出端倪来。
学无止境,在你所提到的问题中也是如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